王虎
【内容提要】Vlog新闻是主流媒体适应新媒体语境的创新之举,而在Vlog新闻中记者的口语传播能力影响着传播质量与效果。本文则运用接受美学相关理论分析阐释Vlog新闻中记者在内容、技巧、传达层面的口语传播策略与契合语境、传递意义、体现价值的口语传播原则,以此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为主流媒体在数字化时代吸引受众、舆论引导助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 口语传播 Vlog新闻
Vlog又叫视频网络日志,它形式生动有趣、视听语言丰富多样,视频具有个性化、碎片化等特點,符合当下传播趋势,也深受年轻人喜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①随着Vlog新闻首次在2018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博鳌行Vlog》中的运用,以及2019年康辉、刚强出镜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的刷屏走红,Vlog新闻成为主流媒体更新新闻报道理念、创新新闻报道形式的新实践。我国学者廖忠祥曾表示,传媒及整个人类社会正在迈进视频天下的大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道: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95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17万,占网民整体的94.6%。②长、短视频的崛起,有效拓展了主流媒体进行创新性传播的渠道,极大丰富了媒体多元化、个性化的传播手段,其中,Vlog新闻成为各主流媒体适应媒介融合环境、打造全媒体体系的创新之举。
口语传播是人类最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古今中外,口语传播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就记载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美国学者沃尔特·翁(Walter J.Ong)在《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中表示,电子时代是次生口语时代,次生口语时代是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媒介的虚拟的、仿真的公共对话。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引导要想实现从“听得到”“听得懂”到“听得进”“听进去”的飞跃,这就需要记者加强口语传播能力,优化口语传播效果。因此,本文将运用接受美学相关理论为Vlog新闻中记者的口语传播提供发展思路。
一、“走向读者”的视角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发表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一文为标志,接受美学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接受美学另一位重要理论家是伊瑟尔,他的代表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从微观层面丰富了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围绕作品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文学接受活动与作品的内在结构、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③等问题提出了以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为代表的美学理论。
2018年,中国国际电视台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推出的《CGTN博鳌行Vlog》是我国媒体Vlog新闻的首次实践。2019年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用Vlog报道新闻的形式逐渐兴盛起来,人民网、央视网、CGTN等都推出了两会Vlog,《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的《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还获得了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Vlog新闻真正刷屏走红是在2019年11月11日,由央视新闻推出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频登热搜,成为网友热议话题。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记者聚焦武汉抗疫行动,其中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张竣《武汉观察》系列Vlog,丰富的报道题材、鲜活的出镜形式、幽默的表达令人耳目一新。现在Vlog新闻仍是各大媒体报道新闻的形式之一。
接受美学所主张的以读者为中心、走向读者的研究方法恰恰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指明了方向。④学者祁林也认为对受众研究的共同关注,尤其使接受美学和传播学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共通互动的基础。⑤对于传媒行业而言,如何准确地与目标受众建立桥梁?怎样吸引人数相对较少而专注的受众?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站在受众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信息革命。⑥口语传播学探讨的是一种话语方式,即研究人们如何最恰当地利用口语形式以及其他副语言形态来影响受众,如何使人在思想、观念、行为、行动上产生改变,⑦基于此,本文从受众的视角出发,探讨新媒体环境下Vlog新闻中记者如何做到高质量的口语传播,实现良好的口语传达效果,以期提升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二、接受美学与Vlog新闻的口语传播策略
Vlog新闻中记者的口语具有日常生活的接近性、传递信息的价值性和适应传播环境的语境性等特点,结合口语生成到受众接收的过程,Vlog新闻中记者的口语传播策略可以从内容、技巧与传达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口语内容维度是衡量传播质量的核心标准,口语技巧维度是口语传播者语言素养的集中体现,口语传达维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口语内容层面:挖掘新闻信息,满足受众期待视野
姚斯受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关于“前理解”内涵的启示,提出了“期待视野”。他认为在接受活动中,读者会带着原有的经验和理解对文本产生一种期待,读者并非一无所知或一片空白地阅读作品,性格、价值观、文化背景、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等都综合影响读者在阅读时的审美期待视野,这种期待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在Vlog新闻中,定向期待是指受众根据已有的经验、认知和事先了解的新闻相关背景、同类新闻的内容等,在观看Vlog新闻时会逐渐验证自己的预期和想法,并逐步完善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以满足期待。创新期待是指Vlog新闻的视频内容、结构、视听语言等超出受众原有的审美经验,更新、扩大了受众的期待视野。根据期待视野,在Vlog新闻中,记者需要注重口语内容层面以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
