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2023-05-30 12:25:40白杨马欣
华文文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世纪

白杨 马欣

摘 要:新世纪以来,加拿大华文文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其创作成绩受到研究者关注。2022年9月17日至18日,由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加拿大约克大学、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回顾与前瞻: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与会代表围绕“跨国越界:华人流动及其书写”、“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创作研究”、“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三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加拿大华文作家张翎、陈河、曾晓文参会并发表创作谈,作家与研究者面对面共同探讨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华人流动及书写;华语传媒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3)1-0124-04  2022年9月17日至18日,由暨南大學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加拿大约克大学、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回顾与前瞻: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澳门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华侨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当代作家评论》《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学术期刊的5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陈河、曾晓文参会并介绍了自己的写作观念和创作动态。

新世纪以来,加拿大华文文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其创作成绩受到研究者关注。如何经由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写作经验,探索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新路径,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与会代表围绕“跨国越界:华人流动及其书写”、“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创作研究”、“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三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加华作家”创作谈:

跨国越界的人生体验与文学思考

张翎在新世纪以来进入其创作的爆发期,《劳燕》《金山》《余震》等作品展示出丰富的历史视野和多维度的写作探索,在海内外华文文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她正尝试用英文进行写作,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双语作家。在本次会议上,她做了题为“母语和外语写作的碰撞和互动”的发言,介绍了她进行个人生涯中第一部英文长篇小说创作的机缘及感受,正在创作的英文小说命名为Where Waters Mean,中文直译为《水相连之处》,是她继《劳燕》之后创作的第二部战争题材小说,张翎希望能完成以《战争的孩子》为名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当谈到母语写作与英语写作的区别时,她从观察角度的内外、情节占比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母语写作犹如从里往外观看,而用英语写作则是从外面向里面看,观察和书写的位置改变了,写作的框架与感觉也有很多改变。作为英语文学世界里“一个彻底的新人”,她讲到这种感受“好像一个人突然被扔到没有背景的、真空的杯罩底下。有点恐怖,也有点兴奋,我感觉我成为了世界上最老的一头初生牛犊。”不过,这种探索的勇气也给她开辟了新的写作空间,值得期待。

陈河的发言题目为“不要孤独,不要庸俗”。他从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写作近况、题材多样性三个方面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其中特别谈到,尽管自己笔下涉及的题材众多,但写的最有感觉的还是“温州”,而《布偶》这部小说则是自己最接近文学境界的一本书。谈到此次发言的题目,他幽默地表示,在叔本华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书中,他为自己疫情三年的被迫“孤独”找到了理论依据,而最好的对抗孤独的方法是潜心写作或是钻研圣贤书。

曾晓文结合个人写作经验对“身处叙事现场的移民书写”进行阐述。作为新移民作家,她认为“身处叙事现场”是一把双刃剑,既会有置身现场而能靠近并塑造多族裔的本色人物的优势,也会有因身处现场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偏狭,优秀的作家应该选取有温度、有张力的情节和意象,去呈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她希望自己“在拥有土地之后,笔下的文字可以插上翅膀在天空飞翔”,为移民写作赋予更广博的内涵。

“跨国越界:华人流动及其书写”是本次会议的关键议题之一,置身移民现场之中,生命体验的跨国流动为海外华人作家提供了超越个体视角的契机,三位作家都思考了创作与历史记忆、文化空间和主体情感的关系等问题,探索着文学写作的多元路径。

