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庆旺,陈政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 肝胆胰外科,江苏 宿迁 223800)
双胆囊畸形是由Boyden医师最早报道的一种先天性胆囊畸形,临床上十分罕见,发病率约1/4 000[1-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近期收治一例双胆囊畸形病例,术前腹部MRI平扫+MRCP检查提示双胆囊畸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证实为H型双胆囊畸形。现结合国内外有关H型双胆囊畸形报道文献,分析H型双胆囊畸形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
患者男性,73岁,因“反复发作性上腹部胀痛1年”于2021年10月在我院门诊行彩超检查提示双胆囊可能,胆囊结石,胆囊息肉。上腹部MRI平扫+MRCP检查提示:双胆囊畸形,腹侧胆囊结石,背侧胆囊胆汁淤积,双肾多发囊肿(图1)。入院查体:T:36.6 ℃、P:88 次/min、R:19 次/min、BP:126/99 mmHg(1 mmHg=0.133 kPa)。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肠鸣音4 次/min,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及肝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心肺功能正常。排除手术禁忌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明确为H型胆囊畸形,将胆囊游离后见腹侧胆囊萎缩,内可触及结石,胆囊管与胆总管伴行至胰腺后缘汇入胆总管;背侧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充盈,胆囊管汇入肝总管起始部下1 cm处。胆囊动脉位于胆囊三角内,双胆囊共用1 支胆囊动脉(图2B)。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5 min,术中无胆管损伤,未中转开腹。术后病理提示:双胆囊畸形,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患者术后3 d顺利康复出院。术后1个月患者门诊复查腹部彩超检查提示:术区未见异常。术前腹痛症状经手术治疗后消失。
图2 腹腔镜双胆囊畸形切除术中操作图
双胆囊畸形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胆囊变异,临床发病率低。双胆囊畸形多于第4 胚胎周期出现双原基,由胆总管囊肿通过上皮机化形成[2]。Boyden医师通过尸体解剖及影像学调查最早报道双胆囊畸形,并对双胆囊畸形进行分型:Ⅰ型,分隔胆囊,内部相通,一个胆囊管;Ⅱ型,Y型双胆囊,两个胆囊内部不相通,拥有独立胆囊管,胆囊管合并后共同汇入胆总管;Ⅲ型,H型双胆囊,两个独立胆囊,拥有独立胆囊管,两个胆囊管分别汇入胆总管,其中最常见为Y型及H型[1]。腹部B超虽然在胆囊疾病诊断中排在首位,但腹部B超难以有效明确双胆囊畸形胆囊管与胆管之间关系,且腹部B超怀疑双胆囊畸形经手术治疗后确诊率低[3-4]。赵新湘等[5]报道8例术前MRCP检查考虑双胆囊畸形病例,但经术中证实双胆囊畸形仅2例,因此双胆囊畸形术前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多于术中发现。本病例术前腹部彩超检查提示双胆囊可能,进一步完善腹部MRI平扫+MRCP检查考虑双胆囊畸形,但未能明确双胆囊畸形类型,经术中证实为H型双胆囊畸形。因此,对于腹部彩超检查提示胆囊畸形时建议进一步完善MRCP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术前未明确双胆囊畸形,可能导致术中胆囊残留,部分伴有急性炎症患者,术中存在结构辨别困难,甚至引起并发症可能[6]。
我们检索万方、知网、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其中18例H型双胆囊畸形病例报道男女比例为4∶5。有研究表明双胆囊畸形无性别区别,但胆囊疾病在女性群体中发病率高,因此临床上报道双胆囊畸形病例女性高于男性[7-8],本报道患者为男性。正常情况下双胆囊畸形无明显症状,伴有胆囊结石患者可诱发胆囊炎,此时患者可出现腹部疼痛症状,个别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症状[9-10]。研究表明对于常规体检发现双胆囊畸形,无明显不适症状,不推荐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有明确腹痛症状,经评估需手术治疗,需行双胆囊切除,以避免残余胆囊后期病变,增强手术难度及风险[3,11]。虽然有学者建议术中意外发现双胆囊畸形需中转开腹,但随着对双胆囊畸形的认知加深,影像学进步,高清腹腔镜应用及腹腔镜技术进步,仍可以安全有效地在腹腔镜下手术处理双胆囊畸形[2,12]。术前未明确双胆囊畸形,腹腔镜下仍可以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术[11,13]。另外,笔者结合本例患者及文献报道发现H型双胆囊畸形可能伴有1个胆囊萎缩,本例患者腹侧胆囊稍萎缩伴有结石形成,背侧胆囊大小正常,考虑腹侧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较低,汇合角度较大,胆囊难以充盈及排泄,易形成结石诱发胆囊炎,并导致临床腹痛症状。
综上所述,双胆囊畸形需引起影像科及临床医师注意,尽可能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明确双胆囊畸形诊断患者,建议由高年资医师对其进行腹腔镜手术,术中仔细游离胆囊三角关系,避免轻易离断管道,必要时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明确胆囊管后再行离断,避免副损伤。另外需关注双胆囊畸形中萎缩的胆囊,避免术中胆囊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