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曦
【摘要】 作为近代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冯桂芬所处的环境和生平经历,使他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当时的社会弊病,并提出自己的一套见解办法。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他针对当时官场腐败问题和选才制度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选拔的建议,并希望以此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革除官场弊制。同时在那个中西接触日益增多的年代,提出设立特科选取专业人才来应对时局变化。他的选才思想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自身对西方冲击的思考。书中的不少内容对解决当时官员腐败、才能低下等问题和应对时局变化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选才;建议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0-006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21
馮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清道光二十年一甲二名进士,金榜题名后,授编修,之后当过乡试考官,但不久丁忧回籍。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受清廷指派在乡办理团练,对抗太平军,苏州失陷后,前往上海。在上海期间,为江浙绅士代写《公启曾协揆》,向曾国藩乞师救援江浙,随后曾即请派李鸿章督师救援上海,冯不久入李鸿章幕。担任幕僚期间,总结时政得失,风俗盛衰,写下了《校邠庐抗议》,全书共有40篇并附录两篇。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对之后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都起到了的一定指导作用。而在人才选拔方面,他明确提出了停捐输、易胥吏、变科举、广取士等主张。本文将逐一分析其关于选才的具体建议,并结合其选才思想的来源,从而探究冯桂芬的选才思想。
一、关于选才的建议
(一)停止捐例制度
中国历代王朝都有通过买卖官爵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顺治六年,户部以军饷不济,请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捐纳,从此开启了清朝的捐纳制度。随后康熙、雍正时,也因西北战事而偶尔开捐纳用以筹集军饷。到了清末,清王朝因为频繁战乱和大量赔款,而大开捐纳之路来应对当时的财政危机。这种举措虽然缓解了一定的财政危机,但却也导致了大量平庸贪婪之人进入官场,加剧了吏治败坏。当时人们认为“国家用科目,君子小人参半也,用捐班则专用小人矣”。[1]冯桂芬认为这种说法太过于苛刻,古往今来也有能人干将通过购买官爵来进入仕途施展自己的才能。但他同样认为“居今日而论治,诚以停止捐输为第一义”[2]。通过禁止捐输的方式可以鼓励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于正规的人才选拔途径,也使那些品德恶劣却想要通过捷径获取官位的人断了念想。买官成功将花费大量钱财,买官者也必将通过搜刮百姓的钱财来弥补自己的花费,从而加重百姓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更有甚者会引起民变,所以要停止捐纳制度。商人平民可以购买民爵,授予民爵即给予买爵者一定的身份地位,使其与官员在社会地位上对等,从而能够在从事各项事务时避免压榨,以此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针对那些已经通过买官获取职位的官员,他提出如果有政绩,就可以保留官位,其余一律改为民爵。停止捐输有利于促进选拔官员的公平性,营造一个良好的选官氛围,也有助于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二)改变科举科目
明清不少士人都对八股取士表达了不满,认为八股文的使用是为了限制读书人的思想,让他们把时间精力都消磨在研究八股文,而无心进行其他事情,冯桂芬对此也给予了肯定。他认可顾炎武提出的科举考试应该有难度而不应该过于简单的观点,一方面因为考试有难度可以使一部分才能平庸的人放弃通过科举做官的念想,另一方面随着考试难度的增加人们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知识,而少些游乐时间。这样一来能使国家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同时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如何增加难度,他建议设置经解、古学、策问三种考试科目。为了使考试更加公平,他认为“三场各一主考而分校之,盖合校则有所偏重,其弊必至以一艺之优劣为去取,不如分校之善。”[3]对于如何评判考试成绩的等级,则根据三门科目得优的个数来授予相对应的功名。如果第一次考试得到了一个或两个优,其成绩还可以保留到下一次的考试中。下一场考试还是考三门,无论哪一门获得优,都可以累计到总体得优的数量上,这样的方法就可以选拔出专业性人才和综合性人才。伴随着科举制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历代会试都在首都进行,从而每次参加会试都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去准备。这样只会导致士子们生活上更加困苦,并且许多有才能却家境贫寒的人也会对会试望而止步。而那些参加会试的人一旦做了官,也可能在之后的日子里贪污腐化,怎么能指望他们为国为民呢?所以他建议通过将会试如同乡试一样在地方上进行,从而达到体恤士子的目的,使选拔出的人才对国家政府怀有感恩之情,提高官员的忠诚度。
(三)选拔科技人才
