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摘 要: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战略安排和必须牢牢把握党的重大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科学内涵;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1-001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并进一步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战略安排和五条重大原则,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此,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百年探索的重大成果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就广义而言,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的历史过程[2]。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各种救国方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处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3],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现实需要出发,首先提出了军队的现代化。如,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指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4]。随着革命形势的推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开始,毛泽东等人着眼于从未来国家建设的角度思考新的现代化目标。1949年4月,周恩来在给部分即将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讲道:“中国太落后,现代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才能使国家现代化。”[5]从军队现代化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承载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国家建设的目标规划,也是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起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实际出发,对现代化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和扩展。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迎来新的国家发展形势。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新思考发展战略,逐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以从根本上改变新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一届人大上指出,我们要摆脱落后和贫困,达到革命目的,就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6],第一次明确将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化为“四个现代化”。后来,毛泽东同志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要加上科技现代化。据此,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上正式宣布“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这一时期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建设,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理论经验积累、物质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正确判断世界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7]之后,邓小平同志又用“小康”这一极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词语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国内外实际和面临的新问题,不断丰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步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的“第五个现代化”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在对未来现代化强国目标勾勒中增加“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在实践进程上制定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做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国情,一个国家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应该根据自身历史条件、经济水平、社会性质、人民意愿等来选择。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不止一种,不同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可以也应该是不同的。从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最早开始于西方,西方也在现代化经验、理论、模式上长期占据话语权。但历史和实践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化。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自己来处理。“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3]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成果,既區别于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始终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结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987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9]。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10]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性质和底色是它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最显著优势和根本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现有14亿多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8%。纵观世界近代以来各国的现代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如此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前所未有。第一次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英国、法国等国家人口规模是千万级的数量,而作为第二次世界现代化浪潮中实现现代化的美国、日本等国家人口数量是上亿级。目前,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大约有10亿。我国整体实现现代化后自身规模将超过这一总和,现代化的格局将被改写。这会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标志性事件。如此规模也决定了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道路上将充满了艰巨性与复杂性。这需要我们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本质属性。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各国都面对的重大问题。西方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只维护少数人利益,是少数人的富裕。结果是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长期存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与之截然不同,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一个接续奋斗、循序渐进的长期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初期,为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到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实践中得以扎实推进。须知,共同富裕也不等于同等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作为一个人口基础超大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提出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进一步筑牢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坚实物质基础。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凝聚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很多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人类的一切生产发展活动都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是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优良传统。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从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高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山青天蓝水绿的美丽中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伴随着野蛮的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充满了血腥和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而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近代积贫积弱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壮大是党带领人民在走和平发展道路中拼搏奋斗出来的,不是西方模式的暴力殖民掠夺。在发展中探索走出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既是对“丛林法则”“欧洲中心论”“强国必霸”等传统国际关系模式的摒弃、超越,也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立足我国根本利益、反映世界人民共同心愿的战略选择和理论创新。我们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崛起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十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见证了具有重大現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实践中牢牢把握好五条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历经百年奋斗锻造、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坚强领导核心。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方向保证就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征程上,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接续奋斗中,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百年来永葆生机活力的基因密码。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胜利,都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不断斗争获得的。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依靠斗争创造历史,也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全党同志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取得更大成绩。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新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6(1).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