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指引下地方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5-30 04:00宋馨培崔羽航王媛
经济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文科复合型人才

宋馨培 崔羽航 王媛

摘 要:文章以新时代高校大外语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与专业认证促进人才革新培养为切入,首先剖析“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外语人才教育输出的潜在意义。并以一流专业认证为契机,对现行复合型英专毕业生从人文目标定位、应用技能传授、岗前特色实训等角度分析制约当下英专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推进高素质外语人才在专业语言知识与核心价值树立层面相结合,推进英专生实训技能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契合,推进其人文素养与教学改革进程相融合,进一步探索在新文科“大外语”背景下地方高校外语人才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以期对新一轮学科建设及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实践加之辅助。

关键词:新文科 外语人才培养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195-02

新文科建设是人文学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背景下进行的革新实践,地方高校在新文科引导下应顺改革大潮,审慎反思现有培养方案中制约复合型实用人才成才的体制机制。完善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全方位育人任务,根据地方高校各自特色学科建设完善外语类人才培养体系,从育人体制规划、跨学科合作、网络教学模式等层面进行多维创新。本文旨在先剖析“大外语”时代地方高校把握机会重塑外语人才创新模式的理论意义,包括拉动“四新”间交叉学科的互通合作,以及从语言安全层面分析语言文化安全与人才培养的有机关系。在梳理当前省内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短板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优化策略,改良人才培养学科顶层设计,丰富外语类毕业生人文涵养实现路径。

一、新文科指引下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意义

(一)推动语言安全融入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新”理念下优化调整现有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对标国家语言安全战略需求,从外语人才需求、外语专业依托等方向让学生在学校语言教育中兼顾实践文化创新与价值引领,探讨国家语言安全规划中基于传播正能量文化的人才培养意义。对于高校外语相关类专业学生而言,可树立起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语言文化安全意识,促使学生时刻警惕霸权与强权文化渗透,特别是在国家学术交流中的语言安全,成为既有专业素养又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人才。重视对外文化传播交际中认识到强势文化语言对于本国文化与语言安全的影响,明确人才培养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使命担当意义。形成对标新文科建设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方案能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外交语言人才,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提供机制创新试点经验和可借鉴范式,促进高校新文科建设,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二)降低学科间合作壁垒 丰富交叉学科研究范式

新文科教学改革从理论形成到路径实践不断探索求变,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一环,新文科范畴内的诸多人文学科本身就有极大的通融合作空间。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质量,营造人文学科间跨学科协同氛围,首先要从发展理念上做出时代应答与中国创想,在交叉学科合作向实践导向型迈进探索中,以外语类学科为例,地方高校可在全方位育人指导下,形成“外语+专业”,在语言知识储备前提下营造专业技能提升空间;此外,未來世界发展脉搏掌握在高端人才手中,而高水平一流专业建设则为人才培育提供土壤。从学科顶层设计维度,新文科、新工科分别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那么外语院系大可同兄弟院系开展科研实践,多途径探索卓越教师、法学人才等“X+外语”拔尖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度融合路径,以打造富有时代性、批判性、融通性的“中国金课”为己任。从务实性学科建设层面,“四新”建设顺应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启程,以公共外语系为例,广大一线教师在科研选题上可以侧重研究外语能力对医学、农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反射效应,加快推进实践性试点项目研究丰富中国特色学士体系构建。

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环节现存问题

(一)实用性人才培养体系战略性不足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层面看,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恰逢新时代大外语建设趋于规范化与系统化,在师范专业认证与学科评估“回头看”的进程中,首先需要优化现有课程体系,适时调整以往以单一语言知识为重、应用性技能实训不足的课程结构,本着立德树人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可在大二学期为学生增设一些“英语+方向”课程,如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引入项目教学、任务成果导向等应用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个性化特长出发,进行某些教学片段的个人展示,把活跃课堂的接力棒交由学生。

(二)课程资源及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后疫情时代的网络化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海量线上资源中筛选最适宜学生接受的学习资源,尤其是青年高校教师需要思索的问题。富有新意、时代感召力的教辅资源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欲望与学习热情。例如,在写作课中插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本,分析有关民生、教育方面的高频词汇及写作风格等,将实用性技能的提升融入课程学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

(三)就业率走低,学科知识应用转化率欠佳

自疫情以来,高校外语类毕业生就业压力攀升,一方面受政策管控影响,基础教育课外培训业务被叫停,大量培训讲师与应届生共同竞争考取所谓的“铁饭碗”;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转而诉至硕士深造学习,而日益“内卷”的考研录取分数也让就业前景颇有几分惨淡。以某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因灵活就业不在计算之内,2021年各语种整体就业率不足80%,学生的就业信心受挫,英语技能应用转化率不高难以适应岗位要求。所以地方高校需要适时探索调整迎合本土化、区域性的人才培养路径,结合新文科创新型、融合性特征以扎根三江、服务地方为己任,充分利用理论课时夯实学生外语基本素养,培养基础教育学段仍有扎实基本功、较强人文信仰、综合素质的优质外语人才。此外,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展开校企合作,开展学生教学基本功比赛,邀请一线教师向师范类学生定期讲座传授学生管理与备课经验,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

