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23-05-30 10:48杨婧蕾吴越佳马佳敏
炎黄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绒花文化遗产物质

杨婧蕾 吴越佳 马佳敏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交流的便捷,人们开始关注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如今大火的各类古装影视剧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它展现出了伟大的工匠精神。从南京非遗文化入手,以南京绒花为例,浅谈当前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并呈现出其特有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由此分析未来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自信,向来不是空谈,一个国家,若没有文化的支撑,也不会有国家民族的兴盛。也正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才成就了如今如此绚烂多彩的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被提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座谈会上说过,“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1]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类,是中华民族在经历长久的历史演变,一次又一次淘汰、更新的结晶,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瑰宝,也是我们最为珍贵的记忆,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招牌。南京市因它独有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但由于当今时代的发展,非遗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巨大威胁。由此,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定位分析、创新加工,使其与时代更好地融合,凸显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我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发展现状

在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我国非遗文化也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威胁。一是在民族文化上,除苗族《刻道》歌得到保护外,其余都面临失传的困境。二是在口头文化上,除了上了年纪的老者还记得一些民间故事和歌谣,年轻一辈们基本都不了解这些,甚至闻所未闻。三是许多民间艺术都将面临失传的境地。如少数民族里有名的呼麦,现在能唱的人越来越少。而民间的舞蹈,除了傣族舞,板凳舞等几个传跳度高的舞蹈还在节日里表演外,其他的舞蹈几乎失传。民间美术也面临许多困难。由于传统的手工制作工期长,对手艺要求极高,有时要耗费几年才能做好一件,这导致当代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四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寥寥无几,年轻一代有很多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制作,传承的前景令人担忧。五是民间曲艺和传统戏剧已后继无人,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六是民俗类的非遗文化有很强的参与性和适应性,更易在现在的社会进行发展,普遍保存得比较好。七是中医药等传统知识,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家族式传承且比较保守,也受过去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都传男不传女,导致大部分已经失传。

由于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数量是十分庞大的,这也造就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大了难度。其中以山西省为例,非遗项目共有186项,但相关保护经费每年仅有200万人民币,难以维持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因此,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开展非遗保护,更应受到重视。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近两年来兴起一股“文化浪潮”,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追求非物质文化,其中,手工艺品更受人们的追捧与喜欢,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2001年5月18日,我国的昆曲得到国际相关组织机构的认可,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正是这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正式走上日程。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改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只求有效保护且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且在2011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构建出专属于中国的非遗文化保护框架。

近年来,中国政府、非遗传承人、相关的机构以及各类组织都在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来推进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且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其中,在这两个方面尤为突出。

1.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法律条文

中国拥有丰富且种类众多的文化遗产。因此,如何建立更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进行推广,为文化遗产提供有效且強有力的法律支持,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工作中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非遗文化相关保护工作也相继开展。在2003年,中国陆续成立了与非遗文化有关的专家保护小组,针对我国遗产的特殊性,多次进行会议探讨,开展多个保护试点,确保做到全方位保护。至此,国家开始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法规。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等有关政府单位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保护遗产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同时针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有关地方政府联合当地非遗传承人,开设了相关非遗课程,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非遗文化。

2.积极向联合国申遗

2003年10月,联合国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这42项文化遗产的入选,体现了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在国际上宣传和弘扬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和历史。

传统绒花装饰传承面临的困境

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中,传统手工艺类更受人们的青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冬奥会上大放异彩的绒花。

绒花的起源

绒花始于秦朝,《中华古今注》中就有关于秦始皇让他的妃子“插五色通草苏朵子”的记录。到了唐代,绒花的制作愈发精细[4],做工更加精良,并被当成贡品送入皇宫供妃子挑选。在宋朝,更是将绒花推到一个顶峰,此时,不论男女,都对绒花情有独钟,将其作为首饰或者配饰,随身佩戴,甚至根据绒花的精细程度,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等级。这时绒花的需求量相当庞大,从而促进了绒花生产行业的繁荣。清朝时期,是绒花最为繁荣的时候,朝廷也专门设立了“江宁织造府”来生产皇宫中所需要的绒花首饰,其中也包括一些衣物,在这一时期来自皇家的各种赏赐中都有绒花的一席之地。在民间,绒花不仅作为饰品也用于一些重要场所中,是民间习俗、信仰中物化的精神寄托。

