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
中国是诗的国度,纵观中华诗词的汩汩长河,以唐代最为繁盛。提到唐诗,必然提及大诗人李白,他才华横溢、气质不凡,对诗歌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这样一位天之骄子,却对空中那一轮明月情有独钟,并赋予它十分丰富的情感。如此朗月,正与他卓尔不群、飘逸自如的“谪仙”气质相得益彰,更恰似李白的人格写照、人生的知己。清冷的月亮,在李白浪漫雄奇的想象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散发着别致的光芒,洒落在肩,映照着他一路前行。本文意在追溯李白诗歌,探寻“月”意象的丰富内涵。透过“月”去感受李白的多样人生。
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月是高洁的“白玉盘”
皎皎明月,高悬在夜幕苍穹之上,那一泻千里的光辉,空明纯净,不受一丝沾染,与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高洁气质相映生辉。“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其三)月是清高的化身,他淡泊名利,不在意那些虚名,即使是在怀才不遇之际,也不愿卑躬屈膝、谄媚奉承。他依旧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就暂且失意也罢,何不与友同醉,尽享这片刻狂欢呢?高洁傲岸的他直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的潇洒气概,与其为不得志而郁郁寡欢,不如及时行乐,忘却烦忧,才算是不负此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诗人“独酌”于“花间”,此等美景却无人作陪;诗人巧妙地邀请明月来同饮,连同自己的影子正好凑成了三人;诗人乘兴而饮,及时行乐,那一轮高悬于青天之上的明月与恰逢政治失意的李白成为挚友,共同排遣这暂时的悲愤;对于诗人来说,此情此景,人间还有什么不值得呢?畅饮之时他发出了“当代不乐饮,虚名何用哉”的豁达心声,如此坦荡的胸襟在他的《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这首诗中再次显露出来:“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诗人将“月”视如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一般高洁,不染纤尘。“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僧伽歌》)那明净的月亮象征着高洁的初心、不变的本色。“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那山间的清风和天上的朗月不用花钱就能尽情地享用,连同杯中的美酒,痛快畅饮,酒醉就倒在这天赐美景之中,好不惬意。“清风朗月”四个字尽显环境之清幽。诗人认为,这“清风朗月”是如此纯净,是“不用一钱买”的,决不能拿金钱这种世俗的东西来玷污它,写出了明月之高洁、纯净,诗人在此享受醉酒之乐,醉眼看人间风月,自得其乐,何等浪漫!除此之外,他赠予友人的诗文也是屡次透露出自己的高洁品格。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中的“朗然清秋月,独出映吴台”,用“朗然”一词形容清秋之月,用以寄托他对友人高风亮节、清廉正直的赞美之意。一个“独”字更是将“月”视为不攀附权贵、傲然独立的高洁姿态的化身,同时也暗示自己对这种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类似的写法还体现在《赠汉阳辅录事》其一、《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这些诗文中。诗人借月的高洁来表达对友人的赞赏之意,同时又是他自身高洁品格的投射。
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月是装点美好意境的魔术师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一幅幅雄奇秀丽、多姿多彩的风景画。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驻留于此,忘却官场的尔虞我诈,饱览大自然的馈赠,从自然美景中得到宽宥,寄情山水,岂不快哉?“谪仙”李白也不例外,他热衷美景,观察细微,灵感频发,在众多的诗作当中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出众多美妙动人的美好意境。“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诗人与好友同游洞庭,月色映衬下,诗人如醉如痴,竟产生了羽化遗失的美好想象。可见月色是多么迷人,连诗人都不禁为之倾倒。这样奇特瑰丽的想象在他的另一首诗中也有所表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诗人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天上飞来的一面天镜,写出了夜晚在月光的照耀下平静而又明亮的水面。江岸辽阔,天空高远,意境开阔,后文自然引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为抒发内心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之情进行了铺垫。“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月光映照在白璧山上,閃出如雪的耀眼光芒,月色恰到好处地装点了夜幕下缥缈、深沉的意境。“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清秋时节,诗人月下行船,山“碧”天“青”,江阔月明,水天相接,月亮跟随“碧山”回转,诗人巧妙地写出了夜色的灵动感。“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水之净,月之白,意境空灵、纯澈;“绿水”“明月”“白鹭”色彩明快,清新秀丽,营造出一派宁静和谐的自然图景。“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寄杨江宁》)“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在这些诗中,月亮的出现似乎都伴随着江水的身影,以水为映,更增添了景色的美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笔下所描绘的这些美好景色可以说皆是源于他内心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与向往。他的《赠别王山人归布山》一诗中“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两句,在赠别友人王山人的不舍之余,道出他心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栖居于林涛之间,沐浴在月的光辉下,这样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屡屡潜入他的梦中,也屡屡钻进他的诗文里。“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赠闾丘处士》)他做客闾丘处士的小院,见满目清幽美景,别有一番雅致,内心那隐居田园的热情又涌上心头。天地间,恐怕只有那美景佳酿,最是能抚慰李白的心灵。
