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炎
数字化时代,协同与共享成为效率的重要来源。组织需要打破内外边界,形成跨部门、跨组织的协同工作方式,让团队及部门之间展开协同工作,才能让组织快速聚集资源和能力,去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然而组织内部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形成部门墙,原因就是不能调整局部利益和整体的利益,这也是协同之间最大的难题。因此,企业不仅需要打破各职能部门间的合作障碍,而且需要打破各职能部门内部的合作障碍。团队成员应当分享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共同实现集体目标。为了鼓励这一点,企业应该评估团队层面的业绩,并要求员工担当起提高整个工作群体业绩的责任。传统地对各个部门制定考核政策,实际上是鼓励部门负责人和团队只关注狭隘的短期目标,而忽略了企业的战略方向。长此以往,会使各部门形成内卷态势,造成员工的倦怠感和疲惫感。
●员工奉行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者的主要表现是言行不一、自我意识膨胀、因循守旧。对于组织倡导的战略方针,利己主义者表面上表现出支持和拥护,可在实践中,却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执行,甚至在暗中对其他成员进行负面蛊惑,影响恶劣。此类人对利益非常敏感,对投入产出的性价比很在意,具有浓厚的短期思维,期待付出就能有回报,不愿意做长期主义的事情,功利性强。他们只愿做熟悉的业务,拒绝创新和挑战,对创新业务根本不碰,对变革也怀有抵触心理,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自给自足的日子,长此以往,企业会慢慢走向平庸,失去竞争力。
导致员工奉行利己主义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在制定绩效目标时,往往只盯着收入增长等短期目标,使员工只考虑如何优化自己的结果,而不考虑自身行为对其他部门和整体战略的影响。这种狭隘的目标政策会使各个部门相互独立,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削弱部门之间的合作意愿,最终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激励方向有失偏颇
物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滞后效应,滞后效应就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通常存在时间滞后,也就是说,自变量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作用于因变量。你努力工作,不会马上升职加薪;你锻炼身体,健康状况不会马上得到改善;从开始播种到收获,要经过长久的时间,长到我们会怀疑是否能够有收获;从投资到回报,也会有漫长的等待。我们发现,企业在制定激励方案时,更倾向于激励那些具体的、短期的、易量化的目标,而对于那些重大的、长远的目标,很少能列入企业的激励目标中。管理者应知道,许多工作不一定会马上产生效果,比如给员工进行培训,员工不会马上就掌握先进技术;调整了绩效目标,员工也不会马上提升绩效分数;引进一批优秀人才,企业也不会马上变得更有竞争力。多数的管理动作都会有延迟,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提升延迟满足感,注重长期激励,而不是只盯着短期激励。
●忽略绩效导向作用
绩效管理的初衷不是挑员工的毛病,更不是为了惩罚员工。企业实行绩效激励,是为了提升组织绩效,根据组织绩效论功行赏,奖励员工。因此,设置绩效指标时,应与企业的战略导向一致,根据绩效目标再进行分工合作。例如,部门负责人常常苦恼于员工的绩效考核:什么样的绩效是优秀的?什么样的绩效是有待改进的?是否有具体的标准?正如他在工作当中遇到的情况:有的员工工作很努力,但基础不是很好,工作效果一般;有的员工在业务方面大胆创新,但有时又马虎粗心,细节工作不到位;有的员工工作能力平平,但对英语十分精通,在工作中帮了不少忙。因此,真要从中选择一名优秀的员工,的确非常困难。
作为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首先应把组织战略放在第一位。无论他的KPI完成得多么漂亮,无论他在工作中有怎样的优点,只要不能与组织战略导向相一致,那么他的绩效考核成绩就不能算是优秀的。当然,在符合战略导向的前提下,员工在短时期内绩效优异,就应该受到奖励。即使当下没有做出成绩,但是对组织长期发展有好处,这种创新开拓的精神也同样值得嘉奖。
●对合作无具体激励
你有求于别人,别人同样有求于你,组织内成员的工作时间大体是相同的,你忙,我也忙。在项目的运行中,如果某个部门单方面要求与其他部门合作,这样的请求极易被驳回,甚至还会闹到董事会层面。因为别人没有义务牺牲自己的时间为他人排忧解难,除非他能得到相同的回报。造成这种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割裂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很少会对“合作”进行激励,或者是并不重视对“合作”的激励。举个例子:一家软件公司的CEO拿出10万元,用于每年度奖励跨部门合作的团队。可是到了年底,这10万元竟分文未动。CEO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交谈后方知,对合作的奖励是事后才添加到激励条款中,而不是被整合在整体的激励目标中。由于这10万元的奖金没有直接与战略目标挂钩,员工认为与其浪费时间得到这10万元,不如安心完成自己的目标,获得更多的奖励。还有的部门负责人气愤地认为,拿出这10万元奖励部门之间的合作行为,会让其他同事认为,你主动寻求合作是另有目的,举止做作,动机不纯。
●发展不等于薪酬
薪酬和发展哪一个更重要?不同的员工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可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看,给员工高出同行的工资,并不等同于给员工更好的发展。员工的薪酬只代表着某一段时间内,他的绩效指标完成得好。关于员工发展,他们现在的优点是否能代表着对未来的发展战略有利,他们还有哪些尚待改进的地方,企业能否提供这样的培训,助力他们成长。薪酬和发展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而是如何兼得的问题。许多企业还没有给予薪酬和发展同样的权重,因此就无法建立起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而恰恰是学习型文化才能促使企业实现跨部门的合作。
●评分不代表一切
员工更喜欢看到考核评分表上的满分数字,因为它代表着奖金、升职。可是那些并沒有达到满意分数的人,会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数字感到沮丧和失落,因为分数低不能代表着他们工作不努力。仅仅靠分数来评判一个员工,会有失公允。智慧的管理者应降低评分的权重,提升企业长远发展指标的权重。通过员工在每一个坐标系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打分,比如员工是否得到成长,是否在积极地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尽管个人成绩不理想但是否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当绩效管理的重心放在这些指标上,员工自然会更加关注长期主义,而非狭隘的分数。
●关注业绩的过程
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实现同一个目标会有很多种方式,但是谁表现得“唯我独尊”,谁表现得更加民主,两种方式值得深入讨论。虽然都完成了绩效指标,但是前者对于组织的长远发展更具有伤害性,而后者更有利于团队之间的合作。在成功与失败的背后,管理者更应该去了解,他是如何成功的,他是如何失败的,进而在绩效考核中加入一些自主的空间,以奖励那些符合战略导向的行为。对那些特立独行甚至咄咄逼人的员工要进行正向的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去。
●使用创造性奖励
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人,尤其是职场清流——95后、00后,他们除了经济上的奖励,更希望得到认可,得到荣誉,比如私人定制的荣誉徽章、公开表扬、颁发英雄帖、设计荣誉办公桌等等。当把这些创造性的奖励植入到企业文化中,自然会让员工拥有更多的力量为企业创造价值。
企业在追求目标业绩增长过程中,大多数仅将目光聚焦于最浅显的绩效管理上,一味地以数字、“硬指标”来衡量。它看似准确、全面,可以激励员工达成绩效目标,但这种所谓的“准确、全面”实际脱离了绩效管理的本质,即脱离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根据的绩效管理体系,单纯依靠利益的刺激而忽略了企业最核心的战略目标,即使员工执行力提高、业绩增长,也将与企业的最初目标大相径庭。因此,企业应转变绩效管理的方向,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实现整体绩效的提升。
作者单位 中建中环新能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