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中渡边的精神世界

2023-05-30 10:48杨洋
文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精神世界生存困境

杨洋

内容摘要:《挪威的森林》中渡边的精神世界的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日本现代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本文认为通过分析渡边精神世界中脱离现实的孤独、生与死的中间地带和混乱的性态度三个方面的表现及其成因,从而可以认识现代个体在各自的生存困境中的存在与消亡。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精神世界 生存困境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于1987年在日本出版,时至今日这本小说在日本、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仍有着众多的读者阅读、喜爱。《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感能够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他们看到渡边等人所遭遇的一切就仿佛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

国内有不少的研究者对这部小说做出了各种研究,有研究者主要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感;有的主要分析这部作品中的“生与死”;还有些研究者对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来进行一个分析研究。但对于主人公渡边的精神世界的分析研究却为数不多,因此本文主要对渡边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研究,并从表现、成因这两个方面来做更进一步的探究。

一.渡边精神世界的表现

(一)脱离现实的孤独

《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的存在就是一种荒诞的体现。渡边有父母,但在全书中仅仅提到过一次,他与整个现实社会也没有太多的联系。小说主要从渡边、直子、绿子等人的关系展开,并不让过多的社会现实介入小说之中,甚至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脱离社会的。社会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真正的社会联系。[1]在《挪威的森林》中,渡边脱离了家庭的关系、社会的关系,仅仅存活在于这几位朋友之间的联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村上春树创作的一个特点。不仅是《挪威的森林》存在着这种现象,作者的其他的小说也有这个特点。在村上春树的大多数作品中,主人公就是孤独的象征,“无妻、无子、无父母、无兄弟、无亲戚,甚至无工作。”[2]p3渡边在很多时候充当着倾听者的角色,其他人总是向他倾诉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和过往的经历,但却没人倾听渡边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在小说中,渡边就像是“没有意识到的分析医生,直子和玲子以渡边为媒介,让渡边倾听自己的经历,并建立与社会之间的联系。”[3]

(二)生与死的中间地带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与直子既是发小又是恋人,他们两人生活在属于他们两人的“孤岛”里,渡边是他们两人对外界的唯一联系,就这样“三角关系”形成。但是由于木月突然的自杀,让这个稳定的“三角关系”瞬间破裂。“我俩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你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把我们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链条。”[2]p158曾经与她相依为命的木月,已弃她而去,只剩直子一人存活在现实中。渡边成为直子唯一的依靠,同时也活成了木月的“替身”。

毫无疑问,木月之死对渡边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一个转折点,也是渡边生死观认识的转折点。首先,木月无法和直子真正的结合,但是渡边却可以。这样会让渡边产生一种无形的罪恶感,会让其认为木月的自杀与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木月未死时,渡边认为生与死是相对的,二者并不相互包含,“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2]p29但木月一死,渡边的生死相对的看法就彻底改变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2]p29渡边清楚地意识到生与死是包含在一起的,二者并不相对。“木月-渡边-直子就是一条平衡的生死链,但由于木月的死使这条生死链中断……直子同木月一样代表着阴界,绿子代表阳界,渡边则夹在中间”[4]生与死的力量不断地在渡边的精神世界来回拉扯,所以他始终处在生与死的中间地带。

(三)混乱的性态度

渡边不止和一位女性发生了性关系。由于直子自身的原因不能与爱人木月结合,但她的身体却在面对渡边时有反应,并发生了性关系。而当直子进入阿美寮进行治疗时,绿子出现在渡边的身旁,之后也和渡边发生了性行为。此外,渡边在永泽的影响下也有过一段和素不相识的女子睡觉的经历。“女孩们是在寻求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我们又可以提供……你能默默通过不成?”[2]p41永泽的放任纵欲的态度也影响了渡边。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把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压入潜意识中……”[5]渡边向直子诉说其压抑的欲望:“我实在痛苦……每个星期都同你见面,同你交谈,可你心中有的只是木月……所以才和不相识的女子胡来的。”[2]p137渡边的压抑源于直子,直子没有爱过渡边,从而导致渡边的这些欲望和冲动储存在他的潜意识中,而日复一日的压抑,就需要发泄这些欲望和冲动。

