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娣
[摘要] 《楚辞》是湖湘文化典籍的代表,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而且对受众理解湖湘历史、文化、宗教、伦理等也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介的发展给《楚辞》的英译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其传播主体、译者、传播内容及受众反馈等呈现新的特征。《楚辞》在海外新媒介的英译传播主要围绕文本的数字化传播、精神当代解读、屈原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中国古代伦理思想阐释等方面展开,为当代湖湘文化典籍的英译传播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湖湘文化典籍;《楚辞》;新媒介;英译传播
湖湘文化典籍承载着湖湘文化的精髓,是湖湘历史、学术、文学、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湖湘文化典籍的跨文化传播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如何“讲好湖湘故事”成为其对外传播的重要课题。作为湖湘文化典籍的代表,《楚辞》自19世纪中叶被译入英语世界后,因其与历史、社会、宗教、伦理等联系紧密,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据考证,在传统媒介时期,《楚辞》已有英译本32种,其中全译本7种,选译和节译本25种[1]。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共存共融,跨文化传播呈现跨媒介、立体化、多模态等特点,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互动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翻译传播是湖湘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对湖湘文化典籍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信息存储和传输介质发生改变,而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环境,让参与翻译传播过程的各要素改变参与方式和行为,从而影响翻译传播的效果。但现有关于《楚辞》的研究基本从心理学、美学、文化学、宗教学、神话学与语言学等角度展开[2],对其在海外新媒介翻译传播的关注较少。在新媒介背景下,《楚辞》英译传播的要素呈现什么特点?传播效果如何?有何启示?对此,文章从新媒介发展的视角以及翻译传播过程和要素理论出发,以《楚辞》的英译传播为例,采用观察法和个案分析法分析其翻译传播过程,在审视上述问题的同时,探讨海外新媒介对湖湘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新媒介对《楚辞》英译传播的影响
翻译传播是翻译传播主体、译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六个要素之间互动的结果。翻译传播的过程由活动发起、翻译、传输和接受四个环节构成[3]。翻译传播主体发起翻译传播活动,由译者完成语言转换,译语讯息经过新媒介传输给受众,受众再对译语做出反馈,由此构成翻译传播的完整链条。在新媒介语境下,《楚辞》的翻译传播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在多元翻译传播主体,自由译者生成翻译,多模态、概括性和碎片化的讯息形式,即时、便捷、多样的受众反馈四个方面。
(一)多元翻译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是新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媒介为用户创建了一个虚拟社区,在这里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任何有机会接触互联网的用户都可以利用新媒介成为传播主体,新媒介平台的信息转发功能使得受众更容易转化为传播主体。
对湖湘文化典籍的翻译传播而言,翻译传播主体是翻译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带有明确的翻译传播目的,为翻译传播效果负责[3]。传统媒介的翻译传播主体通常是出版机构,其通过组织策划湖湘文化典籍的翻译、编辑、出版、发行和销售等工作,实现湖湘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国外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Th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国内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湖南人民出版社等都曾出版过《楚辞》英译本。
新媒介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对《楚辞》英译传播的垄断,国内外对该作品感兴趣的新媒介用户都可能成为翻译传播主体。国籍、职业、专业背景等不再是影响翻译传播主体的因素,同时,翻译传播活动的发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是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发起翻译传播活动,有时新媒介翻译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会发生身份转化。例如,受众看到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内容后,可以通过新媒介的转发功能实现身份转化,变成翻译传播主体。相比传统媒介,新媒介的翻译传播主体享有更多自主权,能够决定传播信息的内容、形态、途径等,同时也能与受众即时互动。
(二)自由译者生成翻译
译者是翻译传播的关键要素,没有译者的具体翻译行为,湖湘文化典籍很难被不同文化的受众接受。在传统媒介时代,湖湘文化典籍的译者主要是来华传教士、汉学家、华裔作家或翻译家,如国外译者理雅各(James Legge)、翟理斯(Herbert A.Giles)、韦利(Arthur Waley)、霍克斯(David Hawks)、华兹生(Burton Watson)等,国内译者许渊冲、孙大雨、卓振英等,这些人士的不断努力成就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典籍的跨文化传播。
用户生成内容是新媒介的重要特征[4],新媒介平台上的译者出于对湖湘文化的热爱,加入湖湘文化典籍的翻译队伍,以碎片化的形式在新媒介平台传播湖湘文化,其自主完成的译文就成为用户生成译文,具有随机选择、动态生成、多模形态等特点。另外,部分新媒介译者会以传统译文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生成全新的信息,其中涉及的语言转换行为也可视为广义的用户生成译文。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在线云翻译成为诸多新媒介平台的必备功能,译者通过在线云翻译可将陌生语言的原语信息转换为译语信息,机器则充当译者的角色,完成语言转换。
