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及其启示

2023-05-30 12:37洪银兴姜集闯
求是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伯南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洪银兴 姜集闯

摘要: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伯南克凭借着对大萧条的全面深入研究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理论体系,领导美联储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复苏经济。本文从伯南克有关大萧条的研究成果入手,系统梳理他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监管理念,并吸收其科学成分应用到解释中国经济问题层面上来,为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国家宏观经济治理和调控体系,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提升监管效力和效率,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全底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伯南克;大萧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系统监管

作者简介:洪银兴,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93);姜集闯,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南京 210093)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3.01.008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杰出研究员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银行与金融危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其中本·伯南克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前主席(任期为2006—2014年),他以研究大萧条而闻名,是新凯恩斯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1

伯南克曾领导美联储成功地应对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随之而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世界经济承压不亚于当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我国,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在当前背景下,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伯南克的学术成就、经济理论、政策主张、监管经验,逐一分析其对中国当前经济问题可资借鉴之处,对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完善宏观调控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伯南克有关大萧条理论成果和金融制度体系的完善

伯南克早年主要专注于对大萧条的研究,自称是“大萧条迷”。他的博士论文《长期契约、动态优化与經济周期》(Long-Term Commitments,Dynamic Optimization, and the Business Cycle)及之后的诸多研究都是围绕大萧条中两个关键问题展开的:一是大萧条发生的原因,二是大萧条持续时间长的原因。伯南克从对大萧条研究入手,逐步建立起以危机起源、危机传导机制与路径、危机应对为主线的萧条经济学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他在萧条经济学领域的权威地位。伯南克后来用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和策略都一脉相承于他的理论,他既是该理论的开创者,又是该理论的实践检验者。伯南克有关大萧条的系列研究及成果集结汇编成书《伯南克论大萧条》(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

伯南克通过对大萧条的全面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由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震源,以金融恐慌为震中,通过信用融通环境恶化和货币供应量收缩引致家庭和企业需求大幅降低,并传导至实体经济,导致工商业衰退,引发总需求持续下降,造成金融和实体经济全面深度衰退,于是大萧条发生。2.金本位制度的存在及其内含的固有缺陷,使得一国的通货收缩以金本位制为纽带在全世界传播,引发全球性通货紧缩及金融恐慌在国际范围内扩散,导致全球总需求的持续降低。这是大萧条的国际传导机制。3.在供给侧方面,名义工资黏性使得仅依赖经济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无法使经济在短期内实现复苏,大萧条的持续变得更长。根据上述结论,伯南克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应对大萧条的方法:一是央行应担负起最后贷款人职责,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阻止金融恐慌扩散蔓延,改善信用融通环境,稳定金融市场;二是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陷入持久且深度的衰退境况。后来在2007年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根据“白芝浩原则”1救助重要性金融机构,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实行常规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当利率降至零,降息没有政策空间时,实行诸如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即量化宽松)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最终使得危机大火得以扑灭。

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引发经济下行的压力,稳预期、稳金融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向。关注和防范意外风险事件仍不可忽视,尤其是涉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安全平稳有序运营,更是金融风险防控的重中之重。银行特点是高负债经营,经营风险高,且贷款资产期限长和存款负债期限短,两者存在期限不完全匹配问题。一旦遭遇储户大规模提现,往往难以满足其需求,从而容易引发恐慌和挤兑,并造成连锁反应。因此,进一步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管,严格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和压力测试,稳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强化金融监管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制度,增强逆周期调控能力,提高政策实施灵活性。当然,灵活实施货币政策不是说货币政策可以随意变化,而是要根据现实经济基本面、特殊情形等因素综合考量,有针对性地出台货币政策。例如在消费不振、房地产市场萎缩、对外贸易规模下降等情形下,货币政策需在保持整体适当宽松的基础上,对某些区域、某些领域予以结构性再宽松,以防止经济陷入由这些因素引致的局部衰退。