一是从纵向上把握新闻,以实现定向期待。Vlog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呈现新闻内容,这要求记者充分了解新闻相关信息,而新闻现场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对记者在新闻现场逻辑清晰、内容翔实地进行信息传达提出了挑战。2021年11月16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视频会晤,尽管时间紧且是重大的时政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康辉仍用高质量的口语介绍了此次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相关情况。从会晤现场准备工作的介绍,到两国元首互致开场白之后的要点梳理和上半场结束的概括衔接,再到下半场结束后采访外交部副部长,最后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总结,康辉既有对事件的基本内容介绍,又有个人总结与深挖,让受众全方位了解新闻事件,满足了受众对此新闻的定向期待。
二是从横向上拓展新闻,以实现创新期待。不同于电视新闻报道,新媒体环境下Vlog新闻视频内容更多元化,借助富有网感的视听语言和轻松自然的话语表达,记者要从多角度思考和新视点挖掘的口语传播思路出发寻找新闻中新颖点和受众欲知点,以实现创新期待。张竣《武汉观察》系列Vlog内容聚焦市民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和关心关切的疑虑,“中国的‘基建狂魔都是超人吗?”“护士小姐姐顾得上吃饭吗”“武汉抗疫一线医生是如何休息的”“武汉居民现在这样买菜”等Vlog极具吸引力,受众看到的是来自一线且独特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好奇心,这得益于张竣无论是在视频中采访提问还是自己感想观点的抒发,都是站在受众的角度挖掘新闻不一样的信息点。
(二)口语技巧层面:持续吸引受众,发挥“召唤”作用
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结构具有“空白”和“否定”两大特征,召唤结构正是在读者与文本结构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所谓“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本文已实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⑧读者阅读以文本内容为依据,通过能动性的发挥不断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同时,文本不仅会打破读者固有的想法,还能更新读者某种审美期待,这正是文本结构之“否定”的作用。阅读就是读者不断填补“空白”和“否定”原有观念、更新审美期待的过程,这一过程读者会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参与文本理解和意义构建中,这也是召唤结构的作用。基于此,Vlog新闻中记者可以通过提高口语互动性来强化视频的召唤功能,不断调动受众积极性,吸引受众注意力。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提出了“生产者式文本”概念,他认为生产者式文本既有读者式文本的易读性、通俗性,又有作者式文本的开放性、可参与性,受众既能容易地把握文本,又提供了参与文本意义构建的空间。Vlog新闻中记者可以通过增强受众意识、改变传播语态来提高口语的互动性,以此发挥生产者式文本优势,提高受众参与度和积极性。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Vlog中,针对网友的微博留言提问,记者江雨晨通过采访和现场所见所闻的即兴抒发对其进行解答,虽然传者与受众不是直接对话,但是记者的这种互动意识同样能吸引受众积极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再如其他的Vlog新闻中,“哈喽,小伙伴们早上好”“大家知道吗?”“网友关心的”“一起来揭秘”等互动式表达强化了视频的召唤力,让受众有强烈“对我说”的对象感,这种传者与受者的亲切互动,增加了受众黏性。
(三)口语传达层面:贴合传播对象,预设潜在读者
创作过程中受到创作动机、文本内涵和选材等影响,作家会预想将作品具体化并能实现作品意义的读者。这一读者受限于文本结构又对文本创作起到能动作用,对此伊瑟爾提出了“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在小说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中始终有一个隐含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含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应当说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⑨美学学者朱立元对此概念又提出了与创作发生直接关系的读者概念,即“潜在的读者”。作家在创作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现实读者的审美水平、阅读习惯、能力以及反馈等,了解现实读者的阅读需求与倾向,从而在心中形成作品的潜在读者,以此完成创作。传媒行业的内容生产同样需要关照受众,正如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在《受众分析》一书中写道:“尽管如此,他们同样需要对其受众有所了解,实际的解决之道,就是对人际交往中亲戚、朋友们的反应和看法予以特别关注。”⑩因此,记者要善于分析和了解潜在受众特点与需求,提高口语传播针对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用户海量的口语实践推动了次生口语文化进一步向日常、个体、泛娱乐和互动的方向演进,并渗透到语体结构的各个方面。11针对Vlog新闻的潜在受众特点、审美需求和接受倾向,记者的口语传播要做到“轻、鲜、活”。首先,“轻”是指口语简洁明了,少用复合句与难句,将新闻事件作口语化、轻量化处理,使信息符合高效、便捷的新媒体时代传播需求。例如新华社记者张扬在2022年3月8日推出的《张扬带你看两会》Vlog中,张扬将外长记者会的相关信息化繁为简,用“有主张,有态度,有温度”这三个词进行总结,又分别对“三有”展开详细解读,从宏观总结到微观介绍,让受众对外长记者会中传递出的外交政策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其次,“鲜”是指记者语言要具有网感,合理使用流行语,遣词造句给受众新鲜感。例如“央视新闻,我用心,你放心”“大国外交最前线,有点有面继续见”“大国外交最前线,这里也是我的最前线”等话语网感十足,通过通俗化的用词和押韵的句式拉近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最后,“活”是指语趣,记者要用轻松、幽默的表达吸引观众。《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既会“抛梗”也会“接梗”,她的Vlog让受众在幽默、亲和的语言风格下获得新闻信息,让受众有持续“追更”的欲望。
三、接受美学与Vlog新闻的口语传播原则
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与流量加持,Vlog新闻成为主流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有力方式。记者作为Vlog新闻的传播主体,除了运用上述口语传播策略之外,还需秉持契合语境、传递意义和体现价值的口语传播原则,以更好地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承担网络舆论引导与信息传播的职责。
(一)契合语境
文学活动中作者要有意象--语符思维,即作者在创作时要把心中的各种意象转化成合适的文字语言,实现意象。语符思维的方法之一就是作家在创作时使语言贴合具体语境。根据弗雷格的语境原则或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意义相关论述可知,口语传播同样要遵循契合语境的原则,契合语境原则要求记者不仅“身”在新闻现场,“心”更要融入现场,这样的口语才更有感染力。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林海情》Vlog中,记者跟着护林员辛大叔体验护林工作,辛大叔喝了一口记者给的咖啡之后说:“(喝咖啡)对于我来说赶上过年了。”记者马上接话说:“如果没有你们在这护林的话,我们在北京喝的咖啡里可能会有沙子。”记者说的这句话就是贴合语境的表达,一方面根据辛大叔的语义,运用逆向思维表达了护林员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表达出护林员对改变生态环境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