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广东古镇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

2023-05-30 15:45:55陈嘉
今古文创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梦英译

【摘要】 在共同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如何准确英译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汇,关乎国际社会是否能正确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理念。本文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原则,从古镇建筑类词汇、古镇活动类词汇、古镇饮食类词汇三个主要方面探讨译者应该如何英译广东古镇的文化特色词汇,准确传递古镇文化基因,讲好中国古镇的故事。

【关键词】广东古镇;英译;文化特色词汇;功能目的论;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0-013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42

基金项目:2019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中国梦视域下的中国关键词对外传播和译介研究”(项目编号:2019WQNCX164);2020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学团队:中西文化课程教学(项目编号:2020JXTD01);2021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多模态视阈下岭南特色文化语篇的意义构建与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1WTSCX151)。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加强,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再次掀起。对于对外翻译的译者来说,这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共述中国形象”的良好时机。广东省作为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最为频繁的一个省份,也应趁此机会,讲好自己本土的故事。

广东文化多元复杂,其中最普遍的分类可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种,而最能体现这三种文化的旅游景点,便要数散落在广东各地的古镇了,如代表广府文化的沙湾古镇、代表客家文化的开平赤坎古镇以及代表潮汕文化的普宁洪阳古镇。这些古镇作为广东各地的重要旅游景点,融合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建筑、艺术文化,承载着大量传统广东文化特色元素。若要讲好广东古镇的故事,从事对外翻译工作的译者便要准确英译这些古镇的相关文化特色词汇,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与理念。

然而,在浏览了所有这些有名古镇的官方网站及介绍页面后,本文却并未能找到任何对这些文化特色词汇的官方英译。在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如何英译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词汇尤为重要,也关乎世界对中国、对广东传统文化的了解。

对此,本文基于功能目的论,结合中国关键词语料及《中国日报》语料中与传统文化相关词汇的英译,探讨如何英译广东古镇文化特色词汇。

二、理论基础

功能目的论(Functional skopos theory)源于20世纪80年代。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比如,Manttari (1984) 认为,译者的译文应该要符合译语的环境和文化,而Vermeer(1987)提出,翻译要有目的性,译者应该根据其翻译目的确定翻译策略。随后,Nord(2001)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认为译文不仅要有其功能,也要忠诚于原文,功能和忠诚二者同等重要。

结合以上观点,不少学者把功能目的论概括成三个原则,即目的、连贯、忠诚三大原则,并认为该理论较为符合外宣翻译的理念(高一波,2021)。陈玉飞(2018)认为,外宣翻译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其主要目的是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让其他国家更加了解中国。

由此可见,英译广东古镇文化特色词汇也是外宣翻译的一种,目的是要在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讲好广东本土文化的故事。因此,本文认为,功能目的论也可以作为探究广东古镇文化特色词汇英译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案例分析

广东古镇按照其代表的文化主要分为三类,广府文化代表的古镇、客家文化代表的古镇以及潮汕文化代表的古镇。这些古镇作为各地的旅游景点,不仅包含其建筑,还包括古镇中有文化特色的活动,以及古镇中的当地特色饮食。

基于此,本文把广东古镇文化特色词汇分为三大类:建筑类、活动类、饮食类,以功能目的论的目的、连贯、忠诚原则为判定标准,分别讨论这些文化特色词汇的常见英译。

下文所列举的常见英译表达均来自《中国日报》数据库。《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官方的英语媒体,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媒介,也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主要媒体,其英译版本具一定权威性,也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一)古镇建筑类词汇的英译

在广东,无论是代表广府,还是代表客家、或潮汕文化的古镇,一般都有自己的祠堂。祠堂是古镇的中心,是家族传统的象征和精神寄托,更是家族聚落共同商议家族重大事务、祭祀、举行庆典的场所。在《中国日报》数据库中,“祠堂”一词的英译主要有ancestral temple (528条)、ancestral hall(474条)以及clan hall(151条)。