根据伯南克关于大萧条的国际传导机制理论,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提升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也是防范和阻断国外金融风险、经济风险向国内传播的重要措施。尽管金本位制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世界上仍有诸多国家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政策就会通过汇率渠道传导到与其挂钩的国家。虽然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鉴于美元的世界主导货币地位,即美元本位制的存在,人民币和美元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对应和挂钩关系。目前我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下行局面,而美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缓解通胀压力,美国加息,美元升值,国际资本流向美国,使得我们的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我们还要防范国外(如欧洲国家由于战争、国内政治冲突等原因引发)金融危机通过汇率渠道传导至国内,避免发生输入型金融危机。

此外,基于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伯南克提出“全球储蓄过剩论”,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储蓄过剩且不平衡,即产油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储蓄率较高,这部分地区的资金持续流向了美国等低储蓄率的工业化国家,从而引起资金流入国实际利率水平下降并导致资产价格(如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等)上涨;同时,实际利率水平的下降还是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 经常账户逆差的原因。目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突出,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合力解决。对于我国而言,须进一步扩大内需、改善国内投资环境、改善金融环境、提高汇率弹性,合理降低贸易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二、伯南克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和宏观经济风险的化解

所谓金融加速器,简单地说,就是金融系统对于外在冲击的放大和强化作用。该理论也是伯南克在研究大萧条过程中,与合作者共同创立的。“金融加速器”的基本思想出现于伯南克与格特勒(Mark Gertler)1989年的论文《代理成本、净值与经济波动》(Agency Costs, Net 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但该名词是在1996年的论文《金融加速器与安全投资转移》(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中正式提出,该篇论文是伯南克、格特勒、吉尔切菲斯特(Simon Gilchfist)三人合著。三人于1998年合作发表的论文《一个数量化商业周期框架中的金融加速器》(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将金融加速器理论更为直观地展示出来,并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模型表述。金融加速器理论奠定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和一般分析框架,作为金融因素与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相结合的研究框架,开启了宏观经济研究的新方向。

伯南克等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成本上升,致使信用融通效率下降,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供需失衡,放大了金融危机的破坏作用,并最终导致真实经济的大幅衰退。此可谓经济中的“蝴蝶效应”。他们认为,金融加速器效应是非线性的,它在经济衰退中的作用比在经济扩张时期显著得多。

伯南克从解释大萧条出发,深入考察信用市场摩擦和成本,提出了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信贷渠道两种信用传导机制,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有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的结论。在资产负债表渠道方面,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额外成本(或称为“外部融资溢价”)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净资产越大,其外部融资额外成本越低;在银行借贷渠道方面,货币政策改变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总量,从而改变企业的外部融资额外成本。伯南克认为:“只要存在市场摩擦,诸如信息不完全或合约执行成本高昂,我们就会观察到外部融资成本与内部资金机会成本之间出现的一个差额”,即企业对外筹集资金的成本与内部融资的机会成本之间的差值,称之为“外部融资额外成本”。此概念系伯南克首创。为降低“外部融资额外成本”,企业通常以自身的资产作为抵押品,努力改善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关系。企业的净值越大,可供抵押的资产越多,就越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而就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贷款,进而导致企业投资的增加。

此外,金融加速器机制中蕴含了伯南克的“投资不可逆理论”(The Theory of Irreversible Investment)。投资的不可逆性是指某些资产一旦投资就难以或无法回收变现的特性。投资的不可逆性常常迫使投资者变得更为谨慎,在没有获取足够的投资信息之前,宁愿等待而不是盲目投资,这使得投资的成本增加,降低了当前的投资率。伯南克的投资不可逆性理论具有重要含义:利率的大幅度改变不会造成投资的剧烈变化,但小幅度的信息变化可能造成投资的剧烈波动;坏消息对投资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好消息对投资的正面作用。这也是金融加速器效应呈现非对称性的根源所在。

以上关于伯南克等人创立的金融加速器理论,也在我国得到了实证检验。1该理论深化了我们对有关小波动与大危机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针对近期我国个别地方发生的村镇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挤兑事件,以及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应通过有效手段加以防范和化解,以防止地方性金融风险演变成为全国范围的金融危机。