三、“月是故乡明”—月是思家念友的寄托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长屋《绣袈裟衣缘》)即使相隔千万里,在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时,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抬头望向天边那同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对月抒怀,有感而发,吟唱出一首首真挚动人的思乡曲调。在李白的众多思乡诗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静夜思》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乍一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一步步由月怀人,将内心中的思乡之情倾吐得水到渠成。诗人客居他乡,夜深人静之时,月光悄然倾泻在他的床前,终于打破了诗人白日的平静,不禁心头泛起圈圈涟漪,许久的郁结终于都在此刻得以借月光一一倾诉。前两句将月光洒落在地面上的景象,误作铺在地面上的一层白霜,不仅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还道出了天气的寒冷,更是烘托出诗人心中的酸楚与凄凉之情。后两句,诗人看到明月便想到故乡,短短两句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青年时期的李白,有满腔的壮志和抱负,在他仗剑出蜀,准备闯荡四方,告别故乡之际,在即将离开蜀中的小舟上,他写下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独立船头,仰头看向那露出半轮的明月。在挥手作别之时,诗人看着家乡那座熟悉、亲切而又俊俏秀丽的山峦,在夜色朦胧中,云烟缭绕,影影绰绰,若即若离,层峦叠嶂,月亮隐隐约约探出头来,但是只能看见半轮秋月的身影。如此清朗空灵的意境,一下子就吸引了李白,清秋时节,江面上更是增添了几分凉意。月影映荡在江水中,随江水一同流去,好似与诗人一路同行。诗人在清秋夜色中踏上远游之旅,即使心中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遐想,可还没出蜀,就想到即将阔别家乡,不知何时再归,心中的思家情愫越发浓重,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峨眉月”在他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故土之思久久不能忘怀。在送别同是来自峨眉的旧友蜀僧晏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翻江倒海,一时间百感交集,挥笔写下这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写自己在巴东三峡抬头“西望明月”来回忆自己的家乡,并感觉“峨眉月”从未离他远去,一直常伴自己左右。“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其二)诗人巧借明月来抒发内心难以掩饰的离家伤怀的惆怅,“肠断”二字更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苦。诗人寓情于月,寄身他乡,也只有借这一泻千里、照进千家万户的月光才能抚平自己内心那隐隐的伤痛。
李白是重情重义之人,这种性情还表现在交友上。李白对待朋友十分真诚,在他的诗歌中,就有很多首是写给友人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好友王昌龄遭受贬谪,李白心中很是担忧。他借明月来寄托自己对好友的慰藉,希望明月能代替自己陪伴友人,走出这段悲痛的岁月,以示对友人的宽慰。“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人在天台山月下想到了自己的好友,吐露出自己浓厚的“思君”之情,表現出与友人间的深情厚谊。
四、“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月是追寻理想时途遇黑暗的“夜明珠”
李白的一生是积极入仕的一生。年少的他怀揣着满腔热血,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引吭高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孩提时代的李白对月亮以“白玉盘”和“瑶台镜”相称,写出了月亮在他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以此来表内心的理想追求。然而,他又写了“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月亮不再皎洁、不再圆润,而是黯然失色,残损不堪,以此折射出自己在现实中为实现理想屡遭碰壁的失望与无奈。天宝元年(742),他奉诏供奉翰林院,踌躇满志的他不禁欣喜若狂,高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本以为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现实中的君主唐玄宗拿他这匹“千里马”来写些诗文供自己赏玩。不久,他遭到京城权贵的诽谤、排挤,无奈之下,天宝三年(744),他终是结束了这场短暂的知遇,开始了漫游生活。即使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他也没有因此而一直消沉下去;即使云游四方,似闲云野鹤,他还是渴望有朝一日能再次迎来机会,建功立业,一展抱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的慷慨豪迈之情奔涌而出,那皎洁的明月成为理想的化身,彰显李白执着的人生追求。即使前方道路充满荆棘,但他依旧坚持“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的理想信念。“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以夸张的想象和写法,大胆地表现出对光明、理想的渴求,可见,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多么的锲而不舍!
总之,李白诗中的“月”意象的内涵十分丰富,是其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现代诗人余光中曾经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月”已经成为李白人生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月”意象更是李白诗歌的灵魂所在。这一轮“月”不仅映照出诗人的精神世界,还传达出诗人真挚细腻的情感。我们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探析,发现“月”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故乡亲友的思念,还有对光明、理想的追求。正是因为这轮“月”在诗人李白情感的倾注下,不光意蕴丰富,也为李白诗歌的创作注入了灵魂,才会为我们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诗歌,也让我们透过这些诗歌,了解了李白的诗意人生,这轮千古皓月也正在闪耀着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