以上三种英译版本都由两个单词组成,中心词为第二个单词。第一个单词“ancestral”或“clan”,一个为形容词,一个为名词,均可修饰后面的中心词,符合英语习惯,满足了功能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和目的原则。且两词在意思上,均能表达出祠堂作为家族传统象征的含义,满足了功能目的论的忠诚原则。但在第二個单词中心词的选择中,“temple”的意思是“寺庙、神殿”,与宗教相关,虽然在意思上对应了祠堂的祭祀功能,却忽略了祠堂的其他功能,并不能完全传递“祠堂”这个词的完整意思。说到祭祀,中西方的文化有所不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祠堂祭祀与供奉的对象为祖先,而并不是神。若英译成temple,则更偏向于祭祀神明的意思。因此,使用“temple”一词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的语读者的误解,也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原语的意思,并不符合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而“hall”一词的意思较广,可以是“礼堂、会堂”。“礼堂”中的“礼”可以较为准确地诠释“祭祀祖先”的功能、以及举行庆典的功能,而“会堂”这个意思中也传递了商议家族重大事务的功能。因此,以功能目的论的角度看,“hall”一词作为中心词更为准确。由此可见,“祠堂”一词的英译可选择“ancestral hall”或“clan hall”。

除了三种古镇都有的祠堂,代表广府、客家、潮汕文化的广东古镇,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建筑风格。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广府文化的骑楼,客家文化的碉楼和围屋了。骑楼、碉楼、围屋这三个词汇一般有两种英译方式。一种是直接音译,分别英译成qilou(《中国日报》数据库中共40条)、diaolou(40条)和weiwu(62条);而另一种是意译,分别英译成traditional arcade houses(43条)、watchtower houses(11条)和round-houses(23条)或walled-residence(3条)。

音译版本虽然能完整传达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但对于译语读者来说可读性并不高,虽然满足了功能目的论的忠诚原则,却无法满足其目的原则。而意译的版本对于译语读者而言,是可以理解的英译本,中心词为“houses”或“residences”,定下了骑楼、碉楼、围屋作为“居住功能的建筑”的性质,符合功能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而前面修饰的内容中,“arcade”意为有上盖的拱廊建筑,能够诠释骑楼的建筑特点;“watchtower”意为瞭望塔,能诠释碉楼在历史上作为家族堡垒防御外族进攻的功效;而“round”(圆形的)和“walled”(用城墙围住的)两词,也能诠释围屋的外观。

可见,这些修饰词的使用符合英语使用习惯,且能较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能满足目的原则。但由于骑楼、碉楼、围屋都是非常有广东传统特色的建筑,对于译语读者而言,即使通过意译的方式描述了建筑的外形和功能,但却依然无法完全理解其文化含义,只能部分满足功能目的论中的忠诚原则。

不过,在《中国日报》数据库中,这些词汇的英译基本上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结合了音译和意译。如骑楼的英译为“Guangzhou's qilou,traditional arcade houses”、碉楼英译为“Hakka diaolou,or watchtower houses”、围屋英译为“Hakka Weiwu (round-houses,or walled-residence)”。这样二者结合的英译版本中心词为音译版本“qilou”“diaolou”和“weiwu”,能忠实地传达原语的意思,通过添加“Guangzhou's”“Hakka”的修饰传达了其背后所代表的本土文化,符合功能目的论的忠诚原则。同时,通过同位语、连接词或标点符号的方式,这样的英译也解释了这些建筑的功能或外观,满足了功能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和目的原则。

可见,在英译这些建筑类词汇时,可采用“某某文化的+名词音译+意译(或解释)”的方式。

(二)古镇活动类词汇的英译

广东古镇作为各地的重要旅游景点,设有不少与古镇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表演,以向游客展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本土文化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代表广府文化的沙湾古镇舞狮、赛龙舟及代表潮汕文化的普宁古镇传统英歌了。