伯南克提出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深化了我们对信用机制和宏观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一是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金融机构与企业、企业与投资者等信息沟通机制和渠道建设,提升信息及沟通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市场摩擦,不断降低信用成本及交易成本,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二是要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破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中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科技创新、贡献利润税收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小微企业由于企业净值低,没有充足的抵押品,外部融资额外成本高,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意愿。中小微企业在银行融资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上市融资是为数有限的优选渠道之一,于是大量中小企业纷纷申请股票上市,导致产生“IPO堰塞湖”。且不少企业为了能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隐瞒重大负面信息,甚至财务造假,企图蒙混过关,大大损害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增加了信用成本,这反过来又会增大金融市场摩擦,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伯南克提出的投资不可逆理论,深化了我们对信息数量及其质量和投资决策之间依赖关系的理解。一是从信息发布质量方面来看,必须要强化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公平性、公正性,使得投资主体能根据有效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二是对于事关重大决策和方向性的信息,须由权威主体发布,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以降低投资的信息成本,提高投资效率。

三、伯南克“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和中央银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透明化建设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规则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确定并公布目标通货膨胀率值(或区间),并明确适当、稳定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值(或区间)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长期目标。中央银行根据通货膨胀率预测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制定、实施、调整具体的货币政策,促使经济动态回归到设定的目标通货膨胀率水平。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介目标,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直接对以“通货膨胀目标”为主的最终目标负责。

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兼具“有约束的相机抉择”与“规则性”特征相结合的货币政策框架,是在长期内达到通货膨胀目标的约束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因此伯南克称之为“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

“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准则虽不是伯南克首创,但他通过研究认定该准则是最优的货币政策框架。伯南克指出:“中央银行实施短期貨币政策时,应该将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看作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目标,应该在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内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特别是我们相信,采取灵活的、可调节的通货膨胀率指标作为货币政策准则,是同时实现两个目标的最佳策略”。后来伯南克等人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经验,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这些国家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对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做了系统性的总结,于1999年出版了著作《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Inflation Targeting: 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伯南克“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如下三个要点内容:1.货币政策必须致力于实现预定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以此达到长期价格稳定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必须同时关注“双边风险”,既要控制通胀也要控制通缩,通货膨胀率既不能太低又不能太高。2.在致力于实现长期价格稳定的目标下,央行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比如关注就业、产出稳定、资产价格波动等其他目标。这就是“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中“灵活”的含义所在。3.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充分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比如定期发布通货膨胀状况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展开开放式的讨论等,以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这是“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伯南克认为,“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提供的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既可以用于正常环境下的常规治理,又能在危机状况中缓解冲击,即一旦面临资产价格波动或其他金融动荡,通货膨胀目标能够引导政策制定者朝着稳定经济的方向调节利率。“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具备优良的兼容性。现实中,许多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也先后采取了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降低和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减低通货膨胀水平、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信誉度、提高货币政策效率和改善通货膨胀冲击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各国的经验支持。1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内在的价格稳定机制,克服了动态不一致问题,增强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使货币政策的操作更具前瞻性和灵活性。从实行“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条件来看,其中有两个至为重要的条件:一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公信力,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作为实行“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要件之一,伯南克于2006年就任美联储主席后,就一直致力于提高货币政策决策透明度。2011年,伯南克首创了美联储的新闻发布会制度,即在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以下简称“FOMC”)会议之后,由美联储主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会议决议,发布公文公告。2012 年,在伯南克推动下,FOMC首次正式公布其政策框架,政策框架围绕FOMC需同时完成美联储两项法令目标——价格稳定与充分就业,并强调其为达到目标采取的手段,具体内容包括FOMC发布对当前和未来宏观经济预测,发布对未来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包括对首次加息时间的预测、对加息幅度的预测,以及对未来长期利率水平的预测等),发布FOMC中每位成员对未来利率政策走向的预期信息。改善中央银行沟通,理性引导公众合理预期,提高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化,即中央银行就当下和未来的货币政策意图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向市场传递中央银行对目前经济形势、发展趋势的看法,表明货币政策意图和取向,从而达到指引市场的作用。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助于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意图,提高预判未来经济走势的准确度,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2国外的实践经验和国内的实证研究均明确了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和改善中央央行沟通的积极作用。因此,“伯南克式”货币政策沟通策略值得参考和借鉴。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美之间在政治制度、监管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明确货币政策透明化实施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走有中国特色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化和沟通策略之路。央行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改善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既是服务社会的行为,又是监管市场的体现,两者并不矛盾,我们不能将央行作为监管部门和作为服务机构这两者对立起来。实施监管意图透明化和监管目的公开化,是为了不让市场参与主体误读、曲解央行的政策意图和监管初衷,降低理解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监管,监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规范中央银行沟通行为和机制,不断提高中央银行沟通质量。由于货币政策信息对金融市场运行及市场主体利益具有重要影响,必须从制度上加强透明化建设,保障中央银行信息沟通质量。我国的央行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各地,这给央行公开其政策意图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保障,但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各分支机构在理解上级行或总行的政策目的、政策内容方面产生偏差,从而造成最终宣传上的误导。因此,对于保证政策逐级宣讲的正确性、到位性,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重大政策的解读,宜在总行层面予以明确并公告发布。同时央行应该提高经济预测性报告的发布频率,增加预测性报告的实质性内容,以帮助市场主体理解、预判未来经济走势,并支持央行的政策决策和政策实施。