到了民国时期,绒花产业逐渐衰败。随着清朝的灭亡以及工业革命带给国内的影响,手工制作的绒花被工业流水线制作出的其他材质的头花、胸花所取代,逐渐转变为一项濒危的传统技艺,这也是绒花行业在日后逐渐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各个行业都在日渐恢复,在“文革”期间,绒花被作为“四旧”停止生产,直至“文革”结束后,绒花才逐渐恢复生产。

对传统绒花传承的建议

传统绒花市场如今面临的困境一是缺少传承人,传承人是非遗文化的灵魂所在,没有了传承人,非遗文化将直接面临失传的危险。国家应加大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投资,鼓励更多人学习并传承非遗;二是一成不变的产品,在我们的固有思维中,和绒花相关的就是头饰、耳环、装饰物。在大众视野中,绒花没有新的产品形式来吸引眼球,再加上现代人摒弃了繁复的发型,也就没有了这类装饰需求,绒花的处境也就更加困难。

现如今,绒花装饰发展途径主要集中于传统门店和新型电商两种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赵树宪老师的南京绒花工作室和扬州绒花工作室。前者采用了传统的门店模式,后者则是电商模式。两者的经营模式都相差不大,主打商品一律都为传统绒花发簪首饰。不同的是,赵树宪老师不拘泥于线下门店,还紧跟时代发展,将绒花进行“二次加工”,一方面与现代前卫设计师合作,激发出绒花更多潜能;另一方面,通过加盟影视剧,提高绒花的人气与知名度,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基于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传统工艺品与现代技艺相结合,在不丢失非遗精髓的同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非遗传承的重点应放在传承技艺和方法上,并做到顺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非遗文化项目“绒花”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间接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有些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性的遗产保护工作迅速展开,我国也针对本国的非遗情况,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其中,南京绒花的相关保护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缺少相关的传承人、对非遗绒花工作的支持力度较小、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法规等,因此,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大力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作为一种“活文化”,非遗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传统手艺。非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关键也在于人[5]。任何一种文化或技艺,一旦人才断层,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打造和资金扶持,激励非遗名师开展“传帮带”工作,吸引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才成为传承人,仍是重要方向。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可以对当前现有的传承人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其收徒教学,进一步扩大非遗绒花的传播范围。将传统的传承方式和现代教学理念结合,发展多个培养渠道,不断壮大绒花传承队伍。另一方面,还要持续推动非遗绒花融入当前大学生选修课程体系,加大非遗绒花的影响力,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大学学校的授课和教学科研活動,多加推广南京绒花,毕竟,传承有人才,南京绒花才有未来。

通过网络推广南京绒花

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也为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网络视频有多种表现形式,恰到好处的配乐加上制作精良的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将非遗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一面展示出来,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推动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激发非遗更强劲的时代活力。

非遗绒花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想要做好保护和传承,就需要通过展现绒花在当代的价值,从现代生活中汲取养分。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绒花技艺的传播力度不强、知晓度不高,一度陷入“深藏闺中人未识”的困境。而互联网的发展恰好为南京绒花的传播打开了新的天地,非遗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先生通过网络平台展现绒花的制作视频,获得了大量关注,从而为非遗绒花的发展找到了新出路。在视频中,传承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演绎非遗技艺,让天南海北的观众都可以看到非遗文化精彩的一面,有效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过去,展示非遗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后来则依靠照片和摄像,如今互联网可以把各方面优质资源汇聚起来,使传承和传播形成“比翼齐飞”的良好态势。在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承离不开数字化和网络手段,新技术将为当代非遗传承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互联网也能有效拓宽绒花发展的空间。互联网让过去只为贵族服务的绒花摘下了“神秘面纱”,不仅提高了绒花传承人展示绒花技艺的热情,也让网络成为连接非遗绒花作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实现了绒花作品销售渠道的突破,增强绒花技艺的变现能力,还让更多人再次了解到中国的非遗文化,同时缩短了非遗绒花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促进了绒花的发展。非遗传承人需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好互联网平台,在继承先人智慧与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实现价值挖掘和增值拓展,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这部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总书记多次提及[EB/OL].(2022-06-02)[2023-01-03].http://www.news.cn/politics/xxjxs/2022-06/02/c_1128709168.htm?from_source=www.cbg.cn.

[2]宋建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二)[J].美与时代(下),2013(04):32-35.

[3]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EB/OL].(2022-11-17)[2023-01-03].https://www.ihchina.cn/chinadirectory.html.

[4]石文倩.“南京绒花”的发展现状与保护复兴[J].镇江高专学报,2019,32(01):117-119+124.

[5]潘鲁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点滴思考[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03):19-20.

猜你喜欢
绒花文化遗产物质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绒花
“扬州绒花”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