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
进入21世纪,应该不会有人质疑眼睛到底有多重要。确实,人类通过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约90%是由眼睛来完成的。而为了更好地看世界,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对受损的眼睛进行治疗,眼科手术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面向未来,XR、超高清视频、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发展,均需要依靠眼睛才能感知。可以预见的是,眼科这个产业,还将加速壮大。
虽然被委以重任,眼睛本身却十分脆弱,即使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结构改变。因此眼部疾病越来越普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5米开外六亲不认,50米外人畜不分”成为近视群体的自嘲。
眼科学发展至今,可分为屈光、白内障、玻璃体和视网膜、青光眼、角膜病、葡萄膜病、斜视与小儿眼病、眼外伤、眼整形、眼眶病等多个亚专科。而除了眼科学,我国的眼科医疗服务还涉及眼视光学,后者主要从事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的检测和矫治,包括验配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在我国眼科医疗服务中,屈光手术、眼病诊疗以及医学视光占比最大。
普瑞眼科根据Frost&Sullivan的资料测算,2019年我国眼病诊疗总收入(含眼科药品收入)就已经超过1000亿元。而且,当前还存在两大趋势,眼科医疗的需求还在持续扩大。
首先,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和普及,青少年近视率明显攀升。根据卫健委公布的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2.7%,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为71.1%和80.5%。
与此同时,我国屈光手术渗透率却极低。根据普瑞眼科招股书,目前我国屈光手术量约为150万例/年,保守估计我国近视人口约为6亿。若根据6亿近视人口推算,我国目前屈光手术率约为0.25%。相比之下,美国2018年近视人群屈光手术比例在0.8%-0.9%,仍有不小差距。
另外,眼病诊疗主要针对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等疾病,主要威胁中老年人。以白内障为例,据2018年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新进展国际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手术则是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方式。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白内障手术为代表的眼病诊疗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需求增加自然会带动供给端的变化。我国眼科专科医院的诊疗人次增速,明显快于专科医院平均水平。
国联证券研报显示,2014-2020年眼科专科医院诊疗人次CAGR为11.2%。如果剔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2014-2019眼科专科医院诊疗人次CAGR是13.18%,高于同期专科医院诊疗人次(CAGR为8.33%),也高于综合医院眼科及其他的增速。2020年,专科医院诊疗人次增速为-13%,但眼科诊疗人次仍然保持正增长,表明眼科诊疗需求的刚性。
市场供给方面,2011-2020年,中国眼科专科医院数量增长明显,2020年达到1061家。其中,民营眼科专科医院数量期间复合增速达到17.52%。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民营眼科专科医院在眼科专科医院中的占比高达95%。
其中,最大的民营眼科专科医院就是2009年登陆A股的爱尔眼科。规模扩大、业绩增长、市值攀升,这就是发生在爱尔眼科身上的故事。
上市后大部分时间,爱尔眼科都是A股唯一的眼科医院标的。依靠率先登陆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爱尔眼科从2012年开始四处扩张,通过内生和收购建立起庞大的“眼科帝国”,尽享行业红利。
截至2021年底,爱尔眼科在全球共有723家医疗网点,其中中国内地610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93家,东南亚12家。与网点的增加一样,爱尔眼科的员工数量尤其是高学历人才数量也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爱尔眼科及产业基金旗下眼科医生约6000名,占全国眼科医生数量的1/8。
华西证券研报显示,自2011年至今,爱尔眼科门诊量、手术例数逐年增长,手术量从2011年的16.3万例增长至2021年的81.7万例,CAGR为17.5%;门诊量也从143.2万人次增长至1019.6万人次,CAGR达到21.7%。
在业务支撑下,近十年愛尔眼科的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速保持在30%左右。其中,营收从2011年的13.1亿元增至2021年150亿元,CAGR为27.6%;归母净利润从1.7亿元增至23.2亿元,CAGR达到29.7%。爱尔眼科的市值也一路攀升,从上市之初的几十亿元,增至2021年中近4000亿元。这不正是许多投资者梦寐以求的“戴维斯双击”吗?
然而这种稀缺性在2022年发生了巨变。
2022年3月22日,何氏眼科登陆创业板;
7月5日,普瑞眼科也成功在创业板上市;
11月7日,华夏眼科成功敲钟,上市当天市值逼近400亿元。
前后8个月,三家眼科医疗机构上市,与此前12年的状况大相径庭。这一方面说明眼科赛道仍大有可为;另一方面,行业的竞争也将肉眼可见的愈加激烈。
虽然新上市的三家企业,在规模上还无法对爱尔眼科构成威胁,但也都各有来头。而且所募集资金也普遍用于医院或视光中心的新建或扩建上,目的一致且明确。
何氏眼科第四大股东为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普瑞眼科第三大股东为北京红杉铭德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明星机构和“国家队”的入股充分说明了市场对眼科赛道的看好,也凸显了对二者竞争力的认可。而华夏眼科的前十股东则基本为实控人的表演场,只有2家股东与实控人苏庆灿无直接关系。
如果要问哪家将是爱尔眼科最大的竞争威胁,市值约400亿元的华夏眼科一定会被频繁提及。华夏眼科以厦门眼科中心为核心,逐步在全国各地开设57家医院和23家视光中心。目前已经有41家医院实现盈利,16家医院业绩暂时为负。
在11月的调研中,华夏眼科表示,计划在国内24个省(直辖市)布局120-150家眼科医院,以及200家眼视光连锁中心,条件成熟时还将在东南亚开设眼科医院。此外,华夏眼科后续还要成立几家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开设新的眼科医院或并购眼科医院。
跑马圈地,一触即发。
医院好开,人才难得。人才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合格的眼科医生培养需要5-10年的时间。随着眼科医院集中上市和扩张,行业竞争尤其是对人才的竞争将是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而华夏眼科不仅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而且下属医院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签订协议,进行人才培养、学术共建、临床研究等各项合作,并联合各院校设立眼科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面对有备而来的竞争对手,爱尔眼科再次动用“钞能力”。11月29日,爱尔眼科公告,拟以合计9.07亿元收购西安爱尔、泉州爱尔等26家医院部分股权。公告称,通过此次收购,将有利于尽快完善区域市场布局,形成规模效应,巩固和提升公司的领先地位。
事实上,这已经是爱尔眼科连续第三年大手笔并购。iFind数据显示,虽然2020年之前爱尔眼科也多有并购,但每年累计从未超过10亿元。而2020-2022年,已经分别达到23.75亿元、12.45亿元和10.73亿元,绝大部分资金都是用于收购眼科医院股权。
与此对应,根据同花顺iFind,2022年上市的三家眼科医院,全部为2020年7月底正式启动IPO。这种默契可以理解为,在疫情影响下,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弱,大企业借机扩张。当然,爱尔眼科又占得了先机。
不过,谁能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更好。當前,行业空间尚未到达天花板。疫情放开后,我国经济活力又将逐步恢复。随着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华夏眼科先后上市,未来几年眼科诊疗行业将不可避免迎来一番“厮杀”,行业格局可能迎来变化。
而2022年,是拉开序幕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