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莎 梁馨
有一段时间,我去外地培训。回来后的第一个早晨,我像往常那样,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进校,向他们点头、微笑,偶尔说几句悄悄话。突然,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奔向我,一把抱住我的腿,又惊喜又委屈地说:“老师,你去哪儿了?我好想你!”我瞬间泪目了……
与孩子们相处的哪个时刻,让您瞬间泪目?
名师天团
出了市区,沿着省道一路向北,浩蕩的东风里,一所坐落在滁河岸边的学校渐渐进入我的视野,“目的地就在正前方。”导航提示我,长丰县北城实验小学到了。
董飞虹校长温和地笑着,带着我在校园里边走边看。虽然今年的寒假比往年早,少先队员们早已离开了校园,可在董飞虹的眼中,队员们仍活跃在校园每一处,“我的队员们很优秀,我想把他们的故事说给你听。”
读完一本经典,仅仅是阅读活动的起点
我的队员们好读书,更求甚解。在他们看来,读完一本经典,仅仅是阅读活动的起点。他们聪明的小脑袋里藏着太多的创意,每一个“天马行空”,都能为阅读活动加上惊叹号。
不愿止步于阅读,队员们画起了思维导图。高年级队员看大部头名著的越来越多了。一位队员按照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给《红楼梦》画了思维导图,密密麻麻地写满一整张A3纸。画好后,这位队员得意地把思维导图贴在书的扉页上,当作“阅读说明书”,一并借给其他队员看。还有队员给《哈利·波特》画思维导图,围绕魔法学校,把这套丛书的脉络,按照人物、学院、校区、课程等线索画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不愿止步于阅读,队员们倾情讲述。经典那么吸引人,他们要比一比谁讲得更打动人。他们讲小王子在小小的星球上,与娇气的玫瑰告别时,观众们凝神静听;讲小豆豆充满好奇地跳进了水泥堆里,只剩头露在外面时,观众们又笑又急。有一位队员讲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故事。在故事的结尾,他这样说道——隐蔽战线上的英雄李白暴露了身份,在即将被敌人抓捕之时,他向延安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电报的最后一句话是:“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位队员的话音未落,泪光已在观众们的眼中闪烁。
勤于写作、乐于诵读、敢于延伸……围绕经典举办的多种阅读活动,让经典更富有吸引力,更能激活队员们的文化基因,滋养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劳动中自主成长
我们学校有果园、菜园和花园,占地超过6000平方米。队员们的劳动课,课堂早已搬进了散发着花香、果香、泥土香的“三园”里!这可是我们学校独有的特色。
人和土地原本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人类不仅靠土地生存,更从劳作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可有时,一场洪水或者一季干旱,就会让人一无所获,但只要土地在,希望就在。
我原本希望通过劳作,给予队员们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可事实上,它带来的更多。
首先,少先队的劳动教育活动逐渐完善为劳动课程,进入了课程表。劳动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教室上的理论课,它与科学课结合,引导队员们观察植物的形态,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另一部分是在“三园”的实践课,队员们学习种植、除草、施肥、修剪、采摘等。这门课非常受欢迎,简直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其次,劳动课提升了队员们的综合素养。每季蔬菜水果丰收后,队员们都会举办丰收节,将果实送给老师们和邻班队员们分享;带回家做菜、做水果拼盘,与家人分享。最有意思的是,他们会自己张罗把果蔬卖给食堂。
有一次,我看到几个队员围着食堂阿姨,拿着萝卜和青菜在推销。“我们自己种的,不打农药的绿色蔬菜。”“萝卜烧肉,我们都爱吃。”“我们也不称了,就按桶,您看一桶多少钱?”……
一番讨价还价后,队员们把一桶桶蔬菜从楼顶的菜园运到食堂,货款两讫。更可贵的是,队员们拿到钱之后,立刻商量着买东西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的分享意识、自理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计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在劳动中的自主成长令人惊艳。
慢慢的,队员们养成了劳动的习惯。看,这是他们发来的“寒假作息表”,都是他们自己制订的。每天除了做作业、锻炼、阅读,每张表上都有“劳动”这一项——扫地、拖地、叠被子、洗袜子、做简单的饭菜等,事情不大,但贵在自律、自觉。这不就是劳动观念的外化吗?
心在哪里,幸福就在哪里;心在哪里,美好就在哪里。作为一名师者,我愿用心画一道飞虹,让队员们的童年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