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雪
拥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称的南京云锦以独特的提花工艺织物著称,是我国丝织技艺的杰出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工匠精神为云锦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指引了重要方向。围绕“工匠精神视域下云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这一中心问题进行探讨,解析匠人精神的含义和内涵,归纳现行云锦艺术生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普及教育与建设人才、明确市场定位和开发文化价值三方面对传承与发展云锦艺术的可行方法进行分析,致力于走出一条新的云锦艺术传承发展之路。
匠人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操守、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一种高度自主的职业精神。云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丝织品,有“寸锦寸金”的美誉。云锦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人杰出的绘画技巧,还展现了高超的丝绸织造技艺,更承载着我国丝绸文明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文化的融合,云锦也面临着生存、保护、传承、发展等诸多严峻的问题,就像世界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工匠”一词,在明代云锦的工序中已多有体现。工匠精神,既为云锦的艺术传承留住了根还为其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对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探讨云锦的艺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的意义及内涵
工匠精神的意义
匠人精神要求从业人员制作每一件产品时,都要像匠人一样,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产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其核心是以扎实基础为前提,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创新是文化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互联网的发展为传播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南京云锦的传播速度,改变了传播发展形势。“短、平、快”的节奏要求立竿见影的效益,因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品质。然而工匠精神的再次输入,是确保云锦艺术传承能够应对现行严峻挑战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工匠精神的云锦艺术才能依靠文化、信仰推动其改进和完善,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時代传承发展之路。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一是敬业。敬业精神是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全情投入的精神状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让我们形成了“恪尽职守”和“敬业乐群”的优良品德。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在工匠精神的敬业精神中。《论语》中记载,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倡导用认真、专心的态度做事,以恭敬谦逊的态度加强自身修养。
第二是精益。精益是从业人员能够把控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专业态度,其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每一件作品都要做到“精”。通俗点讲,精益求精,就是要把基础做得更好。
第三是专注。专注是内心的笃定和对细节的关注,是构成匠人精神的必备素质,是耐心和恒心的工作状态。工匠精神,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和韧性。
第四是创新。匠人精神既强调根植于云锦艺术之中,又崇尚创新内蕴,追求创新与突破。古往今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得云锦艺术与时俱进,在时代洪流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发展路径。
云锦艺术传承与发展在工匠精神视野下存在的问题
经济补给不稳定
云锦属于自带文化光芒的艺术品,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专供皇家的高级丝织品,也作为赏赐,奖励给有贡献的贵族和大臣。其属性决定了他制造技术复杂、制造过程繁琐、原材料价格昂贵,为达到高贵、富丽的效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不计成本,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而今仅凭从业者自身力量进行传承与保护则十分困难,其中经济消耗是最大的问题。从当下云锦的艺术传承与发展来看,尽管国家行政机构为云锦艺术保护单位和个人提供了经济补贴和政策扶持,但这都是阶段性的,需要不断地、有效地、更深层次地推进。由于传统手工云锦的匠人培养周期长、原料品类来源稀缺、资金投入较多,与机械化生产相比效率低,产品形式较为局限,资金回笼慢等一系列特性,不能给云锦艺术的传承提供稳定的经济补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锦艺术的良性循环。
人的流失与自身局限
“非物质”性是其核心所在,云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将其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云锦艺术品在创作之前,往往只是作为一种文化和技艺存在于制作者的脑海中。只有意匠者脑海中富丽的画面、织匠者娴熟的织造技艺共同制作出云锦艺术作品时,人们方能直观地感受云锦艺术存在的事实。因此,云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从业者的素养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云锦艺术的从业者也在逐渐流失,出现大量传承断档现象。这已是影响其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障碍,造成这一问题有以下四方面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
第一是传承理念较为保守。保守的传承理念是导致云锦艺术传承人断档现象加剧的主要原因。当前掌握云锦织造全流程的传承人大多为老艺人,老艺人受传统传承理念影响,“留一手”的技艺理念普遍根深蒂固。为确保自身地位,老艺人在传授下一代传承人时往往会保留核心技术,并隐藏核心的诀窍与经验。只有在传授自家家族成员时,老艺人方能倾囊传授。对于外人或外单位求教的现象,老艺人往往存在着较大的戒备和排斥心理,这一现象是传统手工匠人的自我保护手段,然而却造成了核心技术的流失。
第二是年轻传承人的流失。虽然现在的云锦织造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织造的过程却是一个异常考验耐性的过程。当前社会追求快节奏和丰富的娱乐生活,织造云锦的过程相对枯燥乏味,且长时间的付出与短时间的回报难以形成正比,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缺少市场竞争力,能主动学习并接受传承的年轻人在日益减少。现在有高水平织造能力或复制能力的传承人也普遍步入中年,在传承人上有着青黄不接的现象,云锦技艺无人可传、无人愿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三是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云锦的艺术产生与发展,都是在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织造技艺、设备、材料和用途的特定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下进行的。而今主要的服务对象已发生变化,消费渠道也由专属变成大众市场,在工艺品和私人定制领域市场占有率较小。云锦艺术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收入受到市场需求骤减的直接影响,从业人员数量也随之下降。由于生计所迫,很多人选择了转行,导致从业者流失现象进一步加剧。
第四是没有系统有效的记载。云锦的传承向来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和图片的记载,这导致信息残缺。以至于配色方法、搭配技巧、标准动作都需要重新打磨,甚至只能在传世作品或者文物复制上找到答案。这无疑减慢了传承的速度,并且是在不断重复开发前人已经掌握的技能。时代赋予了我们很多新的工具,如多媒体、5G技术、标准化的文本,能从不同的维度记录配色方法、模拟效果、规范动作以及品质要求,不仅能完善自身技能系统,还能进行有效推广。