舞狮、赛龙舟两词都包含了动物的文化元素,在《中国日报》数據库中,舞狮的英译为lion dance(1030条),而赛龙舟的英译为dragon boat racing(840条)。这两词的英译均符合功能目的论的连贯性,舞狮英译的中心词“dance”解释了这是一种传统舞蹈,赛龙舟英译的中心词为“boat racing”解释了这是一种划船比赛,而两词的修饰词lion和dragon则分别说出了这两种活动的动物元素,表达出“狮子相关的舞蹈”和“龙相关的划船比赛”,能基本传达两种活动的主要文化特色。

然而,中西方文化对于动物元素的文化含义有异。在我国,狮子和龙都是正面的文化形象,在传统民俗中都代表吉祥如意。因此在广东,舞狮通过身披狮子外形的道具起舞、赛龙舟使用龙形象的船比赛,都有一种祝福的含义。在西方,狮子形象虽然并不代表吉祥,但也属于正面形象,代表勇猛与力量,比如英格兰的代表动物就是一只狮子。因此,舞狮翻译成“lion dance”,符合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

可龙的文化形象在西方却是负面的,代表邪恶与凶残,与中国的传统龙形象差别巨大。如前文提到的,在中国梦视域下的新时代,对外翻译的译者要讲好中国故事,那么赛龙舟的英译“dragon boat racing”是否会被恶意曲解为一种邪恶而凶残的比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呢?若如此,该英译便不满足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了。其实,不少学者也曾探讨“龙”的英译,认为中国的“龙”并不能直接对等西方的“dragon”,而应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神话物种,因此可音译为“loong”。

照此,本文认为可以尝试把赛龙舟也对应翻译成“loong boat racing”,便能更好地表达该活动的文化内涵,也不会造成误解了。此外,“loong”与“long”(长的)读音相近,也能较好地在外形上描述了龙舟的长条状外形。

普宁英歌的“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而英歌本身也是古代北方文化南传后结合武术动作而发展出来的舞蹈。因此,其英译只需要向译语读者传达英歌是一种当地传统舞蹈的意思,那么该英译版本便足以满足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了。

英歌一词在《中国日报》的数据库中一般直接音译成yingge(共13条)。与上文提及的骑楼、碉楼、围屋三词英译相似,“yingge”一词并不会单独出现,而是采用了“音译+意译(或解释)”的英译方式,如“a traditional folk dance style called yingge”或“dance works, entitled Yingge Dance”。

(三)古镇饮食类词汇的英译

广东素来以美食闻名,广东的古镇当然也少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元素,来古镇的游客也自然会品尝当地美食,因此饮食类词汇的英译是否准确,对于能否讲好广东古镇故事也至关重要。在各大广东古镇中美食的种类非常多,能找到的饮食类词汇也非常多,比如代表广府饮食文化的煲仔饭、姜撞奶、鱼皮角,代表客家饮食文化的腐乳、豆腐角,以及代表潮汕文化的炒果条、牛筋丸。下文将按照《中国日报》数据库中的英译版本将这些词汇分成三小类讨论。

第一小类为音译,或音译+意译(或解释)。炒果条一词的英译便在其中。

在《中国日报》数据库中,炒粿条一词的英译为Char Kway Teow(共2条),为当地潮汕方言的音译,而不是拼音的音译,可体现其当地方言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功能目的论的忠诚原则。在这仅有的两条数据中,其中一条并没有对此音译进行解释,而另一条则用括号给出了解释:Char Kway Teow (fried flat rice noodles)。

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看,“音译+意译(或解释)”的英译方式更能被译语读者所接受,更符合目的原则。炒粿条一词中,前面的“炒”是烹饪方式,中心词为“粿条”。“粿条”是一个潮汕地区特有的词,意思为“米粉做的条状食物”,其中,“粿”意为米粉,而“条”描述了该食物的形状。但粿条又与米粉不一样,其形状比米粉更加扁平。因此解释中的“fried flat rice noodles”能用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方式准确描述粿条的烹饪方式(fried)、形状(flat)、成分(rice)及其属性(noodle),符合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第二类为意译,煲仔饭、腐乳、姜撞奶、牛筋丸这四词便是如此。

