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蕴和路径论析

2023-05-30 10:48毛婷婷
学理论·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毛婷婷

摘 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下对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度阐述与重大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包括:是人精神方面的需求,是个体对精神生活享有状态的呈现与衡量,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追求。目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存在的问题有:物质生活富足与精神生活富裕不相协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现象对价值观的侵蚀;精神资源的长效动态供应机制不足。因此,加强物质生活富足与精神生活富裕协调发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生活的引领作用,提升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切实路径。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切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1-001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9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分别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新任务新要求,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物质与精神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二者必须协调发展、协同进步。物质富裕对精神富裕乃至全面共同富裕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意义,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提出来的,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力求能够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状态和质量。如果精神上不能够达到共同富裕,那么,物质方面的共同富裕也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那必然会失去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新时代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学理意蕴和现实意义,在历史与现实的多维度中把握其内在逻辑,进一步探究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从而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新进展和新突破。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刻而透彻的阐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着人的精神方面的满足与充实,意味着人的精神状态的不断丰盈,这是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深度剖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应该廓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多维度内涵,分析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不同侧重点,才能牢牢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在精神方面的需要

人不仅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参与主体,同时也是精神状态的享受主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应该从人的现实性需要出发加以理解与阐释。物质生活的富裕是指财富、金钱、资本等获得性的因素;精神生活的富裕则是指人们在精神活动基础上获得的价值感、道德感、幸福感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内容和形式都要丰富起来,首先,根植在人们心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导向应该与社会主流文化观念是相互符合的,价值观是能够与大众共同的观念相互通的,道德观是能够得到所有社会成员推崇的。为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不仅要满足生命本身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还必须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和社会层面的需要”[2]。人的需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这就包含着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不同侧面。从人的本质角度理解,人所追求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状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恩格斯还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濟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容和领域涉及范围甚广,例如,文化、教育、科学、文明、健康、环境等,都是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我们党在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从多范围、多角度、多因素的视野,提升改善精神生活的内容与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靠近高质量生活的发展水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以及科技发明创造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有更多空闲时间和精力享受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换言之,只有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的前提下,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相对自由时间去享受精神生活带来的满足感,并且能够自由地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个人才能。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群众的普遍富裕,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指通过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也不可能达到同时或者同等的共同富裕。因此,必须认清共同富裕在实现程度方面的差别性,才能够做出更加完备的战略部署,全方位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迈进。

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个体对精神生活享有程度的衡量

精神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人的精神追求不仅仅是观念的不断更新,更是一种适应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指引,同时发挥体能与智力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从而进行各种精神上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活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社会视角看,就是在社会道德秩序良性运行的前提下,能够持续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能够客观和理性地对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判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重要内容,还包括精神方面的需求与满足;既要求有数量上的不断丰富,更要求有品质方面的提升。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和提高,首先,人民群众的需求领域逐渐从物质满足向精神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扩展,通过扩展更多精神领域的发展以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丰实感;其次,人民群众需要的增长更多地要求精神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立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务实性、层次性;最后,人民群众需要的内容更加注重主观感受,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呈现多样态、个性化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艰辛探索中,始终注重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差异性,在与时俱进的政策中顺应现实发展趋势,为更好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策略支撑。

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追求

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也随之前进,因此,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富足程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民群众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力量,这意味着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裕,更是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的满足。共同富裕的范围和广度,不仅涉及物质层面,更包括政治层面、精神层面、生态层面等不同领域的整体“共富”,而不是局部“共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只有继续摸索实现的步骤、方法、标准等,才能够真正实现全国人民期盼的共富愿景。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和不断突破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精神生活丰富带来的精神享受,这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对自由的时间,在此条件下,才能够真正与人的精神追求、生活品质、欣赏能力等主观条件相互契合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需要用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来满足,这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始终坚持解决人民群众切实关注的利益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人民精神生活水平逐步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对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品位等提出更高的需求。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切实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依靠多种方式使人民有更高标准的精神文化享受,同时鼓励人们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以此使得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同时国民素质也会达到新的发展高度,与之伴随的必将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状分析

