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启示

2023-05-30 03:26陈鸿龙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新时代大学生

陈鸿龙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对19世纪德国意识形态领域所作的具体批判,虽未明确提及“思想政治教育”,但思想阐发中蕴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看法,包括阶级性、实践性是本质性特征,需要性是其产生的现实动因,科学性是对方法的总括性描述。面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面临的多元化价值观、滞后性内容、信息化媒体、非专业队伍带来的困境,回顾经典,观照现实,其实现路径可以从强化理论阐释、关注需求满足、注重环境渲染、加强队伍建设着手。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061-0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产品,其价值实现同样需要经历“被消费”才能显现,价值的从无到有、从潜到显,均蕴藏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实际工作中,党和国家事业工作进展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质量效能相联系。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储备人才,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程度,关乎意识形态建设、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现代化国家建设。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指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活动、内容和结果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大学生发生认知性、情感性归属,自觉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约束自身思想行为,努力与当下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准趋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宏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建和实践开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追溯——阶级性

在《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论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这点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自产生就有阶级归属,其产生和发展始终藏匿于阶级斗争中;点明了物质力量层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阶级,在精神层面同样享受绝对统治地位,他们不仅掌握着支配物质生产的力量,而且掌握着精神生产的控制权,进行着符合本阶级利益的“观念生产和分配”。在社会历史领域,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其中涵盖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机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就表现在受统治阶级立场所决定,且维护阶级利益,面向阶级内部和大众发挥教化功能。

这一论断侧面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权稳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要进行所谓欺骗意义的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维护。例如资产阶级公民教育和无产阶级教育发挥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统治阶级特殊利益与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相对立,但后者则高度统一,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真切表达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也是无产阶级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追溯——实践性

青年黑格尔派将世界的本源视为“自我意识”,认为不论是物质性存在还是精神性存在都将消融于“自我意识”。在《形态》中,马克思批驳了这种思辨唯心主义观点,指出“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2]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换言之,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真正解放。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产生与实现都必须依托于实践。正如《形态》所描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引发了席卷一切的“世界性斗争”,但所谓的“斗争”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这场“斗争”在精神层面极具颠覆性,但丝毫没有影响物质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体现在理论与群众双向掌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于社会实践。正如“语言”“意识”产生于人类交往需要,意识形态并非独立存在,它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而存在,总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现实依据,所以从本质层面出发,社会生活实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但这里所讲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并非单个人自我意识的抽象活动,也非特指单纯意识的物质基础实践,而是指在遵守一定社会关系的前提下所发生的“一般社会历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能动性活动,特有价值教化功能的发挥,会受到所处社会关系的制约,需要与现实生活相勾连,在具体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帮助人们完成精神世界的建构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根源追溯——需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追溯回归到“元理论”问题域,明白了思想政治教育由生活实践所决定,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追溯重点在于探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现实动因。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精神与物质的共同需要。物质性需要作为人类存在的基础性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层次动因。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部目的都在于满足基础性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且在基础性需要上产生了新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为了帮助人们满足精神需要,引导其更好地投入实践中。其次,人对环境的精神需要可以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满足。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阐发了人对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充分重视人的自主性,用实践将人与环境统一起来,通过实践,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改造自然,提高社会生产力,在改造环境中提升自己,实现人对自然、物依赖到人对人依赖的质变,满足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在阐发“人创造环境”的基础上,肯定了好的社会环境对人成长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在良好社会环境中善学善用社会技能,完善精神世界,为进一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追溯——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增强,需要根植于科学的方法之上。在《形态》中,马克思科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马克思肯定了灌输对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产生的积极作用。无产阶级觉悟的产生,源于科学认识,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科学认识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与道德说教的决裂,揭露了发生在纯粹思想领域道德说教的虚假性,注重披露思想背后的物质根源,阐发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双向掌握的重要性。其次,无产阶级觉悟的产生也得益于“批判与揭露”方法的运用。《形态》中理论原则正确性的确证得益于批判与揭露错误思潮,摆脱参照,脱离时代,拒绝对话,一味单向灌输,会引发接受者的排斥、抗拒,也会使整个教育过程变得空洞,复归于虚假道德说教。其次,马克思注重理论语言的磨砺。在《形态》中,马克思为在与各种思潮交锋中掌握主动,独创了话语体系,语言作为思想理论的直接载体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正如俞吾金在《意识形态论》中所指出的:“教化唯有通过语言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教化世界乃是一个语言的王国。”[3]换言之,语言是否得体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教化功能发挥的好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实现同样需要自身话语风格的建设。

《形态》为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思想的闪电”,提供了“精神武器”,为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提供了原则指引和方法论指导,回顾经典,是为观照现实,结合经典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当下的重要任务,研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实现路径,需要以弄明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现实困境為前提。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现实困境

