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由于主客观原因,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也偶有发生。于是,不少学校就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了应对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上,这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师变成了“救火队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医学化”的治疗模式,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取向,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发展性”取向。
为了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取向,做到以下4点:
首先,要树立“治未病”的育人理念。处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升学等方面出现一些心理困扰或问题,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问题就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治未病”就是发展和预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势利导。
其次,要营造“生态化”的育人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与环境系统失衡就会产生心理功能障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家庭、学校、同伴和网络等,而且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是不同的。当然,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关键。因此,我们要切实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和良好氛围。
再次,要重视“生命化”的育人主题。因为它具有唤醒人的意识、触动人的灵魂和促进人的成长的功能,所以教师要真正尊重和接纳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从而产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体验;教师对那些遇到生命困境的学生,要用爱温暖他们,给予他们蓬勃向上的能量。
最后,要构建“协同式”的育人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万能的。爱德华·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刻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缓解,总是去安慰”。意思是说,医生治疗病人存在这样3种结果。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何尝不是這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必须重视与学校其他各育的共同发展,构建“五育”并举的协同育人模式。
任其平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