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而又神圣的广西省立艺术馆

2023-05-30 10:48刘铁群
南方文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广西省艺术馆西南

刘铁群

如果有人问,桂林有哪座建筑既传奇又神圣?我的答案是广西省立艺术馆。如果有人问,桂林有哪座建筑既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又蕴含了精神的力量?我的答案还是广西省立艺术馆。在硝烟弥漫、烽火四起的战乱年代,广西省立艺术馆是文化堡垒,是精神长城;在东方未明、长夜未央的至暗时刻,广西省立艺术馆是一盏灯,是一束光。

沿着桂林市的解放西路向西行走,在榕荫路与解放西路的交会处,桂林中学的对面,有一座两层小楼,红色的砖墙和别致的造型显示出不同凡响的风姿与气度,这就是广西省立艺术馆。很少有游客为它驻足,甚至很多桂林市民都不知道这座建筑的独特历史。多年来,艺术馆门前几株大树的遮掩,更让行人忽略了它的存在。解放西路是桂林市中心的繁华地段,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座小楼静静伫立、沉默不语。但沉默不是无声,不语也不是失语。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神圣的精神力量一直在召唤我们走近它。走近它,我们就能听到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壮怀激烈的呐喊,看到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感受他们在广西省立艺术馆谱写的华彩绚丽又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二十四小时之奇迹”

广西省立艺术馆创造了太多的奇迹。这座建筑的竣工就被称为“二十四小时之奇迹”。人们偏爱传奇,也喜欢渲染传奇,但我们不能只看到传奇的结果,而忽略了传奇背后的艰难跋涉。广西省立艺术馆的建筑过程是奇迹,但这奇迹不可能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要弄清这座建筑的来龙去脉,要从广西省立艺术馆组织机构的建立说起。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至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六年间,大批文化人汇聚桂林,桂林成为全国抗战文化中心,国际反法西斯文化名城,这为桂林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1940年3月,广西省立音乐戏剧馆改组为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为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桂政纪实》中有这样的记载:“二十九年三月始设省立艺术馆,以为艺术教育之研究、改进、辅导、推广之机关。”当时广西省立艺术馆直属广西省政府,馆长由省政府任命,馆长以下设戏剧、美术、音乐三部。这种组织机构在全国是首创的,欧阳予倩在《省立艺术馆的工作概况》一文中说:“艺术馆这种组织还是一种创举,过去尚无先例可循。当成立之初,从各处来参加的,多数是闻名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每人的性格和作风彼此都不甚清楚,只有相同的一点就是对艺术的热情。”艺术馆的第二任馆长党明在《广西省立艺术馆的过去与现在》一文中也强调艺术馆组织的首创性:“艺术馆的组织,在本省来说,还是一种创举。由于本省有此创举,黔鄂两省也相继成立了。”

广西省立艺术馆的组织机构建立之后,是暂时租用榕荫路陋巷中破旧的民房作为办公地点,演出时则要花昂贵的租金租用剧场。因此,建新馆和剧场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942年,为了筹建艺术馆新厦,欧阳予倩请来了建筑界的青年才俊钱乃仁,但钱乃仁最初不想接这个活儿。欧阳予倩不放弃,请钱乃仁看他导演的话剧《长夜行》。观看完《长夜行》的那个晚上,欧阳予倩对钱乃仁说了什么,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推测,《长夜行》的情节和欧阳予倩的真诚打动了钱乃仁,他决定接下设计艺术馆的工作。话剧《长夜行》的标题的确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抗战的时局正如长夜漫漫,老百姓都是长夜行人,都在艰难地挣扎。桂林需要艺术馆,抗战需要艺术馆,有了艺术馆,就像长夜里有了一盏灯,点亮了一束光。实际上,欧阳予倩是邀请钱乃仁跟他一起做艺术馆的点灯人。有了设计师,还缺经费,欧阳予倩通过义演筹款、社会募捐、贷款等方式艰难地筹措资金。由于经费短缺、条件艰难,艺术馆的工程不断受阻,到1943年底,才大体完成。

