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坝
正如月有圆与缺之别,事也有“为”与“不为”之分。“事在人为”是一句漂亮的话。其实,能够真正把事情做起来并做好,是不容易的。常言说,我们无法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那么,还可以说,一个人也许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但在国家危难时刻,可以挺身而出。
近段时间,我看了一些历史方面的书,有点儿感触。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虽是写历史的,但以一种网络语言娓娓写出,对明朝的皇帝、王公权贵,或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详细描写,让原本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变得鲜活起来,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语言幽默风趣,比史书好看,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大明王朝名臣良将有,奸臣小人也有。在明朝的诸多名臣中,于谦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于谦虽仕途坎坷,但他的功劳和威名未被抹杀,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伟大。于谦,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他曾以兵部右侍郎巡抚地方,入京觐见皇帝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后因得到百姓、同僚,乃至藩王的挽救而出狱,并官复原职。他曾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危在旦夕之时,力排大臣们的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当时,如果不是于谦挺身而出,阻止明朝都城南迁,那么,明朝或将失去半壁江山。他曾整饬兵备,亲自督战,誓死保卫北京城,抵御瓦剌大军于城外;瓦剌太师也先挟被俘的明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开城门。他个性刚直,秉公办事,招致权贵忌恨与陷害。他曾作《石灰吟》,以表心迹:“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铮铮铁骨,天地可鉴。这是于谦的“为”,勇为恒守,无愧于心。
同为明朝名人之一的唐寅(字伯虎),知名度很高,许多年轻人也许是从周星驰、巩俐主演的影片《唐伯虎点秋香》中得知其名。其实,历史上的唐寅,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可歌可泣之事。《明朝那些事儿》写到唐寅,是因宁王朱宸濠想造反时,招兵买马,招贤纳士,有人告诉宁王,可以请唐寅来出谋劃策。唐寅来了,知道宁王要造反,他不愿合作,怎么办?他只好装疯,最后宁王只得放他走。唐寅流传后世的,除了“点秋香”外,只有那首《桃花庵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也许,正因为唐寅的“不为”,反而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清名。
哲学上历来有“为”与“不为”的争论。儒、道两家就是“为”与“不为”论的代表。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虽处处碰壁,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成了坚持理想、敢作勇为的榜样。
三国时,刘备入蜀,诸葛亮“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采取的是“有所为”,使得蜀国振兴,百姓安宁。老子则说:“无为而无不为。”意即我什么都不做,等于我什么都做了。天下无事,不等于我做了一件于天下有利的事吗?当年刘邦进入咸阳,“缓刑弛禁,以慰其望”,采取的是“有所不为”。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汉相,采取“无为而治”之策,很多大臣不理解。事实证明,“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经济恢复,国家太平。
“为”与“不为”,殊途同归,都深得人心,实现大治。其实,“为”或“不为”,不能一概而论。一个人,不说漂亮话,只做真实事,乃真“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