除此之外,“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事先建立合理可行的目标通货膨胀率水平(美联储确定的目标通货膨胀率为2%),且能够做到准确预测通货膨胀率,这些要求都需要央行及时做好市场价格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建立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准确把握货币政策传导路径。这些工作对央行是提升货币施政能力、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四、伯南克系统监管理念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伯南克认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了美联储缺乏对系统宏观稳定性的关注,从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受到巨大冲击。在他看来,与系统各独立部分相比,系统宏观稳定性更为重要,“没有人监视整个金融体系,没有人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视角来监测影响整体金融稳定的风险及威胁”,即所谓的系统监管缺失,使得危机在一开始就迅速蔓延。伯南克认为,“系统性风险是威胁整个金融系统以及更广泛经济而非一个或两个机构稳定性的事务,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可以很广泛,包括银行杠杆的非安全数额,监管监督缺口,以及大型关联企业倒闭可能导致更广泛金融系统崩溃的可能性”。在他看来,为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既要加强和改善金融体系的监管,又要谨慎救助大企业。

为了堵塞系统监管缺失的漏洞,美国在2008年之后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于2010年通过的《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即《多德-弗兰克法案》)。该法案的主题之一就是尝试建立系统性监管的方法,并通过建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试图实现系统性监管的目标。

伯南克针对在2007年次贷危机中美联储为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等系统重要性机构提供救助,如美联储动用了850亿元美元救助美国国际集团,使得美国国际集团免遭破产的厄运。但他认为,救助系统重要性机构“显然并非是未来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良方”。他说,“一个经济体系中若有个别企业是‘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那么这个体系一定存在某些根本性缺陷”。伯南克认为企业“大而不倒”存在诸多问题及危害,一是“大而不倒”企业的存在对市场中其他企业不公平,二是“大而不倒”现象会激励这些大公司过度冒险,造成风险和收益(或损失)不匹配。由此可见,伯南克是否定企业“大而不倒”的,他认为必须通过金融体系变革,“当再次面对类似情况时,‘大而不倒公司能以一种安全的方式倒闭(Fail-Safe)”,“这样,这些企业到时就可以该倒闭就倒闭,并由其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来承担错误决策的所有后果,而不用拖累整个金融体系”1。