1944年2月,为了如期举办西南剧展,广西省立艺术馆的建造进入了最后的突击阶段。欧阳予倩每天下班不是先回家,而是到工地看工程进度。2月11日至14日,是西南剧展倒计时的最后四天,艺术馆的建造也进入了不分昼夜、不眠不休、连续作战的时期。2月15日,艺术馆终于如期完工。回忆起这四天的紧张节奏,歐阳予倩曾激动地说:“工程师都说赶不出来,大家都说赶不出来,但是四天四夜,我们从朝赶到晚,从晚赶到夜深,从夜深赶到天亮。每夜点两万块钱的煤气灯,四天四夜,这四天四夜终于给我们赶出了这座建筑物!”欧阳予倩所说的这四天四夜的紧急赶工的事件,在西南剧展期间就被神化为“二十四小时之奇迹”,在桂林广为流传。1944年2月16日《力报》的《剧展花絮》刊登了两则艺术馆赶工的消息,一则偏于写实:“艺术馆在建筑期中,工程一再受阻,原定尚须两月始能完成,现呈以突击方式,于四天四夜抢修竣工,但水泥油漆未干,到处悬有‘谢绝参观之挡驾牌。”另一则凸显了“二十四小时之奇迹”:“艺术馆礼堂之建筑可誉为‘二十四小时之奇迹。一日前,大部分工程尚未完成,临至开幕前一分钟,尚在粉刷,有人谓此为‘突击成功。”同日,《大公报》刊载的《大会素描》也有类似的报道:“艺术馆礼堂之建筑可誉为‘二十四小时之奇迹。一日前对于完工估计尚少把握,有人笑谓:‘突击之风气,使建筑家亦受到戏剧界之影响。”其实,没有必要追究是二十四小时还是四天四夜,当“二十四小时之奇迹”在桂林的大街小巷流传,老百姓感受到的应该是喜悦、兴奋、信心和力量。

中国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

突击赶工完成的艺术馆,绝非粗陋的建筑,而是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翻阅相关文献,这座建筑给亲历者们留下的印象是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美轮美奂、熠熠生辉。

熟知艺术馆建造过程且深度参与西南剧展的田汉,曾在回忆文章《欧阳予倩先生的道路》中赞赏艺术馆的摩登伟丽:“予倩费了很大的气力也听了无数的闲话,在桂林中学对面,建筑了一座艺术馆,有办公厅,有宿舍,更有画廊和一个很摩登伟丽的剧场。”1944年2月19日,《大公晚报》刊登的《纸上银幕——桂林的戏剧节》描绘了艺术馆的美轮美奂:“桂西路的末端,一座渠渠的大厦,作赭红色,栋宇辉煌,美轮美奂,有古代宫室之华,得西洋建筑之粹。”

广西省立艺术馆落成,桂林终于有了专门演出话剧的剧场,这在全国也是首创的。1944年2月16日,《大公报》刊载的《盛会盛举盛况空前  西南剧展开幕》一文这样描写艺术馆:“艺术馆新厦之落成,则可称为全国各地有政府力量提倡而成为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李文钊在《广西省立艺术馆》一文中写道:“广西艺术馆落成,在桂林话剧界说,有了专供话剧演出的、新型的、自己的剧场。在全国话剧界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所有桂林的剧人,所有来参加西南剧展的几十个剧团的朋友,都为中国第一个话剧场的出现感到由衷的高兴。”桂林文化城的亲历者及研究专家魏华龄在《欧阳予倩与广西省立艺术馆》一文中也明确强调广西省立艺术馆作为新型话剧剧场的独创性:“艺术馆剧场的设计是按话剧演出的要求,使舞台布局和剧场音响效果都比较理想,共有800多个座位,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一座新型的话剧剧场。”

1944年,广西省立艺术馆是西南各省唯一专供话剧演出的剧场,来参加西南剧展的话剧工作者看到这样的剧场都激动不已。有的话剧工作者说这里就像自己的家,走进这座剧场,踏进家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有的话剧工作者在憧憬着,抗战胜利之后能够多建几座这样专供话剧演出的剧场;甚至还有话剧工作者说,等自己年迈苍苍,演不动戏了,如果能来桂林为这座艺术馆守门,也就于愿足矣。在西南剧展的戏剧资料展览中,有人注意到广西省立艺术馆的展品在数量上显得單薄,这是因为他们忙于筹备工作,没时间整理资料。不过《力报》记者认为艺术馆本身才是最好的展品:“那座巍然矗立的新艺术馆,就是一件最好的展品,除了广西,哪省还有像这样堂皇的‘艺术之宫呢?”不得不佩服这位记者的眼光,广西省立艺术馆永远是最好的展品,是神圣的精神

地标。

盛会盛举震惊世界

广西省立艺术馆能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除了它是全国首创的组织机构,是中国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还因为它举办了震惊中外的西南剧展。