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都以失败告终,这极大刺激到了当时的士大夫,他们都先后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希望对此提出变革。冯桂芬认为清军的作战素质并不比英军差,可为什么会输呢?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英军的武器装备胜过于清军,所以应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兵器制造业,改变军队装备,以达到御敌的效果。然而,中国传统士大夫们都认为从事器材制造的人地位低下,一些有才能学识的人都不愿从事,并且有人提出了购买西方武器的办法。但如果单单是从西方购买先进炮船来改变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而自己不能制造,那么国家的利益也会被其他国家所制衡。针对以上情况的问题,冯桂芬认为应该“道在重其事,尊其选,特设一科,以待能者”[4],通过设立专门选拔的途径来选拔专业人才。同时积极虚心向西方学习技术,主张“宜于通商各口拨款设船炮局,聘夷人数名,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以授众匠”。[5]雇佣一些善于制造船炮的西方技术人才来教授本国工匠制造技术。对于学得的技术与西方工匠相差不多的本国工匠,就授予他们举人头衔,给予参加会试的机会。对于比西方工匠造的还要好的,就授予他们进士头衔,给予参加殿试的机会。通过授予功名的措施来提高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培养出一定的科技人才,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而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又使国家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对他国形成依赖,达到科技独立的目的,最终超越西方国家。
(四)开设翻译公所
西方列强的到来,使清政府不得不以新的外交身份与其打交道,但由于之前实行的对外政策导致极其缺乏翻译人才,从而导致其在处理对外事务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当时翻译人员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社会上的无赖游民,从事翻译工作依附于西方用来逃避官府的追责,二是教会学校招徕的贫困子弟学习西方语言之后从事翻译事业。这两个途径的翻译人才大多与西方关系过于紧密,也更倾向于为西方服务而做出一些有害于清朝的事情。冯桂芬提议“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6]为什么在广东上海设立翻译公所?一来广东上海为通商口岸,需要与西方打交道的地方较多,可以就地担任翻译。二来其地方人员也多与西方接触,风气也较为开放,更容易招收生源。聘请内地的名师教习经学,也体现了他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其中提出培养算学人才的提议更为一大进步,算学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发展,但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都耻于学习算学,所以中国的算学只停留在天文历算方面,这也是同时期的清王朝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为了吸引更好的生源,采取加大学员们的补贴,对其中学习较好的授予一定的功名用于奖励,以此鼓励更多的良家子弟参与到翻译与算学事业中,为清王朝培养大批近代人才。
(五)提高胥吏地位
长期以来,胥吏因了解地方情况,通晓办事方法,所以一直都是帮助政府官员加强地方治理,完成上层摊派任务的得力助手。然而与其特殊作用相对的,是绝大多数士大夫认为胥吏地位低下,品行不端,从而不愿与之交往。“后世流品莫贱于吏,至今日而等于奴隶矣;后世趋势又莫贵于吏,至今日而驾于公卿矣”。[7]这个说法反映了胥吏在当时社会中的真实情况。虽然地位低下,但其在地方的权势却是不亚于政府官员。这种情况出现的一部分原因来自读书人往往过多专注于儒家经典或吟诗作对,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位,往往不过多重视具体事务的处理。明代科举实施八股文后,读书人的思维模式更加固化,实践经历越来越少,导致官员对于底层社会的治理也越来越依赖于地方胥吏。另一部分原因则是胥吏的社会来源和地位也在逐渐下滑,不少胥吏仗势欺人,通过手中的权力牟取利益。冯桂芬认为现在胥吏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不能很快地发生改变,因而要逐步提高胥吏的地位。他认为胥吏“不得以游闲之人为之”,而应“由郡县学山长择诸生中有才有行而文学中平、历三试不中试者,送郡县充选”。[8]通过这种措施来改变胥吏的来源。如果在一定的工作期间内没有过错就可以授予小官职,这样可以吸收一些有办事经验的人进入到政府体系中,提高地方的治理能力和办事效率。对有效地消除“贱民”这一封建等级制造成的恶果,减少胥吏对民间的扰害,缓和地方治理矛盾,完善当时的地方治理体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六)开阔选士途径
中国古代在不同朝代都有着不同的人才选拔方法,如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舉制。明朝初期选拔人才也有三个途径,即科目、吏员、举荐。科目,即科举取士。吏员,即从国子监的学员中选拔。对于举荐之法,冯桂芬认为“至于举荐之权,宜用众不宜用独,宜用下不宜用上”。[9]举荐这种选官方法要想发挥出优势,需要多数人由下往上进行推荐才能更好地反映被推荐人的品格才识,如果单单少数人推荐就显得比较片面,而由上级进行推荐就会显得带有私情,不能达到公正的选拔目的。对于具体实行的措施应“宜令各州县在籍、在京、在外各绅及诸生、各乡正副董,各举才德出众者一人,皆取数奇不遇。及才德上上、文学中下者,间及于岩处隐沦,从不应试者,奇才异能、别有绝技者”。[10]通过地方士绅官员推举人选,名单送至州县,选出得到推荐最多的几个人,然后与当地的学政、书院讲学者一起对他的才识进行考核。对其中达到选拔要求的人列入向上的推荐名单,其中有功名的,可以升一级,准许参加会试,殿试。通过乡里地方向上级举荐人才,然后由州县选拔举荐,可以使很多有才华但却一直考试不顺利的人获取功名,而其如果在升一级后仍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功名,就需要参加考试。既可以摆脱州县地方因为各自利益而盲目推荐,也可以通过测试被推荐人的真实水平,使上层人士来了解其真正的才能,这对于选拔那些怀才不遇和不愿被科举所困扰的文人,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拔方法,为国家开拓了人才来源的渠道。