但是选择什么时机倒闭,采取什么方式倒闭,这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事关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所以关键还是如何改革金融体系,在面临大公司倒闭时,整个经济系统能承受住冲击。对于具体的改革措施,伯南克认为《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提供了相关的机制。同时,伯南克认为,处理“大而不倒”问题必须双管齐下,除了安全倒闭外,就是将大型综合金融机构置于更为严苛的监管环境下,并且定期接受压力测试。

各国都深刻地理解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意义,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突显了关注系统性风险、维护宏观金融稳定的重要性。随着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深化发展,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必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尽管我国金融体系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2但其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且要面对今后金融业逐步全面开放的格局,因此充分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系统监管的方法和体系予以应对,是中国经济增强风险抵抗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常来说,银行危机都处于金融危机的核心位置,而它也决定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广度和深度。所以保护金融行业稳定的关键是维持银行业的稳定,尤其是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业(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导,3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围绕银行开展业务活动,因此银行的主导地位也就决定了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以银行业为核心,首先关注的是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首要监管对象是系统的重要性银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把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内。

尽管单就我国设定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看,其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尤其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顺周期累积以及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和跨境传染,但从其发布的监管文件及操作实践而言,更接近于中观审慎监管,尚需要在微观审慎监管和中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向宏观审慎监管迈进。尽管世界各国的系统监管都是以中观和宏观审慎为基础,但宏观审慎监管仍不等于系统监管。系统监管更加关注各种金融主体、各种业务、各种风险要素的任意且复杂叠加,在把握风险主线的基础上实施轻重有别的监管强度。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系统监管的国际规则,在现有宏观审慎监管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有关系统监管的深化研究和理论创新,开发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监管方式方法,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性,促进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康与稳定。

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某些大而不强的企业,随着市场风口转向,加之国内外经济形势趋于严峻,资金链紧张,生存岌岌可危。有些处于濒临破产边缘,有些已经实质破产但只是未进行处置处理。但是由于这些企业集团规模、业务范围触及全国甚至海外,且又多和金融有着密切或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属于金融类企业,4一旦不采取若干有效处置措施,就让其轰然倒闭,估计所引发的震动会波及我国经济金融安全。因此,借鉴伯南克有关企业“大而不倒”现象的观点,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于大公司破产倒闭要进行全面的事前分析和评估,区分不同情况,分类分级处置。对于公司倒闭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尚在可控范围内,且不危及系统性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应当果断及时处置,具体处置方式有整体破产、部分破产(即分拆破产);1对于公司倒闭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超出可控范围,且很有可能危及系统性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应当根据公司的质地和重要性水平给予适当的救助。监管部门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应用伯南克所推崇的“白芝浩原则”,根据“大而将倒”关键企业的实际资产情况及其资产流动性能力,区分不同情形分别予以处置:一是“大而将倒”关键企业有资产且资产流动性较好,用该企业的优质资产作抵(质)押擔保,进行及时救助,并帮助其度过难关;二是“大而将倒”关键企业有资产但资产流动性差,需要增加用于抵(质)押担保的资产量进行救助;三是“大而将倒”关键企业没有资产或虽有资产但资产无流动性(即资产无变现能力),但其倒闭又可能影响系统性安全的,央行或其他监管主体所能做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消费者保护、公平性维护和风险隔离等方面。当然,监管部门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流动性支持之前,必须做好资产清查核实工作,结合当前市场形势准确判断资产的价值和流动性水平,确保风险敞口可控不外溢、不危及自身安全。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伯南克大萧条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及系统监管理念的论述和剖析,进一步明确了完善金融制度体系、化解宏观经济风险、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透明化建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及工作重点。尤其是在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经济受到严重拖累、且阻碍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恢复的动力仍然不足,经济体系脆弱性明显的态势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借鉴伯南克有关大萧条经济理论、货币政策主张、系统性风险控制和系统监管理念的科学内容和合理成分,用于应对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促使金融秩序稳定、经济增长稳健、社会和谐稳固,避免出现大波动和大危机,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伯南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外汇储备变动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伯南克称美经济年内见底
伯南克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