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博
相较于市井生活的通俗文学,精英文学是作为另一种文学形式而存在的。我们所说的精英文学通常有两方面的含义:从作者角度来看,从事精英文学创作的作者有意地将自己与其他大众区别开,认为自己从事着启蒙大众智慧的工作,他们自认为可以敏锐地觉察到时代的脉搏,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有着准确的把握;从作者作品的角度来看,精英文学的创作者们不再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的指点,他们通常会在作品中有意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形式,使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与大众形式相脱离。由此可见,精英文学秉持的是精英化的立场,写作的方式也是精英化的。一般我们认为,精英文学这个概念是“五四”之后才出现的。笔者认为,精英文学并不是异军突起,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传承。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古代文学中的精英意识与通俗意识
提到精英文学,就不能不提与之相对的通俗文学。在中国古代,精英文学体现得并不明显。文学中精英意识的体现形式主要为“雅”,而通俗意识的体现形式主要为“俗”。对“雅”的表现,早在儒家文化中就有所体现—儒家文化具有“雅”和“正”的特点。在古代文学中,二者的关系在伊始主要体现为与“俗”的结合。比如,在《诗》中就分为“风”“雅”“颂”。其中,“风”又体现为民风,即是民间的歌谣。但是,随着个人化写作特征的逐渐显现,“风”中逐渐体现“雅”的风格。到了汉代,董仲舒更是将《诗》变为《诗经》,这更让《诗》进一步成了“雅”的典范,使得“雅”与“俗”逐步走向对立。
在不同历史时期,“雅”与“俗”的定义也不同。以小说为例,“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庄子·外物》),这里第一次出现“小说”这个词,这里的“小说”的通俗解释是“浅薄的言论”,不是一种“雅”的文学形式。到了汉代,“小说”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班固《汉书·艺文志》)班固认为,小说是由一些过路的人“说”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盛行,出现了《搜神记》和《世说新语》。到了唐代,佛教、道教的盛行与“三教合一”的趋势影响了小说的创作,出现了唐传奇,而宋代小说的体现形式是话本。如此看来,在古代文学形式中,小说通常是以通俗文学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古代文学中就没有体现精英意识的形式吗?就精英文学自身而言,当我们提到古代的精英文学,更多的可能是与官方联系起来,通俗文学往往来自民间,精英文学更多来自官方。对于中国古代而言,说话和写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法体系,主要的书写形式为文言文。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读书写作是一小部分人才有的权利,因此写作是带有精英意识的。
还以诗词为例,诗词中有一部分是书写自己的感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宋词。宋词在古时被称为“诗余”,多表现市井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见闻。还有一部分诗词是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唐诗。无论是风花雪月还是忧国忧民,都带有一定的精英意识。在古代,作为一名普通的百姓,永远被日常生活所羁绊,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百姓更不会拿出时间和金钱来学写文言文。这两点原因共同使得平民百姓的写作成了不可能。而从雅俗合一的《诗》到雅俗分流表现出精英意识的诗词,体现的是一种将“诗”这种文学形式的“雅化”和“精英化”。虽然诗词中也有很多是同情民间疾苦的,但作者的写作身份通常不是平民百姓。那些有着一定成就的诗词创作者,他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平民百姓,大多是在朝廷上有或曾经有过官职。为什么诗词可以体现出精英意识,小说却不能呢?笔者认为,小说的文学形式不规范,写作中经常夹杂一些民间的语言,书写的也都是民间生活;写作这种写实性强的文体是不能够保持精英与大众之间差距的,只有能够脱离通俗的大众,这种文学的“精英化”才可能完成,最终小说成了通俗文学的代表,而诗词成了“精英化”的象征。
二、现代文学中的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关系
从事精英文学写作的作家会自觉保持与公众的距离,承担着启蒙的工作。就像古时就有的“文以载道”(《通书·文辞》)的传统,而不同于古代文学中存在的精英意识,现代文学中更加深刻地体现了精英文学的显著特征—启蒙。
说到现代文学,就不能不提到五四运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五四文学承担着救亡的使命,就必须关注个体的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否定。在五四时期,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这两种文学势力就展开了一些激烈的斗争,如精英文学与“新鸳鸯蝴蝶派”之间的抨击。以鲁迅先生领导下的“左联”等新文化阵营以“新鸳鸯蝴蝶派”产生的背景为基,认为这种文学携带着外国的不良习气,在辛亥革命后的几年中迅速形成规模。辛亥革命本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大众的思想,但“新鸳鸯蝴蝶派”的出现是对人们觉醒的阻碍。虽然他们的某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揭露了社会黑暗等一系列问题,但他们的总体倾向不外乎“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陈文述《无题》)。鲁迅先生说:“新的才子+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新鸳鸯蝴蝶派”也对新文化阵营进行了一些回击,他们认为新文化阵营是对传统的否定和全盘西化。这两种文学势力之间的争论,本质上是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对立,鲁迅先生也就“文以载道”这个传统进行了激烈的论争。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阵营的代表,将矛头直指旧文学,并对其展开了批判。在他看来,“文以载道”和“诗言志”这两种说法是互相对立的,而古代文学中,“文以载道”的传统使知识分子成为政治势力的代言人,他們笔下的文学也就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这与文学关注人的特性是相矛盾的,而诗言志则是让诗词与诗人结合起来,表现出诗人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学才更能够让人共情。五四文学在表现形式上就是一种精英式的文学,他们承担起启发民智的任务,关注处在水深火热中人的命运。这种启蒙意识会自觉地将精英作家与大众相隔,因为启蒙意识在本质上就属于一种精英意识。新文学精英意识是有其先锋性的,正因为其具有先锋性质,所以他们的作品中所蕴含的启蒙意识不能被所有公众所接受,而通俗文学的受众自古以来便是大众。所以,“新鸳鸯蝴蝶派”虽属通俗文学,但仍有其教化功能。笔者认为,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受历史条件影响,启发民智的使命有一部分是被通俗文学所承担的,而回到二者的关系上,尽管秉持着精英意识的精英作家有意地将其与通俗文学相分开,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仍有一些联系。
