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咏梅
小时候过年,是年少不识愁滋味的我最期盼的。可对母亲来说,过年是母亲要逾越的一道年关。
忘不了父亲病逝后的第一年,我们家的大门是漆黑的,就连我以往穿的红花袄也被染成了黑色,那素白的色调肃穆着我们家年的气氛。在那个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合家团圆的日子,我们更加想念父亲。三十七岁的母亲最终还是擦干眼泪,带着尚未成年的我们兄妹五人熬过了第一个父亲缺席、没有欢声笑语的年,那一年最小的我年仅四岁。
父亲走后,家里便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母亲一人肩上。记忆中,母亲在亦母亦父的角色交织中踽踽而行。她白天去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无论多重的活儿都干,就算生病,也不舍得误一天工。年底下来,她挣的工分比一般男劳力都多。后来,母亲接任了我们村的妇女队长,一干就是十几年。所有的家务活儿,如烙煎饼、缝缝补补,母亲只能晚上做。
悠悠岁月,母亲背负着何等的压力!她得具备怎样強大的内心才能走出那些举步维艰的日子呀!
记得小时候,常见母亲在月光下纺线,只为节省油灯的几两煤油。母亲娴熟地摇着纺车,棉线被一点点均匀拉长,最终缠绕成一个个椭圆形的线穗子,而后换来棉布。不知有多少次,我睡醒一觉后,看到母亲还在纺线,小小的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母亲,不再让母亲受苦。
若干年后的今天,母亲久坐在纺车前那微躬的背影和“嘤嘤”的纺车声,在我脑海中依然清晰,恍如昨天。我想,那一寸寸拉长的是母亲的坚韧和对生活的希冀啊!
母亲的心里装满一家人的生计,她在精打细算地过着一个女人带着五个孩子的日子。为了能增加些收入,春天母亲买来一猪圈小猪崽儿,用心喂养到冬天出栏卖掉,挣来的钱一分也不舍得花,一份份清还在父亲生病期间向左邻右舍借的钱。
在父亲走后的第二年年底,母亲把所有欠款还完,压在她心底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她说,欠着人家的钱,睡不着觉。那个年,我们总算看到母亲脸上有了些许笑容。
母亲是老党员,通情达理,为人正直。父亲走后,她常教育我们:凭自己力气吃饭,走得正,坐得直,就是捡破烂儿也不丢人。母亲就是这样用看似不高的标准给了我们刚性的生存导向,用她朴素的言行影响着我们兄妹五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兄妹五人也都自强自立,长大后,开始帮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
母亲似乎总有忙不完的活儿。记忆中,过年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入冬,母亲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她几乎天天早起赶集,背上半麻袋小麦卖掉,再买来便宜的高粱、地瓜干儿。母亲把细粮换成粗粮,用结余的钱给我们扯来做新衣服的布料。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给我们缝新衣、做新布鞋。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每到除夕的早晨,母亲就从柜子里给我们每人取出一套崭新的衣服和一双新鞋子,让我们放到枕边。只记得那一天,我和三姐不知要试穿多少遍,盼年的急切心情无以言表。初一一大早,我们都穿上新衣服,欢呼雀跃地去给长辈们拜年。
“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刚。”母亲用生命护卫着我们,用无声的行动表达着对父亲生死不渝的承诺,用坚定的执着陪我们走过成长的那些岁岁年年。父亲不在的日子,是母亲让我们有尊严地活下来,且给了我们良好的教育。
苦尽甘来,我们兄妹五人相继成家立业。儿子一岁后,我就把母亲接来了我家。转眼已是三十多年,我对她唯有敬畏和感恩。母亲吃苦耐劳的精神感染着我,勤俭持家的作风影响着我,不畏困苦的品质鞭策着我,大义大爱的美德激励着我,让我一路阳光地走来,并有幸成为“山东好人”、山东省税务系统爱岗敬业道德模范和日照市“最美税务人”,我认为这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我们兄妹几人也都千方百计给老母亲安逸的好生活和最暖心的呵护体贴,传承好孝道、好家风。每个新年,只有给母亲挑选好从头到脚的新装,我们心里才算踏实,一如小时候母亲对我们。
而今,母亲已是九十岁高龄,四世同堂,安享天伦之乐。对我们而言,母亲安好,就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