二.渡边精神世界的成因

(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渡边的生存困境不仅仅只是他个人的现象,更是现代人所要面对的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随着社会工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人的“异化”也就越来越明显。《挪威的森林》描写的是日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事,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也是年轻人内心疾病的高发期。据WTO统计,日本l0%~15%的成年人受精神疾患的影响,平均每4个家庭就有1个家庭中有行为障碍、精神疾病患者。[6]

《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都存在着自己的生存困境:首先是木月与恋人相爱却无法亲近,“任凭他怎么努力,却也无法融入社会、无法与直子真正结合”的生存困境;接下来便是直子的生存困境——“生死两难”——木月的自杀给直子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之后却又和渡边发生了性行为,既让她无法面对死去的恋人木月,也无法接受活着的渡邊的爱意;友人的相继自杀,渡边作为木月与直子的连接现实社会的链条,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被拉入了生与死的中间地带,这便是渡边的生存困境;

毫无疑问,这些人的生存困境都极大影响了渡边的精神世界。木月与直子的生存困境导致渡边的自我存在认识的模糊不定和生死观的极大转变。直子的存在对渡边来说就是一种困境,渴望而不可得。

(二)众多的自杀现象

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战后以来, 日本自杀死亡人数随着经济的起伏出现三次大的波动。第一次是1955年前后,年自杀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第二次是1985年前后,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超过2.3万人。第三次是1998 年后,连续10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在3万人左右”[7]p97。来自社会的影响是会对创作造成一定影响的。作者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也有提到,《挪威的森林》是献给他的那些已经离开人世和那些尚且在世的朋友的。

《挪威的森林》也是一部充斥着自杀与迷茫的爱情小说,书中的自杀就像是瘟疫一样,一个传给一个,陆续自杀然后离开人世。木月努力改变现状但却没有效果,最终在汽车里自杀;直子因为木月的自杀无法独立融入社会,也选择上吊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子的姐姐也是在直子这般年纪选择上吊自杀结束生命,并且直子姐姐的自杀对直子也有很大的影响;书中还顺带提到直子叔父在二十一岁卧轨自杀的事。

这些人的自杀现象有一个共同点——选择自杀时他们的年龄都不大,基本上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就自杀离开人世间,转瞬即逝。而我们的主人公渡边和这些选择自杀的人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始终处于这些自杀事件的中心。直子死后,渡边渐渐明白“直子在这里仍在含有死的前提下继续生存”[2]p332渡边先是无法接受直子之死的这个事实再到淡然处之,直子不过是换了个方式继续“活”下去而已。

渡边的精神世界是在慢慢发生变化的,木月的自杀开始让渡边的精神世界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死气。渡边在1969年12月探望直子之后,他就开始为自己和直子一起生活开始做准备。直子死后,渡边的精神世界是更加死气沉沉。

(三)新旧文化的交织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自杀是一种罪孽、懦弱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日本文化中不仅没有禁止自杀的宗教习俗,反而有着美化自杀的传统。”[7]p99自杀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起到一种净化自身罪恶的效果,他们并不会取笑一个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生命的人,人一旦自杀死亡,那么他生前所犯下的所有罪将会一笔勾销。《挪威的森林》很明显带有日本传统文化的色彩,也具有西方存在主义的特点。木月死后,渡边的生死观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二者都认为生与死是相互包含的关系,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在不停的奔向生命的终点——死亡。

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充斥着死亡阴影的小说,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选择在最美好的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来自杀,仿佛像约定好一样,谁也不惧怕死亡,反而死亡却像是可以让他们解脱,让他们重获新生一般。被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的《菊与刀》中说:“日本人尊崇自杀,认为它是有意义的光荣之举。”[8]我们也可以从《挪威的森林》中看到,文中对于死亡的描写是平淡的,即便是直子这个重要人物的死亡,也描写得十分平淡。