(三)多模态、概括性和碎片化的讯息形式
现代媒体技术为受众的话语交际提供了大量新的可选择方式[5]。多模态信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包含语言、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符号资源,其将语言模态延伸到听觉模态、视觉模态、动作模态和情感模态[6]。湖湘文化典籍在数字化过程中融入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元素,可形成多模态的信息形态。例如,传统《楚辞》译作被数字化,其以电子文本、图片、电子书、有声书等形式在新媒介平台传播。为适应新媒介平台传播的特点,概括介绍、节选、节译等方法被海外新媒介的传播者和译者所用,概括性、碎片化的讯息形式是《楚辞》的主要传播形式。以在YouTube上传播的《楚辞》英译相关視频为例,视频时长基本为5—12分钟,视频内容以概括性介绍《楚辞》、屈原以及《离骚》《九歌》《天问》等代表作品和人物为主。
多模态、概括性和碎片化的讯息形式是新媒介平台发展以及受众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新媒介的不断发展为信息传播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碎片化、快餐式的讯息形式也有易于受众接受,可扩大受众面,但同时会造成信息内容的浅表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湖湘文化典籍的魅力。
(四)即时、便捷、多样的受众反馈
新媒介为受众提供了即时、便捷和多样的反馈形式。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即时传达给受众,接收到信息的受众可随时进行反馈,反馈的方式包括浏览、点赞、评论、转发等(浏览量、点赞量和转发量通常被用来统计和说明讯息传播的效果),受众有更多机会对信息内容表达自身态度。由此,翻译传播主体和译者根据用户的反馈可以即时调整自己的翻译和传播策略。例如,新媒介具有受众群体更大、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形式更多样等特点,可增强《楚辞》在海外新媒介的英譯传播效果。但同时,由于讯息快速传播,受众接收信息后的思考时间被大大缩短,其在传统媒介时代对纸质译本的深入思考被瞬间感受代替。因此,部分受众的反馈具有盲目性或随从性,时常受到其他受众评论的影响,使得其反馈结果偏颇或真实性大打折扣。
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介给翻译传播的过程带来重要影响。在新媒介语境下,多元主体的参与改变了翻译传播主体和译者的构成,多模态的讯息形式重构了《楚辞》的传播形式,多元化的信息反馈渠道给受众更多表达机会,这改变了传统出版时代《楚辞》英译的内容、形式以及传播和接受方式。
二、《楚辞》新媒介英译传播的内容
目前,新媒介翻译传播主体和译者对传统《楚辞》译作进行解读与创作,解构其文学性,多数从历史、文化、人物形象塑造等视角来重构其意义与内涵。《楚辞》是汉代刘向汇编作品集,包括屈原、宋玉等创作的“楚辞”诗歌,其因诗歌创作的主题带有明显的楚国地域特征而得名,诗歌多具有丰富的想象、表达浓烈的情感、抒发浪漫的情怀,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颇具特色的一部作品。在新媒介背景下,出于不同的翻译传播目的,《楚辞》的英译传播内容基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楚辞》文本的介绍及译作的数字化传播
对《楚辞》文本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之地位的介绍是《楚辞》英译传播的重要内容。《楚辞》通常被英译成Verses of Chu,Songs of Chu,Chu Poetry, Chu Verses,Songs of the South, Chu Ci 等,维基百科、大不列颠百科、百度百科等综合类百科网站都有对《楚辞》的介绍。维基百科在YouTube上的频道WikiWikiup也发布了音频版的《楚辞》介绍。此外,在与中国诗歌有关的国外网站上,《楚辞》都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与《诗经》一起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等多家机构网站提供《楚辞》英译全文的浏览和下载。相比对《楚辞》的总体译介,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代表作品的数字化传播更为常见。以YouTube上的视频The Lament/Li Sao-A Chinese Ancient Long Poem with English Subtitles为例,该视频通过中英双语展示《离骚》全文,同时采用中文朗诵,以音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截至2021年11月21日,该视频获得16386次播放。
(二)对《楚辞》精神的当代解读
屈原的《离骚》《天问》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新媒介传播主体和译者翻译和传播《楚辞》时提及频率最高的作品。2020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明确计划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5月9日,由中国网制作的《中国3分钟》节目发布Tianwen:Mars probe may answer Qu Yuans questions to heaven,以此新闻为契机介绍了“天问一号”命名的出处。该视频中介绍“天问”之名源自屈原的长诗《天问》,具有特殊的意义。该诗以1500余字的篇幅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宇宙之源、日月变幻、星辰运动到神话传说、历史兴衰,体现了屈原对宇宙和未知的探索精神。中国航天精神与《楚辞·天问》中的精神一脉相承,因此,我国将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该视频以全球受众关注的中国航天新进展为契机,借此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天问》,因此受到了全球受众的热烈追捧。截至2021年11月21日,该视频播放量已达24万次,点赞量达4969次。该视频将古典诗歌《天问》与当代中国航天精神相结合,其是对《楚辞》精神的当代解读,也更贴合当代受众的精神需求。
(三)对屈原人物形象的塑造
屈原在中国先秦历史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决定了其在海外传播的广度和热度,尤其是其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渊源进一步促进了屈原形象在海外新媒介上的传播。以YouTube频道NTDonChina制作上传的视频Qu Yuan:Father of Chinese Poetry为例,该视频的标题就明确指出了屈原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该视频具体介绍了屈原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诗人身份及其对“楚辞”诗歌形式的贡献,称其为“中国诗歌的象征”。该视频于2013年2月上传至YouTube,截至2021年11月21日,视频播放量达到13499次。视频作者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在介绍屈原的同时译介了《楚辞》这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并结合历史故事进行阐述,既扩大了受众面,也有助于受众的快速接受。
