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3-05-30 10:20赵毅胡椿杭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构建原则内涵

赵毅 胡椿杭

摘  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抓手。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揭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核心要义和构建原则,阐述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重点,即注重质量的组织管理体系,阶梯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多样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体系,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内涵;构建原则;构建重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177-04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坚持立德树人和落实课程改革创新为抓手,是知行合一的示范工程,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青年学生深化对思想理论的认识,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要义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应紧贴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既定教学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实践途径,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转化成学员的观念与行为,体现学员主体性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体系[1]。其核心要义主要有三点:

(一)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仅仅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具体问题和矛盾,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和自我修养。

(二)主体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实践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指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青年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计划性和预见性,通过亲身实践,对课堂接收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进行筛选、检验和改造,并对自己的思想活动进行自我剖析,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

(三)系统性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并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巨大系统。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实践教学主体、内容、形式、组织管理、条件保障、考核评价等若干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大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实践教学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考察与把握实践教学系统的整体性,从对实践教学要素的单向研究进入多向研究,从线性研究进入非线性研究,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正确掌握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各种因素。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分析实践教学的整体性上,放在揭示实践教学多种多样的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方面,做好对实践教学的动态分析。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建构规范、系统、科学、高效、可操作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学思用貫通和知信行统一原则

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3]。这一科学论断为人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根本指南。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学习理论要注重实践。他说,学习理论要学原文、悟原理,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4]。对青年学生来讲,课堂讲授的理论是间接经验,只有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在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检验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才能真正使思想理论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

(二)调动“双主体”积极性原则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即参与者,主要是任课教师和青年学生。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双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即课前实践教学设计,课中实践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类现实问题,课后总结讲评。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感悟,从而使科学的理论、高尚的道德入脑践行。实践的效果以青年学生的客观反映为标准,而不是以任课教师的感受为标准。

(三)可操作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厚植感性认识、感悟理性认识、坚持知行合一为重点,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构建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学生层次和学习阶段,精心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多种实践形式,通过讨论、研讨、体验、感悟等实践方式,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多主题、多形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要深入分析和整合各个构成要素,促使其功能健全、高效运转,从而保证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实现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重点

(一)注重质量的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要发挥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高校党委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决策部署[5],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推动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作用,将实践教学建设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实践教学实施中的困难。要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和实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发挥多部门协同联动作用。建立思政实践教学领导管理机构,由主管校领导负责,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处、团委、院系、教研室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抓好策划设计、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重要环节;制定翔实的教学计划、实践方案、安全预案、调查指南、实践手册、考核评价办法等实施细则。三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其积极性、主导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专项培训、社会调研、蹲点代职等,努力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二)阶梯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是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核心与目的,是对实践教学成效进行考评的重要依据,在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高校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的设置,对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能力有不同的要求。适应“差别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实践教学也必须坚持层次性、阶梯化原则,遵循学生认识和实践规律,体现不同学段实践教学阶段性、递进性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相互衔接、层次有别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必修思政课,有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统筹建立每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目标矩阵,有利于统筹规划本科四年重大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思政课,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宣讲红色书信、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结合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在实践、感悟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探索科学的职业生涯。(见表1)

再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通常安排在第2学期。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选读原著、社会调查、学员讲堂、马克思主义宣传日等实践活动,让学员在学习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学会反思、总结和应用,让学员在实践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感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坚持唯物史观、坚守人民立场等(见表2)。

从大一到大四,按时间顺序相继展开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融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矩阵,既有利于重大实践活动平衡安排,又有利于每学期早做准备,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三)多样性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体系

1. 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实践教学是指利用课堂环境条件,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资源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如“学生讲堂”(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讲授章节的逻辑结构与重点难点)、“课堂演讲会”“课堂辩论赛”“经典解读”“课堂大讨论”“模拟法庭”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国内外形势、现实生活、个人成长进步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鉴别判断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 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是青年学生生活、学习和训练的稳定场所。校园实践教学是充分利用校园实践资源和校园文化,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参与的校内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拓展,内容更丰富,形式更贴近学生生活,再辅以网络空间的协助,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如:参观校史馆、图书馆;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庆祝活动等为契机,与学校机关部门合作组织征文活动、知识竞赛、辩论大赛、主题演讲、法治宣传、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

3. 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按照教学计划,组织青年学生走出校门,以社会为课堂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可组织力量就地收集、发掘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主动与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联系,整合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自然和科技资源,共建共用实践教学基地,如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资源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教学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高新企业,现场聆听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创新发展,与企业干部职工深入交流,参观后撰写心得体会;聘请有关专家、行业精英为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讲解地方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城乡发展规划和行业最新动态,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四)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1.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

要改变过去的单一主体考核评价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比如任课教师评价、实践小组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其中,教师评分占40%,实践小组长评分占30%,组员互评占20%,学生自评占10%。

2. 完整的考評指标体系

考核评价指标是检验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是否取得预设效果的样本标准。制定科学、公正、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围绕出勤状况、学习态度、个人贡献、实践报告、素质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能力提升(观察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思维应变能力、政治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状况等进行,并明确优秀比例和惩戒条件。对任课教师的考评应主要围绕方案设计、宣传动员、组织管理、指导督促、实践成效等进行。

3. 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学生实践考核评价的有效载体,直接影响最终效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性评价与特色性评价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特点与亮点,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加大实践考评结果在整个思政课考核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从过去的30%提高到40%或者50%。

4. 充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

要及时反馈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结果,充分运用考评结果,适时召开实践教学考评总结会,对表现优秀者要予以表彰,不合格的要按照规定给予惩戒。将富有创新的优秀实践报告编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优秀报告集》,并作为评奖评优、推荐入党等优先条件,以激励青年学生更加重视和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四、结语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握好了这个环节,才能够让思政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科学建构实践教学体系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序和高效开展的基础与关键。为进一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高度把握与提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知,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系统论为指导阐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揭示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和基本路径,有利于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青年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综合素质,具备创新意识和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成为能担当强国大任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怀建,王戎,周愉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思考[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1):105-109.

[2] 习近平.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时代报告,2018(05):6-13.

[3]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 习近平. 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EB/OL]. (2022-03-01). https://www.ccps.gov.cn/zt/2022zqb/tpxw/202203/t20220303_153042.shtml.

[5]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1837325090044095&wfr=spider&for=pc.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构建原则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高职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构建原则及方式研究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新方向
浅谈构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模式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