二、人才选拔的思想来源
(一)对前人思想的继承
清王朝的由盛转衰,使得一部分士大夫开始从乾嘉考据学中走出,重新注重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们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积弊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主张对国家采取一定程度的改革措施,来达到使清王朝再次兴盛的目的。冯桂芬一开始也同当时的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投身于科举考试中,所以他对科举取士的弊病也深有体会,也更容易接受经世致用的思想。当他取得功名后,长期处于地方,其对地方社会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曾先后担任过多位封疆大吏的幕僚如陶澍、裕谦等,在协助他们处理事务的时候注意到了长期以来的官场积弊,同时思想观念上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林则徐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对冯有饮食教诲之德,并使冯感激奋发,而林则徐本身也是晚清提倡经世致用的主要人物。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明末清初时最为顾炎武所提倡,顾炎武本人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多有涉猎,冯桂芬对其十分仰慕,在《校邠庐抗议》中也多次提到过顾炎武的主张建议。从《校邠庐抗议》中可以看出的很多改革措施都依托于历代曾经实施但却因时代发展而逐渐弃用的政治制度,冯桂芬对其加以改变使其适用于现今的社会,或者直接援引旧有制度来解决现有弊端。书中不少内容反映了其对唐虞三代仁政的向往,体现出他传统儒家思想的一面,即对古代盛世仁政的崇拜,希望清廷在当今一些制度上面寻求改变,重现盛世。
(二)对西方冲击的思考
西方世界凭借坚船利炮打开清王朝的国门,惊醒了一部分士大夫,他们既感叹于自己国家的衰败,也渴望通过学习西方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盛。最先接触西方的读书人开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著作,使更多人来了解西方文明。如魏源著《海国图志》、徐继畬著《瀛寰志略》等。冯桂芬和魏源有着相同的游幕经历,并且两者也相知相熟,思想上也有相近之处。对《海国图志》中的一些见解,冯认为:“魏氏源论驭夷,其曰:‘以夷攻夷,以夷款夷。无论语言文字之不通,往来聘问之不习,忽欲以疏间亲,万不可行……愚则以为不能自强,徒逞诡谲,适足取败而已。‘独师以长技以制夷一语为得之。”[11]即把一些外交问题的处理过于简单化,但对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达到抵御西方的目的,表达了肯定。其次,冯桂芬在太平军攻陷苏州后,前往上海避难。上海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且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发展起来,不少外侨都汇集于此,许多先进的技术也随之而来。在此期间,冯桂芬深入了解西方,见识到西方的强盛。当太平军逼近上海时,也对中外会防上海提出过意见,认识到与西方打交道,必须要培养一些本国通晓外国语言事务的人才。无论是从友人书籍中吸取意见,还是自己亲身的体会,都使冯桂芬认识到培养掌握西方技术语言人才的重要性,完善了其人才选拔思想。
三、结语
《校邠庐抗议》中提出的针对解决国家弊端的建议,都具有其独特的见解,反映了当时经世致用的思想,即主张对国家现有的制度弊端采取一定的变革,从而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这里面的举措无论是根据以往经验加以总结完善得出,还是为了应对时代环境变化而提出,都具有实践参考价值。但当时清廷的整个官场氛围是极其腐败的,这些建议的实施会触碰到当时很多人的利益,如变捐例议,由于清末的大规模动乱和外来入侵,面对巨额军费和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广开捐纳之路。无论买官者,还是卖官者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也会共同抵制这个措施的实行。同时,在那个刚刚与西方接触的时代,社会风气还未完全开化,人们大多依旧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学习西方的建议也必然遇到阻碍,如之后提议在京师同文馆设立算学科目,就遭到了传统士大夫们的抵制。冯桂芬本人也觉得此书在当时出版会遇到很大的非议,所以在定稿后迟迟没有出版,直到几十年后才为人们所见到。但是冯桂芬为国为民的思想作风,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为国家解决现实问题,积极献言献策,体现了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文献:
[1][2]冯桂芬著,戴杨本评注.校邠庐抗议·变捐例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冯桂芬著,戴杨本评注.校邠庐抗议·变科举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5][11]冯桂芬著,戴杨本评注.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冯桂芬著,戴杨本评注.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7][8]冯桂芬著,戴杨本评注.校邠庐抗议·易胥吏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9][10]冯桂芬著,戴杨本评注.校邠庐抗议·广取士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