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伟扬
近年来,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地缘冲突、能源危机等因素叠加,正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化工市场表现出了十足的韧性,长期发展稳中向好。2022年11月初,德国总理朔尔茨带领多位知名企业高管成功访华,反映出在特殊局势下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陆续加码中国市场,其中巴斯夫就是典型代表。
作为中国化工领域重要的外资企业,巴斯夫拥有的产品矩阵丰富,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石油化学品、电池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基建,到塑料、消毒液、化妆品,甚至近期大火的布洛芬都离不开巴斯夫的身影。2022年4月,巴斯夫与中国石化位于南京的一体化基地扩建项目奠基;9月,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的首套装置正式投产;11月,巴斯夫最大的表面处理基地在浙江平湖正式投产。这些都是巴斯夫始终活跃于中国市场的证明。为此,《英才》记者专访了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博士。
提起巴斯夫,普通消费者或许还有些陌生,但在化工领域巴斯夫可谓无人不知。
1865年4月,一家名为“BadischeAnilin-&Soda-Fabrik”(巴登苯胺和苏打水厂,即巴斯夫)的股份公司在德国曼海姆成立。这家企业开始主要生产染料及作为原材料的无机化学品,总部设于德国的路德维希港。经过150多年的长足发展,巴斯夫如今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并以“Verbund”(一体化)理念长期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2022年,巴斯夫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09位。
随着规模化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巴斯夫不断丰富自身的产品组合和业务范围,如今拥有包含化学品、材料、工业解决方案、表面技术、营养与护理和农业解决方案在内的六大业务领域。同时,巴斯夫也从德国路港逐渐走向世界,形成了全球的生产、研发和销售网络。
在全球化工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化工市场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斯夫与中国的渊源颇深,最早可追溯至1885年。彼时,巴斯夫正处在发展初期,通过纺织染料试水中国市场。130多年来,巴斯夫与大中华市场一路成长。财报显示,2021年巴斯夫在大中华区销售额达到120亿欧元(占集团约15%),同比增长超过40%。大中华区已成为巴斯夫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从1969年首套生产装置在中国落地,到如今巴斯夫已在大中华区拥有26个主要的全资子公司,10个主要的合资公司,25个销售办事处以及31个生产基地。迄今为止,巴斯夫在大中华区累计投资超过80亿欧元(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逾110亿欧元),主要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南京和重庆,其中巴斯夫上海创新园更是全球和亚太地区的研发枢纽。
传统化工企业历来有着较强的能源依赖,更是排碳大户。随着全球气候挑战的加剧、能源价格不断上扬、公众的碳排放意识逐渐加强,各大化工企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双碳”背景下,先进应用场景也在催生对绿色化工材料与低碳技术的发展需求。如何从自身做起,积极引领行业价值链向低碳绿色转型,成为巴斯夫等一众老牌化工企业面临的课题。
巴斯夫踏上了能源转型的征程,以化学创新实现可持续增长。“巴斯夫制定了自己的气候中和路线图,目标到2030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绝对值较2018年将减少25%;同时我们也在大力研发新技术,到2050年力争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楼剑锋表示。
国内绿电交易试点伊始,巴斯夫就深度参与,积极购买绿色电力。截至目前,已累计消费绿电1.6亿千瓦时,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珠三角地区第二大的绿电购买方。近日,巴斯夫在国内首个企业储能项目在其大中华区总部正式启用,在探索能源转型之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一新型智能储能电站采用全球领先的磷酸铁锂储能技术,单次循环可储存总容量达12MWh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为巴斯夫浦东基地的绿电持续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该电站还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错峰收储”和“移峰填谷”,提升综合利用效率。
巴斯夫正在大中华区各大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楼剑锋介绍,“巴斯夫计划将位于广东的湛江一体化基地打造成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综合性化工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实现首套装置100%使用绿色电力,计划到2025年,该基地投入运营后将实现全部使用绿色电力。”与此同时,巴斯夫浦东基地近年来陆续建设了自用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超过3MW,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95吨。2021年,巴斯夫在大中华区因化学品生产营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比减少4.5%,减碳已初见成效。
此外,巴斯夫联合壳牌、中石化和中国宝武,共同研究在华东地区建设一个开源的碳捕获、利用和储存(CCUS)项目的可行性。如果成功,该项目每年可捕获数千万吨二氧化碳。巴斯夫还计划借助数字解决方案,为约4.5万种在售产品提供產品碳足迹数据,同时将碳管理延伸至供应链伙伴,推动整个供应链协同降碳。
在推动能源转型的同时,巴斯夫也在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数字化不仅为巴斯夫,也为整个化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巴斯夫对数字化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在该领域的投资,我们专门成立了数字化运营团队,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提升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低碳化,同时提升各项流程的效率和效益,驱动业务的长足发展。”楼剑锋介绍。
如今,在巴斯夫的生产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装置中已经得到应用。例如,全新的巴斯夫平湖基地就采用智能工厂的设计,在运营上实现高度的流程自动化以及端到端数字化以提高产品制造和基地物流的效率。此外,“我们还尝试利用数字化来提升研发能力和加强供应链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研发效率和客户体验。”楼剑锋补充道。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将继续引领行业未来的增长。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化工产值的半壁江山。”楼剑锋表示。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接近30%,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政府将做强实体经济、抓好制造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选择,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正向世界展现出强大吸引力。
“我们认为中国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巴斯夫将继续立足中国,面向未来,坚持贴近本地客户,进行长期投资。”楼剑锋说道。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所谓10年一次的朱格拉周期),资金快速投入高端制造,将有效支撑化工新材料需求持续增长。其中,绿色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风口”。
“2030年,我们在湛江一体化基地上累计投资预计会达到100亿欧元,这是巴斯夫历史上最大的单笔海外投资项目。湛江紧邻港口,产业集聚,拥有完备的基础化工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湛江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基地和比利時安特卫普基地。”楼剑锋介绍道。
9月6日,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正式投产。自此,巴斯夫将每年为中国市场增产6万吨改性工程塑料,将该产品亚太区的总产能从2023年起提升至42万吨,有力支撑了下游需求的增长。
“我们也关注到近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因此我们在产业链上游进行了积极布局。2021年8月,我们与杉杉股份共同组建了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我们还对长沙和宁夏基地进行了扩建。”楼剑锋表示。
巴斯夫与合作伙伴杉杉强强联合,共同为合资企业注入强大的技术专长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凭借高质量、高性能的正极活性材料产品和服务,巴斯夫致力于加速新能源车的全产业链布局,助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谈到中国市场未来前景时,楼剑锋认为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他表示,中国稳定的能源供应、广阔的市场空间、健全的产业链体系、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均为巴斯夫在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虽然新冠疫情短期内给需求端带来了影响,但我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巴斯夫也将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持续深耕,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楼剑锋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