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梅 奚海燕
摘 要: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导致东北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水平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着:停留于“走马观花”的认知实习阶段;教学的管理相对宽松且效果不佳;实践基地资源不足并较少能够提供专业实习督导等问题。推行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优途径之一。实施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对现行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以保证服务学习实践的学时,加强专业教师实务能力并从制度上鼓励其开展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联合高校、社区与社会组织形成合力搭建实践平台。
关键词:社会工作 实践教学 服务学习
中图分类号:F127;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181-02
相对于社会工作发展处于前沿的深圳、广州、上海等地而言,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认知、社会组织发展程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因素的制约,东北地区社会工作发展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虽然近年来基于政府服务购买、福彩基金、公益创投等形式的社会工作服务逐渐增多,但是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和专业化发展还有很大地提升空间。专业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东北地区近40所高校已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余所高校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培养资格。总体而言,东北地区并不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资源,但是专业培养质量相对较弱,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实务能力上。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主要途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质量是衡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东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
一、东北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存在着“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方式
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程内实践(实验)教学、学期内实践教学以及毕业实习。课程内实践(实验)教学大多由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自由安排,学期内实践教学由专业统一安排,毕业实习由专业安排或学生自选实习单位。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走马观花”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单位走一圈,“看看”、“听听”,却没有留下来“做做”,大多停留在认知实习阶段,对于提高学生实务能力的作用较小。
(二)实践教学的管理相对宽松且教学效果不佳
首先,在大多数高校中实践教学环节并不能和课堂教学环节一样有着严格的评价和监督的管理要求。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导致具体实施上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社会资源匮乏的地区,高校并不能完全寻找到充足的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社会资源,因此高校采取相对宽松的管理态度。其次,实践教学的实施主要由任课教师主导,包括教学的内容、时间、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等。由于东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大多是非社会工作专业出身,未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更是缺乏实务经验和能力,他们在教学设计与指导上存在着局限性;同时以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讲并没有给予任课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去设计符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要求的方案,即使有教师有能力有意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指导实践教学,由此而产生的额外工作量也不会被核算,教师们对改善实践教学效果没有积极性。这些造成了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和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实践基地资源匮乏且机构实习督导数量不足
目前东北地区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实习机构数量少并且规模较小,能够提供的专业实习岗位数量有限,其余如福利院、养老院、社区等则不能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内容的实践,学生到这些组织中往往沦为打杂人员;另外,社会工作机构需要能够工作三个月以上的实习生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效果,而高校实践教学的设置中即使是毕业实习学时也无法满足三个月以上的要求,机构的需求和实习安排之间存在冲突。与此同时,由于实践基地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较低,其机构内有资格的督导人员严重缺乏,无法为实习生配备数量合理的实习督导;实习机构一般会根据自身需要安排实习生工作,并不能考虑到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松散、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有限以及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严重匮乏等问题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差,学生的实务技能未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认可度也没有得到提升。从社会工作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如果能够采取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方式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务技能和促进其专业价值的形成,同时还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1]。因此在东北地区逐步推行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发展方向。
二、改进方向:推行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
(一)內涵:在实际情境服务中践行专业理念和知识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最早兴起于美国,由美国教育学家威廉·拉姆齐与罗伯特·西蒙于1967年共同提出[2]。服务学习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它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系统的安排使得学生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践行、体验、反思,最终达成教育目的。社会工作是专业的助人活动和科学,突出地表现为服务社群,解决社会问题,和谐社会的正向作用。社会工作是一门偏重实践的学科,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具备助人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社会工作伦理及价值反思能力、社会问题调研和需求评估能力、以及制定服务计划等直接服务能力。根据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培养应设置不少于800小时的专业实习课程,可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3]。实践性是社会工作的内在特质,它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务训练,使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体验性学习,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社会服务中去,积累经验,反思和创新。同时,实践性意味着社会工作与服务学习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将服务学习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践行社会工作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二)优势:全面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
社会工作专业传统实践教学的方式有课程内实践(实验)、学期内实践(固定时间、统一安排、整体专业全体学生)和毕业实习三种形式,与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方式相比较而言,后者的优势明显(见表1)。
具体优势如下:第一,扎根社区,通过社区服务的设计、执行与反思这一系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掌握实务技能;第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加强对多元化社会的认知,从而树立专业价值观和服务理念;第三,陪伴式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师生关系平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因素;最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多元化,由项目社工、服务对象、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其评定结果更加客观、合理。
三、实施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改革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的需要
高校的教务部门应该积极推进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化改革,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制式化培养方式。社会工作是以实务为本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务能力,本科阶段至少需要完成800学时的实务实践活动,而目前东北地区高校的培养方案难以满足这个要求。因此必须及时地修订培养方案,调整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明确服务学习教学的时间,保证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
(二)加强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鼓励其开展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
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实务能力和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都是半路改行,实务能力和经验有限。学校或者专业需要向教师宣传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的优势以及其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鼓励其自我成长,多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承担起专业发展的责任。另外,相对于传统实践教学而言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更加具有难度,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该承认教师的劳动价值,核算其承担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的工作量。有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也可以采取设置实践教学教师岗位的方式,专门负责和推进专业实践与实习工作。
(三)建设高校、社区与社会组织联合培养的实践平台
实施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一方面离不开社区,需要扎根社区、服务社区;另一方面社区服務项目一般由社会组织承接,社会组织能够提供丰富的项目资源和专业的督导人员,因此高校应积极联络社区和社会组织建立实践平台。目前在全国大力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的背景下,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平台恰恰能够契合各方需求,之于高校提供了学生服务学习实践活动的场域,之于社区满足了辖区居民的多样服务需求,之于社会组织能够节约成本获得较为优质的人力资源。
总之,东北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受到高校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高校需要主动地改变培养理念和方式,链接社会资源,大力推进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的改革,以适应市场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三社联动”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研究(项目编号:DGY2018-58)。]
参考文献:
[1] 钱雪飞.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引入服务学习的思考[J].社会工作,2010(04):17-18.
[2] 关尔佳,熊紫珺.论中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青年研究,2011(08):100-103.
[3] 马红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2017(12):134.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梅梅,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奚海燕,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