(一)多元化价值观影响认同目标实现

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交流与合作持续加强下掩盖的是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满足于掠夺物质资源,更试图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强加给全球“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强行推销“普世价值”,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为实现这一野心,他们将渗透场域靶准高校,渗透人群靶准大学生,极力推销蕴含历史虚无主义、资本主义价值观等错误思潮的读物、影视等,诱发大学生开始偏向资本主义价值观,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对马克思主义心存质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背离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4]思想多元严重威胁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足发展,多元化价值观势必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实现。

(二)滞后性内容弱化认同主体需要

大学生是否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程度有多高,更多取决于教育内容的教化程度,也就是理论对大学生的掌握程度,不仅要求理论彻底、科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依据大学生生活实际,迎合时代发展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教材不更新,上课内容不变化,且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政策解读课、情怀渲染课等,部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关切问题借口“与课程内容无关”避而远之,长此以往,学生心中困惑无法得到解决,便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怀疑,严重阻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三)信息化媒体淡化认同现实场域

互联网迅速普及得益于广大学生群体的快速认同,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兴媒体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典型特征,迅速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数学生放弃了通过纸质媒介获取信息,依赖互联网认识社会,获取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发生提供了虚拟和不确定性情境。同时,由于网络传播门槛低,学生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自我教育有了存在的空间,长此以往,他们拒绝参与严肃的现实场域教育。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味迎合学生需要,过多重视虚拟情境教育工作,就会忽视现实场域的教育工作,导致大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认同障碍。

(四)非职业化教师挑战认同教育队伍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认同发生的重要因素,个人的理论自信、良好的教学方法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发生、增强发挥作用。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存在兼职、兼任现象,部分教师存在无法为学生解决思想困惑的问题,更有甚者在课堂有与教育内容不一致的表述……如果一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信仰自己所阐发的教育内容,那更无法谈及理论自信,更无从谈起推动学生产生认同。同时,部分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变成“讲与听”的“漫灌”课程,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可以接受与认同。这类型课程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排斥甚至反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只会“帮倒忙”。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现实困境为关键,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为最终旨向,应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探寻实现路径:

(一)强化理论阐释,激发认同实现的理性认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最终旨向之一是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方能信仰坚定,所以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但他们绝不会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的理论思维就产生认同,因此理论阐释工作就变得不可或缺,正如《形态》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揭示,需要借助教育的手段将科学理论灌输给学生。同样,学生头脑中也不会自发产生先进理论,所以无产阶级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无论哪一种认同客体,不管这一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同一性”是客观存在的,还是需要主观构建的,教育都要参与其中,并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5]。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而言,更需要注重灌输、引导手段的使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理论阐释,在理论阐释的过程中讲清楚无产阶级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性,避免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误解,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二)关注需求满足,提升认同实现的归属意识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生成和持续,一定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关注满足并持续解决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若仅停留在空洞的道德说教,一定会导致认同流失。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源于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有求知解惑、认可赞赏、责任担当的需要等,需要满足的过程是对学生关切问题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捕获”大学生,就必须立足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创青春“返家乡”实践、“青马工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活动强化大学生知识获取、实践能力锤炼的渠道,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真切“帮助”大学生,这些实际活动传递给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同和归属性情感,远胜于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来得更为深刻,大学生也会更加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也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并努力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注重环境渲染,强化认同实现的情感共鸣

环境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教育总是与日常学习生活相伴,教育也总是在独特的生活情境中展开,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浓厚学习氛围的培育可引导学生自觉努力,自觉与错误思想划清界限,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实现有极好的帮助。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不能脱离学生的社会关系情境,不能远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现实场域塑造,自然而然,学校在其中的地位就变得十分凸显了。一方面,学校要从“硬件支持”方面着手,比如,修缮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另一方面,学校要从“软性支撑”方面下手,利用信息媒体广泛发展的优势,针对学生成长实际,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既受校园文化渲染,又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创造,激发学生对现实场域的高度认可。

(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认同实现的发展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关键一环,“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育队伍[6],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生成与持续。教育者本身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先从增强自身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知、情感依附、实践体验出发,才有可能旗帜鲜明地宣传先进理论,正视学生困惑,掌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走向,实现理论讲授与学生价值观发展走向趋同。同时,教育者要注重自身风格培养,学生不会仅凭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实现认同,需要教育作为媒介,但单纯的理论阐释也不能实现完全认同、持久认同,教育者要善用教学方式方法,不同教学情况采用不同授课风格,通过自身的“热心、专心、尽心”感召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俞吾金. 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何博,张妍. 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J]. 探索,2020(04):5-10.

[6]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荐稿人:胡曲应,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