三、新文科理念下综合性大学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推动思政教学体系优化,提增外语人才培养工作质效

高等教育要“做好、做大、做强”就要坚持以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以推进教育部、中宣部在新时代高校指导纲要中要求的“三进”工作为抓手,在英专生人才培养中贯彻立德树人统领意识,以“走文化自信道路”与“讲好中国故事”两条主线,使学生不仅在教材和多种课程中汲取基本专业知识,更要牢记全方位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为使命,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要素,教师应秉承初心如磐,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对比西方国家集体放弃“碳中和”等新闻,亦或借助线上互动平台,开展各色彰显中国元素魅力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发布有关“建设美丽三江”的双语翻译素材,开设国庆主题校园VCR大赛等。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拓宽英语专业符合人才培养的知识摄入渠道,不断探索与国情相切合、与国际相交汇的外语课程规制,无论是师范或是翻译专业的毕业生都能以外语为媒介,以传统文化精髓充盈内心,向外展示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审美旨趣,开创外语类课程思政育人的新格局。

(二)人文素養与实训技能并举,推进“岗课赛证”人才培养实践

在新一轮高校专业认证大潮聚焦外语类一流专业求新、求变的进程中,地方高校在“全方位”育人环节也应适时调整探索市场需求,革新外语类目创新创业手段。外语类应届生在历年大四实习中有两种选择倾向,一方面英专师范生“下沉”至初高中进行一线教学体验,另一方面如翻译、商务英语等方向的非师专业有时会由学校统筹实习。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校企、HR对于毕业生实践素养的反馈都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即不少实习只流于形式,师范生多成了只会批改作业的“小助理”,翻译实训考核内容也大多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所以地方高校需发挥专业认证与“四新”建设的双重驱动力,探索“精专业+通领域”型人才路径的实现方案。

首先在朝、日、俄语等语种专业借助本校多语种合作创业园,立足三江辐射东北亚的营商环境,创设多语种口、笔译基地及语言服务指导实训中心,邀请资深外贸从业者及译员等开设实用性讲座,让学生学有所获、计有所长。其次,在师范英语专业建设中增设“每月一赛”的教学教技赛课评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如CATTI、BEC等专业资质的考取,并可适时根据学院情况进行奖学金的颁发以推动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开展以课证融通为导向的技能培训,以赛促教,学生在手握各种上岗证书的基础上必定会提升有效就业率。

(三)网络育人与智慧平台协同,共创新时代外语“智库”共同体

课堂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实操能力的主阵地,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优化课程重点内容,拓宽课前、中、后全时段互动交流渠道。因此,有必要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抓手。疫情以来广大师生借助钉钉等智慧平台推进教学活动,网络育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感召力。譬如佳大师生曾于2020年初共同聆听本校援鄂医护人员带来的名为“白衣执甲、守望春天”的思政大课,讲述人以身体力行之举润物无声般抒写使命担当与大爱善举、坚定新时代学子报国无私的理想信念。

借助智慧互联平台开展外语教学,一方面,契合年轻学生对多维知识渠道的渴求精神,国外如Coursera、FutureLearn及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都为互动学习搭建了优质数字资源,名校、名师课程触手可及。另一方面,云技术与智能终端的革新在信息化、数字化教辅资料分享等方面提供了更迅捷、高时效、快反馈的互动平台,教师亦可在手机端进行头脑风暴、点名签到、测试活动等,可对形成性评价活动结果一键导出,在师生、生生互评反馈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教龄丰富的老教师与通晓信息化教学软件的年轻教师可以共建慕课团队发挥彼此优势,在实践中打磨形成外语类精品课供学生研习,不仅可以提升授课的质效,同时有利于智能型外语课堂转型的稳步发展。

四、结语

在“四新”和“双万计划”并轨稳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龙江高校毕业生需求结构也在悄然改变,新时代国家建设与社会服务发展都需要一批通晓外语加专门领域知识的实用性的尖端人才,以往停留在教学方法层面的学科培养模式难以在知识经济、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稳步前行。作为全省重要的外语类人才储备基地,地方高校应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发展脉络,在改进英语类培养方案的同时兼顾语言文化安全,结合高校辐射东北亚的特色优势,将师资教科研能力通过“内生”和“外引”达到升级融通,为新文科引领下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提供必要基础,最终为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反哺社会服务贡献绵薄之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本科高校首批外语教育改革创新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基于语言安全理念的外语人才培养实践研究”(HWX2022018-B);首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外语课程育人模式研究”(2021HLJXWP0085);2021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四新’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程体系构建”(WY2021002-A);2022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民族文化基因视角下赫哲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2022—KYYWF—0660);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JY1-41;2021JY1-40)]

参考文献:

[1] 戴慧.“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5)

[2] 何晶晶.“外语+”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路径[J].英语教师,2022(2)

[3] 姜智彬,王会花.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9(5)

[4] 王立非,宋海玲.新文科指引下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J].外语届,2021(5)

[5] 汪洋,王力平.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高水平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新文科复合型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