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雅丽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既能够让课程更加完善、更加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发挥更强的感染力,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质,也能够巩固学生的文化基础,促使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因此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就现状而言,存在侧重传统教学未能融入传统文化、轻视实践引导、未重视环境育人等问题,需要教师正视这些问题,积极改进,探索更有效、更全面的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路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0-0211-0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层面的主要课程,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基于课程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具有可行性,不仅拓展了课程教学影响力,还能帮助下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民族自信。而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传统文化,还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深入研究。
1.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是社会发展中反映不同阶级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是不同民族思想、物质、精神、习俗等层面文化的总和。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具备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不计其数,包括诸子百家、戏剧、古诗词、文言文、名著、歌曲、节日、美术、书法、对联、酒令、灯谜、服饰、生活习俗与道德品质等等,这些内容都是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教师应借用传统文化这股东风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法治意识的学科,其中道德来源于古代文学,是我国的传统学科,可见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文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福祉,教师应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内涵,将其有效渗透至课程教学,在凸显传统文化育人优势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开拓其阅历视野。
2.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前,部分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对此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立德树人成为初中教学中的核心基础,而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德育的主要课程,应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发生变化。德育教育作为五育之首,既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理应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当前,新课程理念的践行改善了部分教师的认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视为培养学生三观、坚定其文化自信的主要学科,如何最大化发挥这一学科的教育价值是现阶段全体教师亟须研究的课题。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必须结合现阶段创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传统文化作为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较为重视的内容,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养成,是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贯穿与执行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发挥其教育价值,才能最大化实现课程教育意义,并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现阶段,信息技术占据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受影响的就是教育事业。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信息化资源的影响将会极大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网络平台资源广泛,可传递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如带偏三观、冲击思想、不良诱导等。与此同时,大部分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在学习方面主要是教师的监督,部分内容理解或停留于表面,导致传统文化难以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其育人价值。例如,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大部分学生对于京剧的认知仅停留于“国粹”二字,至于其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歌颂了什么人物这些内容学生一无所知。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将会学生的学海中失去航向,难以担任指路明灯的角色。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将会出现缺乏文化自信的情况,而文化自信是现阶段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意識,一旦缺失,将会影响个体的发展与三观养成。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初中法治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应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两方面,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课程教学的广泛性与深入性。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前提条件是确保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良好的兴趣,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兴趣,才能确保传统文化育人价值最大化实现。我国正处于发展与建设阶段,文化的力量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而要在教学中提高文化影响力,必须使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载体发挥其教育作用,尽可能将其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初中处于成长关键阶段,传统文化教学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将其融入实践教学中,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与传统文化认知的兴趣。
3.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
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福祉,将其融入不同学科中实施教育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初中处于教育关键阶段,道德与法治又是促进立德树人目标有效落实的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课程教学的影响力。接下来本文主要紧扣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详细论述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以期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1)注入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知识空间
道德与法治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与行为两方面的,其教学周期更长,对学生的影响较远,跨度更久。基于这一课程的特殊性质,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全面贯彻以生为本,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有学生足够认可,才能凸显学科教育影响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关键,坚定学生民族自信。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教育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公民艰苦奋斗的方向,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丰富学生知识空间的主要载体。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时,这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亲情的美好,在家庭中关爱父母,分担家务,从思想与实际两方面倡导学生孝敬父母,感受家庭的温暖,感受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的“仁孝”“至善”“和睦”等等,将传统的仁孝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尝试在列举一些代表仁孝的历史故事,如吴猛恣蚊饱血、杨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还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名言“百善孝为先”“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仁孝的历史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培养其情感观念。
(2)引入历史典故,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不同时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源泉,新时代教育理应将这一文化延绵赓续,在传承与传播的同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最大化提升学科影响力。传统文化是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把握中华文明精神内核,将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凸显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意义。初中处于教育关键阶段,课堂是实现教学的主要基地,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实施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并时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以礼待人”时,教师可以尝试融入历史典故,历史典故就是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历史人物等等,以历史典故为载体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在教学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入孔子与他的书籍,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前诵读经典书籍,讲述历史故事,以此为切入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课堂,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历史典故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到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理解文化内涵,还能帮助学生在历史典故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引导学生在典故中学到更多的道理,并将其有效践行于实际生活中。
(3)注重课后实践,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要想最大化发挥其育人价值,仅靠教材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将其渗透至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践行传统文化。实践与理论教学是相对的,二者是课程教学中难以脱离的部分,理论负责在思想层面指导学生,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行举止,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更能凸显课程教学影响力,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时,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感悟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教师可以将公益广告植入课堂,发挥学生的个体价值。如“凡人善举”,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客观的,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内容,日行一善,并在活动结束之后与同学积极互动,在互动中体会行善的快乐,感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实践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会积极主动将其贯穿于生活与学习中。对于学生而言,凡人善舉内容较多,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协助交警管理交通、帮助快递小哥回收旧衣物等,在平凡的日子里做一些不平凡的事,使生命更加精彩。公益广告“凡人善举”是对于传统文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传承,引导学生自主践行这一公益活动,其本质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较为关键,而实践行动是加深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辅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4)长期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是其学习的主要对象,由于学生身心处于发展关键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不完全,通常将教师视为学习对象,格外关注教师的言行举止。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刻做好榜样示范,积极影响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的精神状态。课程教学主要目的就是端正学生的思想,而要将传统文化在课程中充分体现,难以脱离教师的示范引导。传统文化融入生活的路径较多,如在传统节日制作一件手工,吟一首诗。又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文化,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言传身教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坚守,始终做好学生的榜样。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具有人文性特征,与大部分学科之间具备共通性,教育的担子不能仅落在法治教师身上,需要全体教师协同育人。尤其是在传统优秀文化渗透下,全体教师应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将传统文化渗透至教学与生活,以身作则实施教育,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重视传统文化,重视课程教学,在生活中践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拓展知识,尽可能走好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的融合之路,才能为课程教学提供保障,进而为传统文化的融入奠定基础。因此初中教师应改善整体教学风貌,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外化于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可。只有学生认可传统文化,明确其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在生活与学习中践行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其育人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现阶段全体教师亟须研究的课题。传统文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立足于传统文化实施教育不仅可以最大化拓展知识教学空间,丰富学生阅历视野,还能在新时代实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可谓是一举两得。而要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并发挥其教育价值并非易事,本文主要立足于部编版初中教材从四方面详细论述了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以期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喇生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索[J].读写算,2022(27).
[2]杨明铖.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途径研究[J].学周刊,2021(21).
[3]周永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2(05).
[4]邹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5).
[5]罗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6]丁亚吉.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