二、理论反思与华语传媒研究

理论反思、方法论的探讨与华语传媒研究等问题,是近些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次会议上与会者结合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从不同侧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朱寿桐教授(澳门大学)的发言题目是“中华文化的超限体验与华文文学发展的历史机遇”,他以白先勇、张翎、陈河等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为例,阐发“超限体验”的内涵及其对创作与研究的影响,认为“身处海外的汉语文学家所体验的人生更加宽阔,阅读面也较广”,具有“超越大多数读者和作家的聚焦视野的限制”,“超越一定时代一定人群体验的限制”和“超越一定时代语境下自然屏蔽话题和题材的限制”等特点,这种“超限体验”的优势为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研究者也期待海外华文文学能在这种超限体验中呈现更丰富的世界意义。金进(浙江大学)的发言题目是“离散视野下的百年北美移民文学研究”,他围绕漂泊、离散、身份、族裔等关键词阐述了学界相关研究方法、视野和理论观点的特色,对北美移民文学的研究路径与发展趋势进行评析。赵静蓉(暨南大学)的发言题目是“何种越界?如何流动?——论数字时代华文文学研究之理论语境的变迁”,她立足于数字时代的文化背景,以“越界”“流动”为切入点,反思将“在地”与“母语国”二元对立而导致的理论思维局限,提出华文文学研究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路径不仅要重视空间(国家界线)、时间(历史)上的越界,还要重视翻译、范式上的越界与突破。申霞艳(暨南大学)在发言中探讨“全球化与海外华人文学的发展”问题,她关注跨国经验成为海外华人作家的生活常态后,中华文化经验与在地经验的融合激发出了哪些新的文化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呈现与思考既体现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特质,也给研究者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提供了一些借鉴。白杨(暨南大学)的发言从“文化根性与世界性”角度切入,讨论“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多重意义建构”问题,辨析中华文化积淀在加拿大华文作家创作中的呈现方式,也阐述跨界流动带给作家的观念冲击对其突破民族意识执念,在现实思考、历史记忆以及人性描写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样态。孙良好(温州大学)从张翎、陈河的作品出发,讨论“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的‘温州现象”问题,并指出足迹遍布世界的温州人需要文学的格外关注,文学中的温州元素和国际视野也值得学者深入探究。戴瑶琴(大连理工大学)的发言呼应了这个问题,她以陈河的小说《涂鸦》为例讨论了21世纪海外华文小说中的“创业”书写问题,认为近年来海外华文小说确立“改革开放时间域”,从商品经济改革和劳动伦理两方面诠释改革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陈河的小说提供了记录改革初期“温州模式”的文学样本。张娟(东南大学)聚焦于“新世纪加华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现象,对加拿大华文文学中非虚构写作的类型、缘起、表现方式等进行详细阐释,探索加华新移民文学中非虚构写作的内在理路。

朱文斌(浙江传媒学院)重点讨论了“新世纪以来加华文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向”问题,从学术史入手,肯定目前学界关于加拿大华文文学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但也存在作家作品散点研究多,而对史料的挖掘少等局限,呼吁研究者加强史料建设和理论探索,并期待早日出现系统完整的加拿大华文文学史著作。杨丹丹(河南师范大学)在发言中也阐述了对“海外华文文学与重写中国新文学史”问题的思考,提出海外华文文学为研究者重审现代中国经验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由此反思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范式,会有一些新的启示,他认为应在坚守文学现代化这一根本逻辑基础上,在大文学史视野中探寻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思想谱系关系,以文学共同体意识拓展汉语新文学史的写作空间。

徐学清(约克大学)的发言从史料出发,以“《大汉公报》停刊到《星岛日报》纸质版终结”的历史资料为切入点,探讨《大汉公报》的兴衰历史及其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特征,剖析人口结构变化、新技术冲击等因素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如何使这份代表华人独特声音的报纸走进了历史的帷幕之中。吴华(休伦学院)讨论的问题与徐学清的研究相辅相成,她选取《大汉公报》的受众黄孔昭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考察《大汉公报》所发出的“汉声”如何教诲、引导黄孔昭的身份意识,激励其在诗歌创作中为加拿大华人发声,成为加拿大华裔族群集体呼声的代表。她们的研究以对史料的开掘和独特阐发为特点,拓展了国内外学界对加拿大华文文学研究的历史视野。张丽军(暨南大学)的发言也触及文化传播问题,他的题目是“白求恩:从国际主义战士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驱者”,重点讨论了白求恩精神及其形象在中外历史语境中的变迁问题,从文学书写观照文化传播与接受中的差异性,为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三、凸显问题意识的文本阐释

