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兰 施昌华 姜成红
摘要:野芥菜是油菜田常发的恶性杂草,不仅影响油菜产量,还严重影响油菜品质。本文通过对宜昌市油菜田野芥菜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控对策,以期更好的控制野芥菜的危害,保障粮油安全。
关键词:油菜;野芥菜;发生原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654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3)02-062-02
野芥菜(Raphanus raphanistrum)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的草本植物,与芥菜型油菜同种同属,在我国各地的油菜田、麦田、路边、花坛均有分布,是一种冬季大田作物恶性杂草[1]。野芥菜繁殖力强、流行广泛,油菜田发生后没有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且逐年加重,严重威胁油菜生产安全,受害后一般田块减产5%~2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此外,野芥菜还会使油菜失去“双低”特性,造成油菜品质下降,失去油用和饲用价值。野芥菜的大发生对宜昌市油菜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威胁,为此,我们对油菜田野芥菜开展了调查,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控措施,以期为野芥菜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1 发生情况和危害
1.1 发生情况
宜昌市各油菜生产区均有野芥菜发生,主要为路边野芥菜种子侵入田间造成,水田和零散小田块随着水旱轮作或者人工拔除,田间野芥菜基数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气候变化和种植习惯改变,野芥菜数量有进一步上升的风险。在旱地和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地区,野芥菜发生较为严重,例如当阳市草埠湖镇,几乎所有的油菜田和部分麦田都被野芥菜危害,大部分田块野芥菜密度在3 000株/667m2左右,局部严重区域超过20 000株/667m2,造成油菜局部绝产。同时,野芥菜种群数量多,同一个区域内经常数个种群同时存在,不同种群间生育期差异较大,初花期从12月~次年3月之间,这也导致了防治困难。
1.2 危害情况
野芥菜对油菜产量和品质影响十分严重。首先表现为整个生育期与油菜都有强烈的竞争性,挤压油菜生长空间导致油菜减产,宜昌市部分地区已出现因田间大面积暴发野芥菜后无法防治导致农户将整块油菜田销毁的现象。其次宜昌市油菜品种几乎都为双低油菜品种,野芥菜与油菜亲缘关系较近,两者之间会互相串粉,并且收获时部分野芥菜籽混杂在油菜籽中,导致油菜籽中的芥酸和菜籽饼中的硫甘含量超标,极大地降低了菜籽油和菜籽饼的品质。最后,野芥菜与转基因油菜杂交的后代逃逸后对环境造成的威胁也不可忽视,杂种后代一般具有更高的环境适应性和除草剂抗性[2-3]。
2 发生原因
2.1 野芥菜繁殖快
野芥菜繁殖能力非常强,一株野芥菜可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颗野芥菜籽,当田块出现一株野芥菜后,田间野芥菜种子基数就呈几何上升,为大面积扩散提供了条件。主要传播方式为土壤传播,野芥菜种子成熟期早、角果易裂,在油菜收获前自然洒落在田间,成为第二年野芥菜发生的主要种子来源;少部分野芥菜种子可以随秸秆运输、种子夹带、鸟类等远距离传播。
2.2 防治措施不到位
野芥菜与油菜外形上相似,部分农户无法区分,一起当作油菜管理、收获,即使能够区分开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缺失和对野芥菜的危害认识不足,农户防控意识不强,油菜生产粗放化管理,没有及时将其从田边和田间人工拔除,这也是近年来野芥菜能够从山上、路边逐渐向油菜田入侵的关键因素。
2.3 药剂无法防治
野芥菜与油菜同种同属,一般来说对野芥菜有杀伤力的化学药剂同样也对油菜有杀伤力,同时野芥菜的生存力更强,因此,目前市场上的除草剂对野芥菜无法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4 种植方式改变
随着种植模式转变,目前油菜以直播为主,在直播油菜田,野芥菜比油菜更早出苗,再加上野芥菜生命力更强,导致油菜无法对野芥菜形成压制。同时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旱地油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野芥菜籽在旱地存活率远远高于水田,这也就导致了野芥菜在旱地更容易暴发。
3 防控措施
由于野芥菜防治困难,在技术上要充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防控组织上要體现“区域配合、整体防治”的特点,防治措施上要重点突出“主动出击、见草即防”。
3.1 实施轮作
水稻种植区由于水田浸泡可以杀死绝大部分野芥菜籽,因此水田油菜一般野芥菜危害不重。在玉米种植区旱地油菜地的野芥菜是防治的重点,可以采用玉米-油菜-玉米-小麦(大麦)种植模式来减轻危害,同时在小麦(大麦)种植季配合使用各种措施防治好田间野芥菜,降低野芥菜种源基数。
3.2 人工防治
在野芥菜发生初期,田间野芥菜基数往往不大,此时做好宣传让农户意识到野芥菜危害性,冬闲时人工割除油菜田以及堤岸上的野芥菜,降低野芥菜密度。野芥菜发生初期时切莫心存侥幸,否则3~5年内定将大暴发。
3.3 采摘食用
野芥菜作为一种杂草,但同时也是一种美味蔬菜,可以清炒、下火锅、腌制,可引导农户、市民采摘作为蔬菜食用。
3.4 翻压销毁
在野芥菜危害严重区域,采取丢卒保车的方法,将危害严重区域直接翻压销毁来保证其他区域油菜品质以及降低田间野芥菜种子量。
参考文献
[1] 李莹. 中国野芥菜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
[2] 王建,闫静,张庆玲,等.从亲和性及F1的适合度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向不同种群野芥菜的基因漂移风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6,39(4):563-572.
[3] 王晓蕾,王建,张庆玲,等.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3代子1代和子2代的适合度[J].草业学报,2017,26(12):13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