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课标素质教育改革,但是在实际的高校体育课堂的建设中“三无现象”情况较为明显,即大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没有运动量、没有战术、没有比赛。在高校培养阶段需要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实现锻炼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并且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体育“三无现象”的成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的体育教育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高等教育阶段中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为严重,体育教育呈现出单一化的现状,制约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提升,并且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会主动的关注体育锻炼,导致高校學生身体素质能力逐渐下降,大学生体育“三无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现阶段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促进国家教育水平提升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要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创新与改革。
1 大学生体育“三无现象”的成因
1.1 体育教学思想较为单一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大学体育教学主要以增强体质和体育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进行针对性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常年不变的训练内容难以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理解较为片面,将体育项目的锻炼作为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体育运动技能以及体育运动思想的教学,学生没有体育运动思想作为支撑,自然不会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2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设计还是以传统的几个体育项目为主,例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等,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拥有了小众运动项目的接触条件并萌生出一定的兴趣,但是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关的设备以及场地,过于单调的体育教育项目的设计不仅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对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没有促进作用;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情况调研工作,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特质以及特定运动项目技能掌握的难度,这使得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的内容,较难的运动技巧的教学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1.3 教学方法没有进行个性化设计
在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较少,单纯的加强训练强度以及进行技能的演示,并且一名教师面对大量的学生展开教学,授课的效果有待提升,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课堂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方法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的特点,体育教育内容较为枯燥。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在现阶段的发展中通常是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可言,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强制性的设计,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并且现在的学生由于个性化比较明显,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对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接受性不强,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抵触心理,导致学生频发逃课、不认真对待教学的情况,难以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率与质量也是难以提升。
1.4 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不佳
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教学标准以及教学手段上的设计与实际需求并不相符,这就导致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只会参考课程授课教师、授课内容,而并不会考虑到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内核设计,这样的设计对于小众体育教学项目的评分并不能够做到客观与公平,并且抑制了教师进行课程创新的积极性。课程评价机制的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也就不能够完整的反应教师教学与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无法对后续的课程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数据与模板。
2 大学生体育“三无现象”的影响
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现状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最好方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部分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填鸭式与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体育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第二,部分院校片面强调体育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体育技能及体育精神的培养。第三,部分院校将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片面的评价,缺少体育技能考核结果,只关注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参与,导致体育教学难以得到应有价值认识和重视。
2.1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从2010年以来在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加强了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的营养水平以及发育水平都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在进入到2020年数据基本稳定,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情况,不过身体素质的指标却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与身体发育状况呈现出相反的态势,青少年体能测试中50m冲刺、100m短跑、200m短跑、400m长跑、800m长跑、变速跑、篮球、跳远、铅球、足球、跳绳、跳远、引体向上等经典的体育项目的平均成绩出现了下降,特别是在速度以及耐力方面下降的情况较为严重。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并没有进行体育考试的压力,所以在精力中考体育之后体育锻炼强度大大下降,身体素质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2 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抵触
现阶段,大多数体育课程改革的试点高校一般会在课程选择系统中设立自主选择的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选课系统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内容,以学生个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并且不断地进行可选体育项目的优化,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不过,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因为高校体育课程多数采取的是选修体育项目某些教学技能作为考试和测评成绩,但是体育技能在掌握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更多时候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难易程度选择相应体育课程项目,因为缺乏日常的锻炼和接触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是否能够支撑得起体育技能的学习任务,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从而逐渐了丧失兴趣,与课程设计的初衷就相违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也无从说起。针对此种情况,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势必要通过改革,应当重视学生在日常体育教学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将课堂活跃性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而不是单纯的以最终的测试成绩为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 大学生体育“三无现象”的应对策略
3.1 深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首先任课教师需要树立起“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积极地展开互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的改变,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为主线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趣味性设计,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主动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从而实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最终目的。整合以往的体育课程建设的成果,将突出的特色以及优势进一步深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仅仅只以锻炼项目为授课内容的模式,应当将体育运动思想也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身体状况的体育锻炼规划以及内容,从而建立起一个设计方面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3.2 进行合理的体育课程的设计
不科学、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往往并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寻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质量也会大幅度的降低。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体育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并且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调查,根据学生平常所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避免出现课程资源的浪费,并且加入一些小众的体育项目向学生进行宣传,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等都是需要保留,从女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女生锻炼的项目,如:瑜伽、健美操等等,而男生可以增加射箭、拳击项目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的目标、体育教师专长等等对课程的设计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更加适合本校开展的项目,如我国广东、广西地区可以开展划龙舟的训练项目,在东北地区可以增加滑雪的锻炼项目,加大对于体育课程项目资金的投入,以更有趣、更大规模的体育锻炼项目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在本地区的体育圈内聘请知名的选手来担任体育教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第三个方面是进行分层化教学内容、测试内容的设计,针对学生群体中所出现的身体素质以及技能方面的差异,对其进行针对性、人性化教学呢日用的设计,尽可能避免学生因为自己先天身体状况而产生运动锻炼自卑的情况。
3.3 应用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对教学内容应当进行趣味性教学环节的设计,从而做到个性化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的体育项目技巧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与亲身指导为教学模式设计,并且安排掌握良好的学生去帮助基础较弱学生进行联系。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所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体育的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对锻炼注意事项、锻炼技巧、动作规范等等做到更加细致的讲解,并且以视频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展示。教学过程中,适当性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讲解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目前高校对体育教学存在“三无”现象的现状,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首先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应加大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课程。另一方面,应建立起鼓励大学生参与锻炼体育课的机制,鼓励大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体验。其次强化高校体育工作人员定期到校园内对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了解大学生体育工作状况,以便解决其遇到的实际问题。
3.4 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对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建立起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主要分为课程开始阶段与课程结束阶段两部分内容,对学生在接受体育课程锻炼之后体质健康所产生的变化进行评定,将学生的体制健康变化作为综合评价的标准之一。其次,区别于以往的以学生技能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标准,加入学生身体素质、课堂参与度、课堂表现程度等等,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前后的差异以及因学生体质差异可能带来的进步空间,这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观察学生的变化。
3.5 从场地器材的配备入手,建立健康运动的保障机制
场地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体育课开展前需要一个良好的场地,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对于校园内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应及时给予改善以满足各年龄段学生的运动需求,充分发挥运动器材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之间的互动性。由于高校地处偏远,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学生较少到学校进行体育课教学活动,因此就造成了各年级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较差,难以形成锻炼与学习结合的良好氛围。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锻炼方式,大多数学生缺乏锻炼意识和自控能力,使得他们很难合理利用体育器材,从而无法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出现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锻炼需求合理配备场地器材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3.6 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鼓励作用
伴随着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质健康新标准以来,相关的教学整体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管理约束等方面都得到完善,不过将其应用到高校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导致执行与实施情况并不能够起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在实际的高等院校教学的过程中,高校体育课程往往会被学生、教师认为是一门副课而不重视,并且体育课程的成绩也不会纳入到学生评优以及奖学金的评比中来,这就在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了一个不重视体育课程教学的观念。针对此种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应当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到学生整体素质评价环节中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仅提升让学生重视体育课堂授课的内容,并且在业余时间内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7 从教师队伍的建设入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体育工作人员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体育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运动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等载体,增强大学生对体育项目和运动技能的了解,鼓励教师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体育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引导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注重教学质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背景,探索出适合学生特点及个性特点的体育教学方式。积极开展与学校相关的体育工作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及热情。
4 结语
根据上文的论述,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深化體育课程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体育课程的设计,.应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课程评价,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鼓励作用,从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出发全面消除体育“三无现象”。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