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却和存在主义生死观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存在主义哲学试图赋予处于荒诞世界中的人以崇高的意义。存在主义文学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张扬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下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9]就《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而言,就具有十足的荒诞性,而里面的人物都是处在一种绝望的生存困境之下。木月、直子、初美在自己的生存困境中选择了死亡,渡边受到生与死两种力量的影响,苦苦挣扎。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是这样认为的“所谓人的存在,也就是作为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的存在。”[10]简单来说——生与死是相互包含着的,我们一出生就是朝着死而前进的,一个生命的诞生也就意味着注定的死亡,生的最终目的地就是死。这与渡边在木月死后的认识是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死亡对于渡边来说是早晚的事,只要你活在这人世间,死亡对于人来说只是时间问题。当然死的存在,也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仅仅是构成生的众多因素之一”。渡边的这种观点可以说是无比消极的,“反正早晚都要死,那还有什么必要必须燃烧自己短暂的‘生命呢?……之所以这么早就对人生失去信心,是因为在眼前生存的现实中,找不出任何积极的意义。”[11]但是存在主义却是积极的,是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困境并摆脱困境,进而敢于直面死亡,积极努力地活下去,最终找到个体存在的意义的。

(四)村上春树的影响

村上春树是在日本传统的观念影响下长大的,他和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他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村上春树的骨子里……仍被侵染佛禅哲理的无常观,被日本固有信仰的幽冥观,被物我一体悲喜与共的自然观影响着。”[12]村上春树也公开地说过“我似乎感到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我父亲。我的父亲死了,但潜藏在他周围的死亡气息却留在了我自身的记忆里。这是我从他身上继承下去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13]或许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为何有那么多的死亡因素,这是从他的父辈以及传统文化的根源传承而来的,也是储存在他的潜意识当中的。

村上春树本身就是一个不太活跃的作家,他很少接受采访之类的活动,与外界的联系也少,渡边在这方面与作者很相似。“后现代主义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得冷漠和无动于衷。”[14]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村上春树自身对作品的影响是十分之大的,他父亲和他的日本文化根源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成就了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们。

渡边的精神世界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空虚、无意义,主要是因为渡边生活在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让年轻人遭遇无法解决的生存困境。不仅于此,由于日本传统的生死观念让许多人选择了自杀,这些自杀现象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渡边的精神状态,身边好友的接连自杀更是让他难以挣脱亡友带给他的死亡阴影。而存在主义的生死观与传统的生死观念交织在一起,以及作者自身的影响,让渡边难以摆脱死亡阴影,更是让他陷入了更深层次的生存困境。

参考文献

[1]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2018.7重印):69.

[2]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赵佳舒.村上春树文学的精神世界——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挪威的森林[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4]王园波.《挪威的森林》的死亡美学[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106-107.

[5]张海钟等.精神分析学派与女性心理学的发展 [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27.

[6]柯青译.WHO精神保健报告和日本的相关对策[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3,(第25卷),(6):339.

[7]师艳荣.战后日本人自杀行为分析 [J].东北亚论坛,2009,9.

[8][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M].何晴,译.杭州:浙江文艺版社,2016.7:154.

[9]外国文学史编写组.外国文学史(第二版)下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159-160.

[10][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 [M].,三联书店,2005:158.

[11][日]黑古一夫.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M].秦刚、王海蓝,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78.

[12]余嬌娜,朱建军.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J].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57-56.

[13]村上春树.高墙与鸡蛋——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讲[N],林少华译,中华读书报,2009-06-24,第11版.

[14]李国磊,王志松.论村上春树的个人主义与个体存在伦理——重读挪威的森林[J].东疆学刊,2017,4:18-19.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挪威的森林精神世界生存困境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迷失与寻找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挪威的森林》 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比较
从《挪威的森林》翻译看文学翻译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