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023-05-30 10:48:04陈锡喜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理论

陈锡喜

摘 要: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已经从道路的创造上升为理论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内涵上包含有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论述,外延上确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擘画了時间表和路线图,特别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建构的普遍性意义,不仅在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并赋予现代化以新的内涵,而且在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并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内涵,它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实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人类文明;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1 - 0012 - 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已经从道路的创造上升为理论的建构。何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已形成理论的建构?这一理论建构对人类文明有着怎样的贡献?深入探究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思想上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认识,在实践上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自觉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从道路创造上升到理论建构

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表述,有一个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命题,其根据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则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则更明确地指出:“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并非简单为了实现词语表述上的精炼,而是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特定的范畴,意味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有了更高的理论自觉,从而从道路的创造上升到了理论的建构,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从道路发展到理论建构的过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形成过程有相似之处。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4]接着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又提出要以苏为鉴,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道路”强调“探索”,要义是不照搬苏联模式。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构想[5],其要义在于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开辟”,但“有中国特色的”是作为社会主义“一般”的形容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宣告党已经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从“道路”发展到了“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它包含了道路和理论两个层次的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去掉了“建设有”的定语,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范畴,创造了社会主义的新形态,而不再是停留在社会主义的“属”加“中国特色”的“种差”的形式逻辑的解读层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则明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题。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形成了理论,更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其论述,已有了理论要素的基本架构,即它有了明确的内涵、外延,特别是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的内核。

(一)从内涵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包含有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论述

首先,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由于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其道路及其形成制度因伴随资本逻辑的“弱肉强食”,以致于使它“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冲突问题,它走的“先生产、后治理”的路子给全球生态留下了后遗症。更重要的是,它对世界的扩张伴随着对其他民族的掠夺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由此,这一现代化道路并不能适合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发展又极端不平衡的国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看,它必须通过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来促进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看,它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其次,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3-24。其中第一项、第二项要求即两个“坚持”,居于统领地位,它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本质特征和方向道路。第三项至第八项的要求,是战略部署,涉及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以及国际上的战略构想。第九项要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战略目标,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再次,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了五项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26-27在这五项“坚持”的重大原则中,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蕴含在中国特色中的价值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扬斗争精神,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的根本路径,以及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力量。

(二)从外延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擘画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首先,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如果说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以及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话,那么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实现建党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此后,中国式现代化则要实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则是分两步走,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其次,制定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为此作出各方面的战略部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主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等等。

再次,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它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国内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从内核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了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方法论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世界观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硬核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概括了他早年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后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7]591,那就是马克思简要表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思想。恩格斯在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概括的马克思一生的第一大发现,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思想。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明确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四大基本属性,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8]7。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提出今天学习马克思九个方面要求时所强调的第一条,也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8]16。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九大本质要求,均聚焦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在生产力发展中不断推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变革,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把握的科学性。

广义的世界观包含了价值观。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在改造自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运动,这一运动同时是不断实现人的解放的过程。马克思没有如资产阶级思想家那样空谈人的解放,而是把人类解放同无产阶级解放紧密结合起来,而无产阶级解放就基于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习近平称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基本属性就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8]8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19。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既是对资本主义没能完全解决的社会矛盾的反思,又都是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开的;在九大本质要求中,关键词也都是人民,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五大原则之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9]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即真理性)和人民性(即道义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蕴含的世界观基础,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蕴含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习近平多次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8]26-27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當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中创造出来的,它既不是“四个版”的“照搬”,但也都同“四个版”有关,它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借鉴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因而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实际的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这同形式逻辑中的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逻辑思维是相反的路径,因为对形式逻辑而言,是整体包含了部分、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其在处理总体和部分的关系时,是“属加种差”,即在整体的“属”中加入部分的“种差”,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社会主义或现代化而言,似乎有一个绝对普遍的社会主义模式或现代化模式,所谓中国特色,就是附加上中国的特点而已。而辩证逻辑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则是,各国的社会主义或现代化都是有特殊性的,各种特殊性里面包含有社会主义或现代化的普遍性。由此看待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存在两个结合。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普遍性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特殊性结合,正如习近平所说:“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8]27二是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结合,也正如习近平所说,“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10]

正是在上述两个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中,才实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结合,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性。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作出世界贡献的真理性和道义性之所在。于是,我们在谈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就需要避免两个片面性:一是淡化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二是淡化现代化的普遍性。否则,我们就难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具有普遍性的世界意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意义在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由于普遍性是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而特殊性中包含有普遍性,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普遍性同基于国情的特殊性的两个结合,才蕴含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并赋予现代化以新的内涵