1.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相协调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相协调问题,成为现代化国家要面临和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陷入物质丰富而人们的精神堕落的困境。反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产生了与社会生产力不相协调的精神层面的困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荒原”。在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幻灭主义等思潮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遭到严重挤压,人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空虚、无力和失落,成为“大地上的异乡人”“单向度的人”“现代文明的囚徒”。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过系统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着深刻变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动,冲击着人们既有的价值观认识,这就面临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而精神文明相对滞后的矛盾与问题。对于人民而言,美好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国家制度惠民的实效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因此,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立足点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和价值追求。因此,如何引导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是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现象对价值观的侵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4]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社会群体只顾个人的、眼前的、物质的利益,注重发展中的功利性,忽视或意识不到全局的、社会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因而发展的自我局限性非常明显。虽然市场经济具有激发个人追求财富的激励机制,但同时却在肯定个人遵法守则的前提下,使得部分谋取个人利益、个人私利行为获得了正当性,并且导致出现奢靡享乐、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等现象,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同时,由于工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的聚合效应,导致以个人自我满足和快乐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科技的进步促使生产效率随之大幅提高,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却也伴随着形成了超前消费、符号消费等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以及消遣的消费陷阱,一些人一味讴歌物质生活的丰富性甚至把物质享受当成人生的理想目标。受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人们精神生活和价值观领域中仍存在诸多不良现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积极倡导和弘扬具有崇高价值的精神层次追求,着力培育坚强有力的奋斗文化,以引导人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3.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仍存在不足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受社会治理体制、道德建设政策法规等的不够健全以及不良思想文化侵蚀的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道德失范的现象;部分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薄弱甚至缺失,導致丧失真善美的判别能力,出现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乱象;社会诚信缺失现象久治不绝,突破人民对公序良俗的认知底线,不仅有损国家尊严,更妨害人民的幸福生活。其一,人们对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的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表现更为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方面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存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忽视,进而制约着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表现在:不同地区相对物质生产投入而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不够均衡。其二,由于思想主体的价值观多元化,不同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具有不同意见和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传播。例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价值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对提升思想文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价值观念的传播,腐蚀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与追求。伴随着加速转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价值出现多元化的鲜明特征,不同文化与思想交流互鉴成为国家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必须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这是实现精神共同富裕必须要面对和攻克的难题。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切实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就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很多,要不断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新的精神需求,依托新形式、新内容,与时俱进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程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过程,需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新时代的现代化新公民,提升整个社会文明水平。从实践角度来看,协调发展意味着在物质与精神等层面相互适应、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并且致力于弥补现有的不足和短板,形成全面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格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从整体布局出发,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1.加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要展开,共同富裕实现的程度归根结底来自于人民的认可,必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探索和奋斗。从公民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角度,不断积极完善各项惠民措施和制度,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裁定和共享,努力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共同富裕在各项工作推进中不断取得进步。其次,还要善于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思想文化,借鉴其他文明的建设成果,促进本国精神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引起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世界渴望听到更多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因此,树立大国心态,注重扩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国际视野,对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在新时代新变化的大背景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一项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任务,这就要求推动公民的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坚持灵活运用规律、积极大胆创新、坚持不懈完善各项制度规范,使社会文明程度朝着新的高度迈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重视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精神发展”问题,又要充分发挥“精神”因素的约束和动力作用,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化发展中的动力机制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系统[5]。这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工程,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机制、坚持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任务。

2.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生活的引领作用

当前,由于现代性的物欲化存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受到严重冲击,这就需要加强对人们的价值观引领,使其具有更加深厚长远的爱国情怀,主动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抓好价值观教育强基固本的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對个人的认同感,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体而言,一方面,学习真学问、修炼高情操、善于辨是非、注重实干力,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学问和行动基础之上,同时能够把明大德和守功德时刻谨记于心、外化为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机制应把物质利益和价值杠杆的基本作用与精神意识形态和道德激励作用相结合,不断探索精神方面共同富裕的举措。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教育引导、民主法治观念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切实提高人们的精神富裕水平。价值观教育不仅具有启人心智的积极影响,而且具有立德树人的深远意义。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必将丰富人们的知识,拓展人们的视野和思考力的提升,促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工程,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机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大任务。

3.提升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

当代社会,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等特征,同时也产生了对社会发展的更高期待。精神文化生活的内涵是以文化人,它以现象世界里的教化、生活世界里的浸化、意义世界里的悟化,将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融入人的精神生活中,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甚至行为方式。因此,一方面要增强健康积极的精神产品供给能力,形塑人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抑制资本逻辑的渗透,克服由资本逻辑带来的对精神生活的逻辑扭曲,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挥支撑作用[6]。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在公共文化生活领域所能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人均拥有的相对自由闲暇时间等。从经济发展侧面来看,可以通过市场合理配置精神文化资源,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作用,使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条件都能有所提升,逐步缩小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差异而引起的精神生活水平的差距。

共同富裕意味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财富增长,同时也包括人的精神方面发展的重大问题。马克思讲劳动是人的劳动能力的表现和应用,真正的财富就是人本身的充分发展,财富的再生产及社会、个人的生产能够赋予个人的充分发展,从而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要抛弃狭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如果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并不是说我们国家关起门来就能成功的事情,而是必须要和国际国内经济大背景紧密结合,审时度势制定和谋划相关政策和规划。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文化产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文化发展的集约化程度还不够过硬,创新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党高度重视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其一,通过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覆盖,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促使文化消费再度提高,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力,更好完善创新文化的利民项目,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其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主导为发力点,同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努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其三,不仅要向社会提供具有普惠性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同特点,尽可能实现精准供给[7]。在实际工作中,更要注重形成物质丰沛、精神富裕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实现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6]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庞立生.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微信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困境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