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润鹏 刘玲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严重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产量和品质。1995年以前,通化地区大白菜根肿病只是零星发生,但在1995和1998年两次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后,该病逐渐开始漫延,目前通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现将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症状
病菌侵染白菜根部后,可在其主根、侧根和须根上形成数目和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瘤。初期肿瘤的表面光滑,后期则变得粗糙,进而发生龟裂。幼苗期即可受害,严重时幼苗枯死。
成株期受害,地上部分表现不明显,但可出现植株矮小和发育缓慢现象。随着根部肿瘤的增大,严重影响大白菜对水分的吸收及养分的运输,晴天中午植株开始萎蔫,似缺水状。发病初期,病株在早晚或阴雨天光照不足的阶段仍可恢复正常,晚期则不能恢复。病部易受软腐病菌和其它杂菌感染,造成根部组织腐烂,散发臭气,导致植株死亡。
2 发生规律
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病残体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活体寄主。田间传播依靠雨水冲刷、灌溉水、昆虫、农机具或农事操作等,远距离传播则主要依靠菜根、菌土或带菌的种子。
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8~25℃,土壤含水量为70%~90%,pH值為5.4~6.2。温度高于30℃,土壤含水量低于45%,pH值高于7.2均不利于发病。土壤偏酸,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生长期间遭遇连续阴雨天,偏施氮肥,植株长势弱,发病较重。
3 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使用抗病品种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选择,但不同地区根肿病生理小种不尽相同,因而需要进行小面积试种,成功后再大面积种植。通过多年品比试验发现,通化地区可种植的抗根肿病品种为春秋二号和CR春皇后等。
3.2 调节土壤酸碱度
在根肿病发病严重的地块进行土壤酸碱度调节,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一般在播种或定植前,每667平方米施用75~100千克的熟石灰,使植株根部周围土壤呈弱碱性,可降低发病程度。
3.3 加强田间管理
坚持起垄种植,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增强土壤通透性。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
田间发现白菜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堆放销毁,对病株周围土壤用石灰水进行处理。在大白菜生育期内适时浇水追肥,进行中耕除草,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4 化学防治
播种定植前,可用50%福帅得悬浮液或10%科佳悬浮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田间发现少量病株后,可用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进行灌根。
3.5 生物防治
应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的生物防治,因其具有安全、有效、无污染的防治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利用枯草芽孢杆菌XF-1,链霉菌A316、A10等菌剂进行灌根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宫国辉,王厚龙,苏玉童,等.石灰氮防治大白菜根肿病应用技术[J]. 吉林蔬菜,2006(6):22.
[2] 李颖,白元俊,苗则彦,等.东北地区白菜根肿病防治药剂筛选[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12):61-63.
[3] 雷娜.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技术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