蒋述卓教授(暨南大学)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新世纪以来加拿大华文文学已经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镇之一,其文学创作呈现出的多元文化视野、对小说创作技巧的探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表达等内涵特征,需要研究者展开更深入的研讨。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也侧重以文本解读为重点,凸显问题意识,多维度、多层次地阐发了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杨剑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在发言中评析陈浩泉的散文集《用双脚阅读地球》,认为其游记写作在历史回溯、故事讲述、引经据典中透露历史文化的含蕴,在物与神游中呈现心灵的波澜,是文化之旅与心灵之旅的生动体现。蒲若茜(暨南大学)以赵廉的创作为例,探讨加拿大华人文学之跨语言写作的特点,认为“其作品对东西方语言、文化、历史资源的挪用和创造”,对研究者审视中国文学、加拿大文学和世界文学具有参考价值,并提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要以跨学科意识打通学术壁垒,促进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更新。

刘俊(南京大学)的发言题目是“‘历史与‘女性:张翎小说的‘眼‘光”,他指出历史与女性是张翎小说世界中熠熠生辉的两“眼”,她善于将两者编织在一起,以双线结构呈现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世界,通过这两“眼”,可以看出张翎小说散发出来的艺术之“光”,研究者应重视其溢出地域、身份框限而呈现出的独特内涵。刘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以“视角”与“叙事”作为关键词探讨张翎小说世界的特质,指出张翎近年来格外注意在文体和小说叙事方面探索与更新自己,其《流年物语》《劳燕》中采用了动物视角,《拯救发妻》中采用“模糊生死界限的文学叙事”等叙事特征,在叙事策略和叙事结构上都体现出超越传统叙事学的努力。翟业军(浙江大学)分析张翎笔下“崇高的女性”的生成机制,认为疼痛书写与绝境设置成就了“崇高的女性”,但这类形象本身可能包含着抽象的、去历史的因素,具有书写的复杂性。花宏艳(暨南大学)阐述创伤叙事在张翎小说中的多样化表达,认为创伤叙事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在于治疗与受创者的自我重建。刘红英(浙江科技学院)从人物关系、叙事策略等维度解读张翎的新作《如此曙蓝》,认为小说描绘了种族隔膜、性别隔膜与文化隔膜的不同层面,并在“凝视与被凝视”关系的书写中,对“救赎”的意义进行了具有悖反性意义的探讨。

吕燕(休伦学院)以陈河的中篇小说《天空之镜》为例,阐述作品中对南美洲华人移民及其后裔的描写,在时空维度上为华人移民史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鲍良兵(温州大学)以《沙捞越战事》为切入点,讨论陈河的作品中在抗日战争场域下的“南洋”书写与身份认同问题,认为小说描写加拿大华裔士兵的海外抗战历史,隐喻性地表征了“南洋”在地缘政治、殖民主义、本土文化等复杂牵扯中的主体性困惑。陈庆妃(华侨大学)也阐述了“陈河小说的地理边界与华侨移民史的拓疆”问题,指出“从北美到欧洲,而至东南亚,然后非洲、美洲”,陈河小说的地理边界得到极致性拓展,同时也将近乎被遗忘的先侨历史带入到了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中,他的创作使华人先侨移民的历史得到多元性地开掘。吴诗诗(温州大学)、张志文(中山大学)分别从历史书写、战争叙事角度分析了陈河小说的世界性意义。朱云霞(中国矿业大学)以“伦理困境”为切入点,结合陈河、张翎等新移民作家笔下的抗战书写,提出抗战书写本质上是新移民作家的伦理选择,既体现出民族代言人的责任意识,又以超越本土的理性意识表达出对人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由此而具有了超越国族的普遍性意义。