(四)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阐释
《楚辞》中屈原的作品常被用来分析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特别是对“忠”思想的解读。美国作家桑德森·贝克撰写了大量哲学、伦理、历史、军事等主题的作品。在他的视频作品Ethics of Ancient China Part 6 ‘Mo-zi & Chu Poetry中,介绍了《墨子》和《楚辞》两部作品,并从中分析和阐释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其中,桑德森·贝克以屈原的系列作品为例,展现了屈原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气节。国外人士剖析《楚辞》中蕴含的伦理思想,体现了海外受众对该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也说明在新媒介平台中受众身份多元,对不同讯息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由上可见,《楚辞》在海外新媒介的英译传播内容主要是在传统译本数字化的基础上,解读作品包含的精神文化和内涵,注重与当代社会和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创新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具有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广阔空间。
三、《楚辞》新媒介英译传播的启示
新媒介改变了传统翻译传播的方式,营造了全新的翻译传播环境。在新媒介语境下,《楚辞》的英译传播对其他文化典籍的译本选择、译介手段、传播主体及传播方式等都具有重要启示。
(一)选介优秀湖湘文化典籍
《楚辞》作为湖湘文化典籍的优秀代表,无论是在传统媒介时代,还是在新媒介时代,其在英译传播的过程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更多优秀湖湘文化典籍如周敦颐文集、王船山诗文等的译介和传播尚处于萌芽状态。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湖湘文化名人,如魏源、左宗棠、黄兴等人也留下了重要的文学著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社会的重要文献。受众要想理解湖湘精神,首先要从阅读湖湘文化典籍入手,但目前諸多湖湘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可通过传播范围较广、效果较好的湖湘文化典籍来带动其他典籍传播,扩大湖湘文化典籍在海外新媒介的影响力,以打造湖湘文化的总体形象。
(二)整合新旧媒介传播手段
在新媒介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媒介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楚辞》及其他湖湘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新媒介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一步传播传统媒介已出版的译本,也可以对传统译本进行二次创作,形成更适合新媒介传播的信息形式。同时,新媒介也为传统译本提供了更便捷的出版、销售、阅读和评价手段。新媒介灵活、便利、碎片的传播方式为湖湘文化典籍的英译传播提供了新机遇。两种媒介形式相互补充、融合,可共同推动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发挥草根传播者和译者的作用
新媒介给草根用户提供了传统文本翻译和传播的机会,不同背景的新媒介用户能够在不同平台发布自己创作的传统文本译文,以吸引其他用户关注,扩大译文的影响力。我们要重视普通用户在新媒介平台的积极影响力,他们结合对世俗生活的解读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当代受众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陌生感,能够使传统文化典籍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草根传播者和译者作为湖湘文化的民间传播人员,促进了传统文化典籍在非专业读者中的传播,能够有效扩大湖湘文化典籍的影响力。
四、结语
《楚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要描写楚国的历史、文化、景观和人物,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是湖湘文化典籍的杰出代表。随着新媒介的发展,《楚辞》介绍和翻译的相关信息也在海外新媒介平台得以快速传播,其中主要围绕《楚辞》文本的数字化传播、当代精神解读、屈原形象构建及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等展开。新媒介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传播内容的新颖性和传播形式的迅捷性,相比传统媒介,新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楚辞》的新媒介英译传播给其他湖湘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传播优势,促进湖湘文化典籍的整体传播,在国际社会树立湖湘文化的总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娴.《楚辞》英译研究:基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视角[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方铭、张鹤.2017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J]. 云梦学刊,2020(01):20-32.
[3]尹飞舟、余承法.翻译传播学论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70-176.
[4]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7版.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1):24-30.
[6]彭凤英.新媒介背景下湖湘文化的多模态传播研究[J].出版广角,2021(04):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