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蓉
闻一多一生投入诗歌创作,他首次明确提出中西方艺术文化融合这一看法是在《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呼声》一文。闻一多在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后,首先发现了中国旧诗体的局限性,他说:“我总以为新诗径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从闻一多发表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方艺术的强烈兴趣,随后他奔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主修绘画,这期间他一直未放下所喜爱的诗歌。在当时的西方,最流行的艺术流派当属“印象派”绘画,“野兽派”也冒出一点儿兴起的苗头,要想了解闻一多回国后的一系列创作理念,必须了解他在西方进修时西方的艺术风尚和主流思想。笔者认为,找寻归国后的闻一多的作品中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的痕迹,结合闻一多赴美时的时代艺术潮流背景,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闻一多的“三美”理论和诗的格律意象美这一创作观念。
一、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的诗歌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组诗,闻一多感受到祖国同胞被迫分离的揪心之痛,而创作了《七子之歌》系列作品。最开始的《七子之歌》中的“七子”分别对应被迫与祖国分离的七个地方,当时的闻一多虽远赴海外留学,但依旧牵挂着祖国的一举一动。他义愤填膺地写下《七子之歌》,血和泪铸就的中国终将再度崛起。我们可以从最早期的闻一多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诗歌创作中看出一些创作倾向。在经历那场激起大规模学生愤慨的五四运动后,闻一多亲手书写岳飞的《满江红》张贴在校园内,且到处进行关于爱国主义的演讲,成为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之一。在校期间的闻一多就开始了诗歌创作,成绩优异的他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读书笔记,是闻一多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后来,闻一多把这段时期的读书笔记总称为《二月庐漫记》。这时的闻一多,诗歌创作体系没有明显的改变,诗歌的形式依旧是中国传统的旧诗体。在校期间的闻一多不仅成绩优异,还对文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担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随后陆续开始发表文章,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成熟。1920年,闻一多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在同年又发表第一首新詩《西宇》,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闻一多在文学初期的作品。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正是在留学期间写出了《七子之歌》这传世的佳作。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闻一多的文学观念开始发生改变也是在留学期间,各种艺术思潮、文学观念的盛行,冲击了闻一多的传统观念。他对当时流行的唯美主义产生了极大兴趣,在沉淀一段时间后,闻一多就发表了《〈女神〉之地方色彩》。闻一多首次表达了“中西艺术结合”的艺术理念和探索方向,随后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1925年,闻一多回国后在北京担任教师,继续投入新诗创作和新诗格律理论研究,渐渐转向于古典文学学术研究,随后他的第二部诗集《死水》出版,也是他的代表作。
二、从西方的“纯诗”到闻一多的“新诗”
“纯诗”理论最早是西方象征派诗歌文学的核心理论,法国的瓦雷利提出“纯诗”的概念。1920年,“纯诗”论被引入中国内地诗歌界,不久便成为中国文艺界的主流,作为新鲜血液注入中国的诗歌艺术界,改变了中国诗歌界长期固有的旧诗体风格。虽然闻一多也是受用者之一,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完全沿着西方的“纯诗”之路开展,而是结合中国本土自身的实际,立足于保留“诗性”的艺术目标,使西方的“纯诗”既有了中国味,也有了中国特色的诗学意义。在整理闻一多早期的部分艺术评论就可以发现,一些西方作家的提及次数远比中国本土作家所提及的次数多得多,如在《冬夜》中就有十四位外籍作家被提及,《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呼声》《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等一系列评论的文章中,基本是西方作家占大多数。闻一多发表的《诗歌节奏的研究》一文参考了大量的文学书籍,一共二十三种参考书籍中有二十一种出自西方作家之手。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些西方作家中,唯美主义风格占大多数。
最早提出“唯美主义”概念的是法国的浪漫主义诗人葛帝埃,他是哲学家康德关于艺术理论的延伸者。18世纪,康德发现艺术本身的魅力在于它的无功利性,葛帝埃通过康德将这一艺术形式运用到诗歌上,发现诗歌纯粹的美,不在于歌颂,不在于韵律格调,而在于诗本身的无功利性。随后,各行各业的艺术家也纷纷效仿,英国的佩特倡导艺术的意义在于延长人类的生命价值,人类短暂的一生只有在艺术中挥霍才能得到意义的升华,激情、欲望和爱是人类最有力量的原始情绪,而这一最贴近人本质的情绪我们通过艺术才能到达。闻一多曾引用贝尔对美感观念和使用观念区别的分析,用来评论“拉斐尔前派”的一系列绘画思想,也就是著名的“茶杯论”。当观赏者欣赏一幅画作中的茶杯时,如何让观赏者只感觉到茶杯的美感而不感觉到它的实用性;如何让观众看到艺术家眼中茶杯的颜色和形状而不只是一个装茶喝水的器皿呢?闻一多能提出这样的思考,可以见得他对纯粹艺术美的追求。英国的济慈、法国的博塔莱尔和美国的艾伦·泊等诗人,都一直强调艺术的无功利性,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表达、精心雕琢的句式等,这一大批信奉唯美主义的作家所推崇的唯美主义对闻一多产生极大的影响。后来,闻一多在《诗的格律》《戏剧的歧途》《先拉飞主义》等书中都表达过他对唯美主义的狂热。他强调,艺术不在于思想,而在于纯粹,随后渐渐完善并推出“三美”原则,这也是闻一多融合中西方艺术初步探索的一个作品。闻一多所提出的“新格律诗”理论和自成一派的诗歌创作理念影响了一大批当代乃至后来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以他为代表所引领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梁宗岱对新诗的过于自由散漫表示否定。他提出,诗之所以为艺术品,最重要的在于它的形式,应把重点放在诗的音节与格律上,形式使它不朽,先有诗的形式才能称其为“诗”。另一位与其同属一个现代流派的诗家邵洵美心中的“纯诗”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美感,诗不应该平铺直叙地去描绘一件事、一种心情,应该有更多的曲折。他心中曲折的表现在于象征,象征是永久的形容和比喻,凡是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有一种永久的象征性,也就是他反复强调的“诗性”。