开发理念陈旧
受从业人员、经济预算、设备规模等因素制约,大多数致力于开发产品的企业将精力都放到仿制或复制传统云锦艺术品上,局限于形式上的小型改动,缺乏基于时代特征的创意,对于能够跟进消费趋向和市场变化的云锦艺术品开发力度不足,研制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呈现零散的特点。陈旧的开发理念使云锦艺术的相关商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适应性较差,对于云锦艺术中的人文内涵体现不足。此外,多年从事云锦艺术研究或织造的从业者对于变革始终处于观望态度,其执着于保留云锦艺术的传统工艺及家族维系,云锦艺术的发展之所以与纺织业的发展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是因为和新理念、新工艺、新材料的融合度并不高。
工匠精神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精准云锦艺术的市场化定位
同样是云锦艺术自身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云锦艺术的市场化是云锦艺术走入大众视野的重要途径。对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发掘,不仅能够保留云锦艺术的核心价值,还能够使云锦艺术焕发蓬勃生机。在现行市场环境中,云锦艺术的定位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是文化输出。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云锦艺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输出的重要角色。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自2004年在南京举办以来,开幕式上各国代表身着云锦织品盛装出,为宣传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云锦艺术走进大众视野,可依托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如将云锦艺术、文化融入影视剧中。将云锦的织造工艺、云锦艺术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
第二是文化价值转换。诸多历史原因造成云锦原材料昂贵、织造工艺复杂,而在当下对其皇室专供的特殊性已降低了需求,要延續高品质的云锦艺术品定位,就需要使云锦艺术走进市场,以消费者能够认同的方式进行商品输出。
发掘云锦艺术的文化价值
对云锦艺术的文化价值进行发掘时,必须要尊重历代织造人在云锦艺术上的智慧结晶,不曲解、篡改,或为追求低成本、高利润滥用材料,降低织造水平。要进一步发掘云锦艺术的文化价值,可通过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地域文化建设。地域特色产业体现该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积淀。云锦艺术的主要代表地为南京,这里亲自见证了云锦艺术的兴衰,承载了浓厚的地域情怀。传承和发展云锦艺术并非要取代现代工业产品主流市场的地位,而在于对云锦艺术的重塑与开发。重建地域文化是增强地域文化自信与激发人民内在动力的有效途径,各个地域应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建工作,打造云锦艺术品牌,使其充满现代活力。
第二,旅游产品创新。云锦旅游伴手礼向来是常见的地方特色旅游产品。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大众的消费观念,现行大众的消费观念普遍趋于多元化、个性化、潮流化。因此,云锦艺术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关键在于能够体现南京都市文化时尚、实用的活态传承创意产品。南京各旅游景区目前提供的云锦纪念品,在创意上有所欠缺,消费者缺乏体验感与代入感,云锦旅游纪念品应在保留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对纪念品形式和外观进行创新,融合满足消费者审美的需求。如结合不同景区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内容和包装,联合地方其他品类的产品联合推出有地方特色、限量供应的文创礼品或纪念品,依托新媒体适度营销预售,开辟更广阔的云锦艺术品消费市场。
加强传承人的传承创新能力建设
传承人是云锦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只有传承人与时俱进,云锦艺术方才能在新时期获得传承与发展。只重视物品本身而忽略“人”的重要作用,在云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是舍本逐末的现象。只有加强对传承人的传承创新能力建设,传承人才会不断进取、精益求精。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能力建设直接关系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人群的传承与实践能力包括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深度,对非遗项目知识和技艺的掌握程度,进行再创造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在一些非遗项目传承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能力。”会议中提到的传承人能力就是其自身的创新学习能力。加强对云锦艺术传承人能力的建设,对于保持云锦艺术的传承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传承人能力建设时,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加强传承人的自我更新学习。云锦艺术的传承人与专业从事云锦纺织工作的人群大部分认知水平较低。随着时代的进步,云锦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任也将逐渐由接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年轻人承担,对传承人的认知水平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新时期,传承人除掌握专业的云锦制造技术外,还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加强能力建设与创新,并非与传统的云集艺术传承观念相对立,而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使传承人能够获得技术、商业、材料等方面的新知识,在保留云锦艺术核心特征的同时,新的知识结构能够加深传承人对技艺的理解,拓展云锦的更多用途,发挥云锦艺术的价值。
另一方面是政府的配套推进。政府可组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人才进行学习,并引入具有精湛技艺的云锦艺术家。通过深度交流与学习,帮助各个传承人与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在相互切磋中借鉴有益经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发展的重视。此外,政府还可举行云锦艺术的相关交流会与比武大赛,并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方面的机制,在加强传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时,扩大云锦艺术的影响。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介入与推动,云锦艺术传承人的创新能力及发展理念均能得到进一步凝练,使传承人肩负起新时期传承与发展云锦艺术的时代使命。
云锦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的重要成员,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记录了艺术匠人高超的丝绸织造技艺。传统云锦艺术的衍生是新丝绸路上的重要角色,要保持云锦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活力,就需要秉持工匠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保护、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肖存垭.设计教育视域下"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实践[J].艺术家,2021,(04):55-56.
[2]马奕兰.探究艺术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以河套学院艺术设计类学生为例[J].大观(论坛),2019,(01):213-214.
[3]杨文“工匠精神”下高职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湘绣艺术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04):15-17.
[4]费利君.基于技,艺,道三位一体的徽州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34-38.
[5]刘家齐,张秦苗.试论传统工匠精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J].东京文学,2018,(0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