1944年2月15日,是西南剧展开幕的日子。早春的桂林往往阴冷潮湿,细雨绵绵,这一天却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各地的参展团队以朝圣的心情来到桂林文化城,桂林人则像过节一样迎接这场盛会。在最热闹的十字街,东、西、南三个路口都竖起了精美的花彩牌楼。报馆减价优待刊登演戏广告,爱国商人捐助纸张印刷演剧说明书,爱国医生为医院题材剧目提供演出道具,搬运工免费为外来剧团搬运行李,桂林市理发业及擦皮鞋同业工会五折优待剧展会会员,书报同业工会七折优待剧展会会员购买戏剧书籍,马肉米粉店门口的黑漆牌子上也出现了庆祝戏剧节大减价的广告。因为西南剧展的开幕,整个桂林城沸腾起来了。

西南剧展包括戏剧演出展览、戏剧资料展览和戏剧工作者大会三项内容。据1944年5月19日的《大公报》的统计,西南剧展演出单位30,报到会员总数935,演出节目计话剧23、歌剧1、京剧29、桂剧8,以及民谣舞踊、傀儡戏、魔术、马戏各项。总演出170场,观众数量达10万人以上;戏剧资料展览为期半月,参展团队22个,参观人数36592人;戏剧工作者大会为期15天,分专题演讲、工作报告、提案讨论等项。西南剧展历时95天,是桂林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是抗战剧运最广泛、最全面、最深刻的大总结,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西南剧展这场盛举不仅轰动全国,它的影响远至海外,美国著名剧评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西南剧展作出高度评价:“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中国处于极度艰困条件下,而戏剧工作者以百折不挠之努力,为保卫文化、拥护民主而战,迭予法西斯侵略者以打击,厥功至伟。此次聚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

在中国抗战最艰难最关键的节点,在黎明前最阴冷最黑暗的时刻,西南剧展奏响了文化救亡的最强音。因此,西南剧展是桂林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国的文化宝藏。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和结束,与文化人的聚集与离散紧密相关。因为在文化人撤离桂林之前有了西南剧展,桂林文化城才有了一个辉煌的收束。正如作家秦似在纪念西南剧展四十周年座谈会上所说:“是‘西南剧展才把这抗日的烈火,革命的烈火燃烧了起来的。由于这个‘西南剧展,桂林这个文化城才有始有终地载进了我们的史册,至始至终地保持了战斗的姿态。否则,后面就冷冷清清了。”西南剧展还体现了戏剧工作者不畏艰险、精诚团结、共克时艰的精神,这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最需要的精神信念和核心力量。在闭幕式上,李济深将军激动地说:“抗战中全国各方面的事若都能像剧展会这样去做,那无论军事、政治、经济,我们都有办法。”这正是对西南剧展精神力量的高度认可。

涅槃之痛与重生之美

1944年秋,日军进犯湘桂,桂林疏散。9月上旬,欧阳予倩雇佣了一条船,率领艺术馆部分工作人员撤往昭平县。在文化人纷纷撤退的时候,欧阳予倩为什么不离开广西?他一定舍不得离开桂林,舍不得离开他刚建好的艺术馆。抗战时期,虽然大批文化名人汇聚桂林,但对于多数文化人来说,他们只是桂林的过客,在战乱的年代,美丽的桂林抚慰了他们疲惫的身心,为他们提供了战斗的舞台,他们也为桂林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与桂林的缘分就是乱世中的邂逅,因缘而聚,缘尽而散。欧阳予倩不一样,从青年时期与祖父居住桂林的美好时光,到改革桂剧大显身手,再到筹建广西省立艺术馆,建馆厦,办剧展,他与桂林山水血脉相连,与桂林人民休戚与共。我想,桂林这座南疆小城已经让欧阳予倩有了家的归属感,不管是阴雨绵绵,还是烈日高悬,抑或是寒风刺骨,行走在桂林山水间的欧阳予倩应该感觉自己不是旅人,也不是过客,他走的就是回家的路。