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战争的气息在我们的国家中弥漫。在这种文学环境下,通俗文学追求娱乐的功能也较难實现,这一点我们从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作家的后期写作中就可以看出来。海派作家在前期的创作多以平民的身份来描绘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中发生的传奇,这些小说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手法上来说,都表现出通俗小说的特征。但是,到了后期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作家,她的小说又不单表现出通俗小说的特征,如在《倾城之恋》中,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精神方面,主要表现的是战争发生后的一种精神重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小说明显体现了一些思辨性的特征。在笔者看来,由于战争的历史背景,后期的海派作家多以通俗小说为载体,实际上表现的是重建精英式的希望。这也体现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联系。
三、当代文学视野下的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关系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那么,精英文学在当代社会是否还有作用,我们现在是否还需要精英文学,他们二者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
精英文学是作为启蒙形式而存在的,不同于文学革命时的历史环境,如今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高,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更反感精英文学这种启蒙式文学的存在。在当代,他们更需要娱乐和放松。他们认为所接受的教育已经够高了,不需要精英作家们“居高临下式”的启蒙,对通俗文学的接受呈现上升趋势。但笔者认为,精英文学的启蒙并不能够让人很好地保留独立意识,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应该是在接受社会各种各样的思想后还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想法的。进入21世纪,在笔者看来,精英文学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这种困境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当今市场化的文学环境下,精英文学的发展环境受到了挤压。不同于五四时期的报纸作为媒介,如今互联网的普及,使写文章的门槛也随之下降,发文章这样的事情变得触手可及,快速变化的社会也让精英作家呈现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而且,精英文学还要直面商业性的侵蚀。精英文学的地位早已不像五四时期一样金光闪闪,因为精英文学的使命是启发民智,最终目的是使大众的思想得到改变;而市场环境下的通俗文学最终目的则是满足大众的欲望,让大众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愉悦,最终实现其经济价值。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矛盾在当代表现为大众的思想与欲望之间的冲突。在当今社会,人们很少关注内心思想是否需要升华。那么我们就不需要精英文学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应该明白,一些过去的精英文学作品在今天看来对人仍有启迪意义,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已被选入高中教材,不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它变成精英,进而来拉开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而是关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的分析及社会变化的思考。
四、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关系的变化思考
笔者认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二者有不同的关系表现形式。无论是《诗》中一开始所流露出的“雅俗合一”的倾向,还是在五四运动中新文学阵营的作家对通俗文学的批判,都有时代的原因。对于当下而言,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又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不禁使我们思考:在当前的文学环境下,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有没有可能合流?对此,笔者认为,虽然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精英文学的发展受限,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应该是此消彼长、紧密联系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会在当代的时代条件下发生合流,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简单地对立起来,加剧二者的矛盾,制造二者的对立。
时代条件的变化既推动着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二者关系的变化,也对二者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精英文学而言,虽然时代条件发生了改变,但作家写作时的精英立场对作家写作的要求没有改变—仍然要求作家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社会中的人有具体的关注。当今社会,想将大众还原到五四时期进而启蒙他们,是不切实际的;对于精英文学来说,更应该调整其表现形式—不应该一味地排斥通俗文学,而应吸收和借鉴通俗文学中有价值的部分来充实自己,如借鉴通俗文学的写作技巧。从事精英文学写作的作家在吸收和借鉴时更应该保留自己的精英意识。另外,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存在一些精神困境。精英文学也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让人们在精神困境下不那么迷茫。精英文学把“自救”展现给新时代的大众,当他们需要时,可以通过阅读当代的精英文学作品,使其在迷茫中找回一丝希望。
通俗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从阅读主体上说,通俗文学的阅读主体主要是大众,而他们不是通过阅读来受到启蒙的。对于新时代条件下的通俗文学写作,他们可以吸收和借鉴精英文学中的精英意识,将自己的思想内核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