在《中国日报》数据库中,这四词的英译分别为:煲仔饭(即,在黏土锅中烧熟的米饭),steamed rice in clay pot或clay pot steamed rice(71条);腐乳(即,大豆发酵后制成的可使用凝乳),fermented bean curd(133条);姜撞奶(即,姜汁和牛奶混合后的布丁状食品),ginger milk pudding(19条);牛筋丸(即,用牛筋做成的肉丸),beef tendon meatballs(15条)。

可见,这四词的英译符合英语语言的特点,也能基本解释这四种食物的原料、烹饪方式、烹饪工具、和成品形式。因此,符合功能目的论中的目的、连贯、和忠诚原则。

第三类饮食类词汇包括鱼皮角、豆腐角。这两个词汇未能在《中国日报》数据库找到相对应的英译版本。

这两词都以“角”结尾,但“角”描述的只是食物的形状与桌椅一角相似,与食物的食材和烹饪并没有关系。说到鱼皮角和豆腐角的形状,其实这二者看起来更像北方的饺子。其中,鱼皮角的外皮主要原料为鱼皮,馅一般为猪肉或海鲜。而豆腐角则是以油炸的豆腐皮为外皮,馅一般为鱼肉。

可见,鱼皮角和豆腐角的原料和烹饪方式虽有地方特色,但比较常见,因此不需要通过音译保留其当地文化特色,可以考虑直接意译为“fish-skin dumpling”和“fried-tofu dumpling”。“dumpling(饺子)”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特色词汇,早就成了中国英语的词汇,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因此对于译语读者而言,并不会造成任何误解,符合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而该意译版本也符合英语语言特点,并较为清晰地解释了鱼皮角和豆腐角的原料,符合功能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以功能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为标准,分析了广东古镇的建筑类词汇、活动类词汇及饮食类词汇的英译版本。通过分析,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规律。

1.对于有本土特色但其形成过程或制作过程对于外人来说并不难理解的词汇,可以采取直接意译的方式。如,祠堂(ancestral hall或clan hall)、煲仔饭(steamed rice in clay pot或clay pot steamed rice)、腐乳(fermented bean curd条)、姜撞奶(ginger milk pudding)、牛筋丸(beef tendon meatballs)。

2.对于本土特有且对于外人而言其外形或制作过程能较难理解的词汇,可采用音译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准确地传达当地文化特色,满足忠诚原则。比如,骑楼(Guangzhou's qilou,traditional arcade houses)、碉楼(Hakka diaolou,or watchtower houses)、围屋(Hakka Weiwu (round-houses,or walled-residence))以及炒粿條(Char Kway Teow (fried flat rice noodles))。

3.对于涉及动物元素的文化特色词汇,如舞狮、赛龙舟,不能盲目直译,需要首先考虑涉及的动物元素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含义是否相似,再考虑如何英译。

4.部分文化特色词汇较难找到较为官方英译版本,如鱼皮角、豆腐角。这种情况下,对外翻译的译者应先了解该词汇的具体意思,再考虑如何进行英译。

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作为外宣翻译,对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东古镇故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梦视域下,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需要以译语读者为目的,使用译语读者能理解的英语表达,连贯而忠实地传递中国文化的元素,树立起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Manttari,J.H.Translatorisches handeln:Theorie und methode[M].Helsinki: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1984.

[2]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London:Routledge,2001.

[3]Vermeer,Hans J.,1987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M].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

[4]陈玉飞.“一带一路”视阈下贵州少数民族工艺品外宣翻译探究——以青岩古镇民族工艺品为例[C].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8年年会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5]高一波.榆林红色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翻译失误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J].榆林学院学报,2021,(31):6.

作者简介:

陈嘉,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对外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翻译。

猜你喜欢
中国梦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7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环球时报(2012-04-16)2012-04-16 0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