王艳芳(江苏师范大学)从“地方路径”概念入手,分析张翎、曾晓文小说中“加拿大书写”的叙事策略。她指出“加拿大”不僅意味着小说中某种特定的场景或地域,还代表叙事者的一种话语立场和观照角度,成为书写者实现自我救赎、心灵回归和文化认同的精神楼阁。池雷鸣(暨南大学)以曾晓文的小说《中国妻子的日记》为讨论重点,从阅读感受的变化对作品进行文本细读,进而对小说的叙事主题、叙事线索进行阐释。李扬帆(浙江大学)聚焦于顾艳小说《岁月亲情》《楼下》中迥异的女性形象,认为其以游离的眼光超越女性叙事,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视角。

薛忆沩近些年来的创作也受到研究者关注。马佳(约克大学)的发言题目是“薛忆沩的乌托邦”,他评述文坛赋予薛忆沩的一些称谓,如“离散作家中的异类”“迷人的局外者”等,认为这种“神隐”“缺席”的存在状态反讽地为他赢得了特立独行的标签,但事实上他的异类行径却有迹可循;他将薛忆沩的小说世界分为“乌托邦神话”和“反乌托邦故事”两类,强调正是现实中的荒诞感促成了其笔下的乌托邦世界。沈庆利(北京师范大学)的题目是“从‘无根处‘生根——移民经验与薛忆沩的文学之路”,他对研究者从“海归”“回流”视角阐述新移民作家创作特征的思路进行反思,指出薛忆沩最为“迷人”之处恰是在其身上凝结着的双重的移民体验,他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移民”经历内在化,并成为其个人主体性建构的主要方式。汤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评析薛忆沩《“李尔王”与1979》等作品在虚构与现实间的互文中体现的写作意识,认为2012年以来作家在其一系列小说中不断虚构与重写革命文学,探索在历史的轮回里华人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重构家国认同等问题,在虚构中形成了间离割裂又细腻的文学特质。

總体看来,本次会议在世界性视域下对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既有宏观角度上对发展路径、理论建设、方法论更新的思考,又有着微观视野下对历史资料的钩沉和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重读与探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在学术理念上需要更新与深化,研究者也期待能在跨学科视域中突破思维框限,激发更多的学术潜能,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东西方文明互鉴中的文化省思等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收获。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暨南大学王列耀教授致闭幕词,他肯定此次会议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推进与深化,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契机。

(责任编辑:黄洁玲)

An Over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ymposium, “Looking

Back and Forward: Chinese-Canadian Literature in the New Century”

Bai Yang and Ma Xin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Chinese-Canadian literature has been prospering, its creative achievements claiming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From 17 to 18 September 2022,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ymposium, 'Looking Back and Forward: Chinese-Canadian Literature in the New Century', was jointly held by Centre for Literatures in Chinese Overseas and Chinese-language Media Research, Jinan University, York University, Canada,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and China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Association at Jinan University, that saw a heated discussion focusing on three issues of 'Crossing the Nations, the Drifting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Writing,' 'The Study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Chinese-Canadian Literature in the New Century,' and 'Chinese-Canadian Literature in Chinese and the Chinese-language Media Studies in the New Century.' Chinese-Canadian writers Zhang Ling, Chen He and Zeng Xiaowen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and gave talks on their writing as writers and researchers held face-to-face discussions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literatures in Chinese oversea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trends.

Keywords: New century, Chinese-Canadian literature in Chinese, the drifting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writing, Chinese-

language media

猜你喜欢
新世纪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中国新世纪
当代音乐(2019年4期)2019-06-11 14:54:47
开创中国直销新世纪
酷图爆语(5)
浅析新世纪中美博弈的新常态
新世纪经方治疗老年病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
论新世纪大医精诚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