在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从而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充分竞争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率,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动力引领产业革命,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及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等关系的变化,打通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等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精辟地论述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7]36同时,“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7]35

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并不等同于其模式的合理性或所谓的“普世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包含其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而它们大体上都伴随着资本扩张和掠夺,本身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代价最为惨重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严重的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都起源于西方制度的诞生地和发源地——欧美。英国学者戴维·皮林对把西方模式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制度前提,并且以亚洲作为所谓“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民主社会”的范例的言论提出批评,他指出:除了日本是被美国侵略者强加民主以外……韩国是在成为中产阶级国家后才变得多元化的,人们也可以说经济成就产生了民主……菲律賓有一些民主的表现,但在经济上却令人失望。新加坡按照“自由之家”的评级仅仅是“部分自由”,却拥有亚洲最高的人均收入。而不少输入西方模式的国家,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而且造成经济结构畸形和社会政治动荡。英国《每日电讯报》曾经评选过全球社会风险最高的20个国家和地区,大多数都是照搬西方模式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现代化,当然伴随着其独特的政治发展道路,即通过摆脱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而走出来,中国人民通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而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则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从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赋予现代化以诸多新的内涵。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并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内涵

以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而开创的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者,具有如下基本特征: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国家政权而逐步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过工业化而实现现代化,根本制度上实行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结合,组织体制上实行民主和集中的结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爆发而危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时,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取消列宁主导的新经济政策,通过企业全部收归国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以及国民经济计划化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社会主义发展成为具体的社会制度,并且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推动了世界反帝反殖民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因而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然而,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所形成的模式,否定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否定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以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使经济和社会生活缺乏活力;其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在国际上失去了经济竞争的活力。这是它一开始就具有的弊端,只不过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环境所遮蔽了。这一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将因特殊历史条件形成的社会主义道路绝对化和普遍化。这样,在战后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这一模式就丧失了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能力和内部自组织的能力,从而必然逐渐失去生命力。

而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力进行科技创新为动力来实现现代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经济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建设,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自我革命”等,来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当代开放世界的视野,不仅吸收一切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且以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既体现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从而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内涵,并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实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其本质要求之一,从而在完整的意义上创造人类文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马克思预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理想,而习近平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基于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竞争甚至斗争的现实。然而,我们所要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实实在在地把“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11]354作为行动准则,也真真切切地把“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11]353作为价值目标,这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弱肉强食”价值观的颠覆,更是对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关系的矫正,它体现出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明交融等世界潮流和历史上进步的追求,因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人类解放进程的必经阶段。

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战略思维,它把中国共产党关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念,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发展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理念。这一理念具有双重意蕴,即实现中国核心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统一,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不但要把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而且要把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以此支持各国共同发展;同时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不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我们在发展中既利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机遇,也提出要把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发展的机遇,并在这一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政治上,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壮大,我们在世界上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中国始终坚持既不干涉他国内政,又尽力主持公道,在国际事务中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欺负别人,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為世界建立公正的政治秩序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对外合作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不附加条件,特别是对那些对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援助,更多从对方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利益出发。总之,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2]265,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3]。

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就是习近平所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体现了文化上我们所坚持的“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即强调不同的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文明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我们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学习和借鉴了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和道义,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摒弃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社会主义特有的而根本区别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传统的价值观的狭隘观念,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2]169。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练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体现出其世界意义。我们把国内的“和谐、富强、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而“民主、自由”,则直接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而它们本来就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凝聚。我们抵制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普世价值观”,即把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在资本主义反封建中形成的同时又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并辩护而具有进步性和虚伪性的两重性的价值,鼓吹成人类与生俱来、人人共而享之的超历史和超社会的价值,并且以资本主义的实现形式把它们推而广之,而不应该以抵制“普世价值”的名义来批判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不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走向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走出国门,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这不是搞所谓的“意识形态输出”和文化霸权主义,而是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交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5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8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3.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0.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1-42.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Human Advancement

Chen Xix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has established the proposi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which means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risen from the creation of a roa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eory. The theor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tains the discuss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major principles in its connotation,and defines the goal of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draws a timetable and roadmap in its extension,especially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and the methodology of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worldview which embody the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lies not only in giving a new connotation to modernization by transcending capitalist modernity,but also in giving a new connotation to socialism by transcending the Soviet socialist model,and the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 created by it will realize the concept of‘ dedicated to human progress and world harmony' b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Key word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ory;human advancement;contribution

責任编辑:刘有祥 李 慧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