在昭平继续文化抗战的欧阳予倩在等待机会重回桂林,他想回桂林排演更多的话剧和桂剧,他想举办第二届西南剧展。1945年10月20日,欧阳予倩等到了这一天,他率领艺术馆工作人员返回桂林,但桂林文化城已惨遭浩劫,艺术馆只剩下一片瓦砾。一个深秋的晚上,在艺术馆废墟前,在清冷的月光下,欧阳予倩独自站立,那孤单的背影透露出某种哀伤的况味,但肩膀脊梁仍旧挺拔有力,月光将他周身映衬得清冷如霜。他在想什么?他后悔了吗?耗费他无数心血建起来的艺术馆,不到一年就在炮火中化为乌有,早知要被炸毁,何必要建这艺术馆?早知建馆是一场徒劳,何苦要做这傻事?我坚信,欧阳予倩不会后悔,我甚至想,艺术馆将被炸毁已经在欧阳予倩的意料之中。早在1941年,欧阳予倩就在《广西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强调,戏剧工作者既要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要有释迦的“舍身入地狱,先度众生然后自度”的精神。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无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但欧阳予倩就是明知要被炸毁也要建馆,他就是要做别人无法理解的傻事,他就是个“傻子”!因为,抗战就需要这样的“傻子”!田汉在西南剧展的开幕式上曾说:“我们这群人,就是一批大傻子,但没有我们这样的傻子,也没有今天这个局面!”田汉还特别强调,欧阳予倩之“傻劲可佩”!欧阳予倩之所以要受尽艰苦、不计功利、不计后果地建起艺术馆,是因为他知道文化的力量,敌人可以炸毁城池,但炸不毁文化;可以炸毁艺术馆的躯壳,却炸不毁艺术馆的灵魂。在残酷的炮火中,在阴冷的暗夜里,广西省立艺术馆就是一束光,它是炸不毁的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因此,在艺术馆废墟边伫立的欧阳予倩虽有惋惜和忧伤,却没有悲观和绝望,他写下了充满血性和豪情的诗句:“冷月清光照废墟,桂林焚劫竟无余。新城闻道从头建,滓秽如山待扫除。”(《从昭平到桂林》)

欧阳予倩决心在废墟上再建新馆,复活那座雄视华南的剧场,重建戏剧工作者们的家。1946年2月15日,在纪念西南剧展两周年的日子,欧阳予倩主持广西省立艺术馆重建的奠基仪式,再一次在艰难的条件下扛起了修建广西省立艺术馆的任务,负重前行。遗憾的是,艺术馆竣工之前,欧阳予倩不得不离开桂林,从此再也没回来。欧阳予倩离开桂林之前写的诗表达了他对桂林的不舍:“不是寻常别,终违白首心。虚名累清思,微意作愁吟。岂畏风萧索?难忘柳浅深。漓江江上月,几度照浮沉。”该怎么理解“不是寻常别,终违白首心”?我觉得,把这两句看作欧阳予倩写给桂林的情诗也不过分。没有一份刻骨铭心的真爱,怎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欧阳予倩在桂林度过了八年时光,人的一生有几个八年?况且,这八年是欧阳予倩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他艺术的黄金时代。他应该深深爱上了桂林,本以为可以与这座美丽的小城白首偕老,却不得不离开,因此,这不寻常的离别,“终违白首

心”啊!

欧阳予倩虽然离去,但是他给桂林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1946年底,重建的广西省立艺术馆竣工,创造了劫后重生的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解放西路看到的红色砖墙的小楼。欧阳予倩本想在原址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艺术馆,但对比图片可以发现,两座建筑还是有些不同。而且初建的艺术馆是三层,重建的艺术馆是两层。但这些区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馆是一束火光,是欧阳予倩亲手点燃的火光,欧阳予倩重建了艺术馆就给桂林留下了不灭的精神之光。

就像欧阳予倩的诗句“漓江江上月,几度照浮沉”,惨遭浩劫又绝地重生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在岁月的流转中又经历了几度沉浮。1980年桂林市政府对省立艺术馆整体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1984年举办了纪念西南剧展的相关展览,1987年广西省立艺术馆被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至2005年又经历了四次维修。其间,1994年被改造为KTV使用,1998年被改造为餐厅使用,2005年后主要作为桂剧院使用。广西省立艺术馆应该是桂林重要的文化地标,是戏剧工作者的朝圣之地,查看它曾改造为KTV和餐厅的资料,真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但广西省立艺术馆的重要精神价值绝不会被淹没。2009年,广西省立艺术馆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以来,广西省立艺术馆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修缮,近期即将向市民开放。此次开放将充分发挥剧场的作用,并做深度的历史展陈,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艺术馆辉煌的历史、动人的故事和精神的力量。

在近80年的历史中,广西省立艺术馆一次次经历涅槃之痛,也一次次展现重生之美。敌人的炮火毁灭不了它的靈魂,岁月的尘埃也遮蔽不了它的独特的美。正是不灭的精神之光,使它历经磨难依然熠熠生辉。

(编辑 吴翠)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著有《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广西现当代散文史》《广西现当代文学研究》等专著。

猜你喜欢
广西省艺术馆西南
“潮”就这么说
J+生活艺术馆
“悦”艺术馆
“云”生活艺术馆
绿色生态经济的减贫效果研究
绿色生态经济的减贫效果研究
Country Driving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