三、闻一多的“新诗”创作与唯美主义
从闻一多出生年代的历史大背景来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名为“创造社”的团体,该团体是由沈雁冰等十二人在五四运动后创立的文学研究会,创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当时中国文学增添力量。该团体成员的文学创作,如郁达夫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等,都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与中国长期封建保守相比,他们的作品透露着对自我的表达,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支撑他们担起了中国文学为反帝反封建的责任,放在中国本土大环境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主革命的要求相一致。纵使也有部分艺术家在流传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受到其他文学流派的启发,但从五四运动后的一大批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影响创造社最深的还得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创造社对闻一多的影响是深远的,闻一多的新诗理论最开始就来自郭沫若的启发,在闻一多已经开始谋划新诗创造时就在《敬告落伍的诗家》一文中嘲讽沉浸于那些传统平仄保守的诗家们,要想继续作诗,必须往“新诗”这条路上探索,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赶快醒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呢”。
在中国开始弥漫着大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思潮的同时,闻一多在1922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主修绘画,闲暇的时间都放在了感兴趣的诗歌上。在这样一个艺术家们都向往的城市,再加上闻一多所学习的绘画艺术,我们可以从西方当时风靡的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想这点来探寻闻一多将来所形成的思想根基来源。闻一多早年在外国接受的是西方唯美主义教育,西方唯美主义主要源于最初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和后来的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为德拉克洛瓦、肖邦和柴可夫斯基等人,我们从中国创造社的早期风格就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浪漫主义在整个文学艺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是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思潮之一,它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继承了大革命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倡导发扬人的个性和自我精神世界的解放。浪漫主义下的文学作品包括其他艺术形式,在作品上都有这一特点,用热情的表现手法、炽热的情感注入、大胆且梦幻的想象来塑造一个个人物形象,造就艺术家们心中的理想王国。后来,又出现以卢梭、米勒为代表的法国写实主义和19世纪后半叶在绘画艺术领域风靡的印象主义,以及后印象派、野兽派、象征主义等一系列艺术流派。闻一多显然受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影响较大,他多次表明写实主义终将会被艺术行业抛弃,现代艺术的精神,在于提示,在于象征这一观点。闻一多将电影和戏剧放在一起比较来说明这一点。他提出,电影不是艺术,与戏剧相比,电影过于写实,这种过于写实的手法阻碍了观众的想象力,成了导演一个人的“表演”,一幕幕应接不暇的形象和场景快速掠过,侵占了我们的全部大脑,让我们无暇想象和思考。
戏剧不同,理想中的戏剧最精妙之处就在于那些语言、肢体各方面的提示和引导所引起的情感上的共鸣与幻想,戏剧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它能引起读者无穷的联想和启发。归根结底,闻一多眼中的艺术是需要想象的,是需要创作者和观赏者共同完成才能产生的。可以看出,在闻一多赴美留学时期所受的文化熏陶给他今后创作思路带来的影响。闻一多诗歌中的意象化特点来自最早的象征主义,以及接触的美国意象派诗人们的艺术理论等,都奠定了后期闻一多诗歌的意象化特点。
就中国正处于新诗创作的规范化改革来看,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尤其是其率先提出“诗的格律”这一诗歌理论,在当时起到了十分正面的作用。在当时的中国,这一理论的提出,迅速把中国新诗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闻一多的新诗理论最初受到外国诗歌作品和理念的启发,后来我们通过新月派也可以看出他们希望在古典传统和现代流行之中架起一座“桥”,作为搭桥者的闻一多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我们不难发现,在“诗的格律”推广前的中国诗歌,不追求形式,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自由表达的作品数不胜数,且占据历史主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闻一多以开放的胸襟大方学习西方艺术的精华之处,但也从未盲目跟风,不盲目崇拜,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个身份,也从未忘记中国人一直处于水深火热的煎熬中。他一生留下来的诗歌作品不算太多,但字字珠玑,有血有肉,倾注了他所有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同胞的热爱。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属于西方唯美主义;在具体诗歌的内容上是结合中国本土实情的,在诗歌的格律上又采取了多变、新颖的形式。闻一多的诗歌创作方法属于浪漫主义,艺术上的追求又源于唯美主义,其诗歌表现手法又如象征主义。其思想之深邃,结构之严谨,结合了古今中外所有百家的长处,使处于印象派大环境下的闻一多形成自己獨树一帜的创作风格流派,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