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人才培养质量
1背景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高等教育属于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除了夯实学生“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逐渐在我国得到充分贯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显得愈发重要。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药学作为我国大力建设的一流学科,同时也是“健康中國2030”的重要一环,是跨学科、多技能的典型代表。药学人才培养也强调由知识型向应用技能型转变,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国内药学研究兴起了从仿制向研发转变的时代趋势,在细和精的发展过程中提倡回归整体,并且打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传统两分法模式。因此,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专业知识链和药物研发链的双链模式。药学旗下的多个二级学科,均以药为本,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药物分析作为药学研究的眼睛,重要性不言而喻,“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近些年来,新型分析任务不断涌现,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实验教学作为一种面向生命主体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是培养药学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是药学人才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
2问题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应当和现代临床药学科研、新型药物分析技术紧密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目前来说,已开展的药物分析实验虽能较好程度地完成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任务,但远远未达到尽善尽美。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仍有以下几大软件硬件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2.1课程内容乏善可陈
目前高校内主流开展的药物分析实验主要呈现出多验证、少综合、少设计的特点,大量验证性实验是了服务其理论教学,但也因其预见性强,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导致学生只需机械式地完成指定步骤,逐步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此外实验内容的选取方面仅兼顾了经典教学实验,并未与时俱进,与实际生产生活脱轨严重。由于传统教学中一些经典药物因研究透彻,故常常被选为实验对象,但可能部分药物已经不在临床使用,不适合当下药学人才新药研发思维的培养。故整体而言,高等院校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开发缓慢,建设滞后。
2.2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高校人才引进,侧重以科研实力见长,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对工程实践以及教学能力的重视,导致大多数青年教师刚经历完研究生阶段,尚未转变实验教学理念,仍停留在“我会做但不会教”的阶段。此外部分高校忙于基础建设,而忽视了对本校教师的再培训和对优秀教师的拔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实验教岗的职称评定和其他岗位教师也存在区别对待,因此部分实验教师为自身前途担忧,并对本校的实验教师发展前景存有质疑,进而导致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这最终造成缺乏足够的实验教学师资、课程内容更新缓慢等严重后果,以至于三年甚至五年内的学生都接受低水平、同质化教育。
2.3考核方式单一有限
目前药物分析实验考核方式单一,仅有终结性评价,无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依据仅为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对过程的评价。因此学生就默认只要“照方抓药”式地完成任务即可,把实验课当成了“休闲课”,实验动手能力丝毫没有得到锻炼,同时也未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作用于理论的思考模式。同时该考核方式也无法对认真完成实验过程、主动思考实验结果的学生形成准确客观的评价,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此往复,学生未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系统化、实用化地杂糅进所对应开展的实验过程细节中,极大地限制了自身药学专业素质提升。
2.4教学模式陈旧传统
由于药物分析实验目前主要围绕验证性实验开展,故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师忽略了学生现阶段课程设置的内在联系,如与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其他二级学科会出现课程间内容重复,前后衔接弱,横向联系少等问题,造成低效率课堂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一般来说药物分析实验都是以二人甚至多人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会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完整体验整个实验流程,同时造成学生的课程评价和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2.5教学资源短缺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实验试剂和药品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这就造成了实验开设成本的增加。出于成本考虑,为了增加实验成功率减少试剂浪费,部分实验改由老师演示学生观摩,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会减少学生自主操作锻炼的机会,从而影响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和降低实验独立完成的信心。此外由于资金条件等限制,当下实验教学环境对一系列高精尖仪器引进还比较有限,即使想开展前沿性较强的实验课程,但因缺乏诸如气相色谱仪、质谱仪等先进设备最终无功而返。学生无法接触到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必然会限制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技术更新力度与时代发展速度不匹配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策
3.1课程内容模式改革
首先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将智育、德育相融合,药物分析实验特别强调“严谨”二字,可以就“误差”与“偏差”二字区别进行探讨学习,加深学生对药物分析的认识。同时要与时俱进,通过自编、合编、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者应该紧随药典分析方法或标准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做到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相匹配,加强联系,形成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多层次、递进式框架。大胆尝试模块式实践教学,除规范基本操作,保留适当验证性实验如鉴别实验等外,突出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模块,增设创新设计性实验,要求选题新颖,自行选取分析方法,比如,新药质量标准研究。建设具有本校特色、本专业特色的相应实验教材,彰显特色教育。对于药物分析实验而言,可尝试分析现行标准方法与文献新型方法的优劣对比;引入药典全分析,运用药典术语,强调实验报告书写规范性,具体可参考药品检验报告、申报资料等。为了更好地与国际交流接轨,双语教学必不可少,除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外,实验过程中所使用试剂耗材均可张贴英文标签,课后可要求学生查阅英文文献,锻炼文献检索能力。科研“源”与教学“流”高度正相关,为了做好“科研反哺教学”,实验开设期间可聘请高年级研究生作为助教,以老带新,从学生自身成长的角度来更好地了解如何改善已有实验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
3.2教学模式实施创新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双主体教学核心,大胆鼓励学生自主试讲实验和积极参与实验前期准备环节,以期提高创新实践和创新思维。尝试药工结合,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开放化,与药企积极沟通,将实际研发遇到的难题作为探讨课题,如新增元素杂质检查、基因毒性杂质检查等。教学途径可完善线上线下多元渠道,多多采取微视频、翻转课堂等方式。但教学模式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应遵循学生学习内在逻辑,从发现问题到探究学习最后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应强调启发性、参与性和合作性,学习的过程应增加互动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解决问题并不是学习的终点,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散思维,如增设同一分析方法不同应用和不同分析方法同一应用的专题讨论,可参考PBL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
3.3完善教学管理考核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配置齐全的软硬件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管理考核。各个分析实验室应明确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实验任课老师应坚持统一实验评价指标体系,从预习、操作、态度、记录和报告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这样能鼓励学生在实验学习时注重过程,做到心中有步骤。同时评价方法又不能失去其灵活性,如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验技能操作大赛或在研课题等的学生在考核时应适当倾斜。此外为了凸显考核民主性,可以增加学生互评自评环节,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关系。教学管理考核结果的便捷、及时反馈也至关重要,可建立药学实验室微型订阅平台,第一时间反馈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性。
3.4做好仪器资源共享
要实现仪器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就要同时做好“开源”与“节流”。“开源”方面,虚拟仿真占据了半壁江山,不仅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甚至可以预见错误操作后可能会导致的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预习、演示和模拟,具有随时随地、可多次重复的优点。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药物分析实验必离不开实操环节,要加深学生与实体仪器熟悉感,可以多多参与科研课题,盘活各个课题组现有资源;加强校企联合,让学生多接触目前实际生产生活所需仪器资源。“节流”方面,可采用循环排列法组合实验教学内容,各个仪器错峰使用。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利用平时或假期时间将开放式的公共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此外还可以在学生理论学习阶段,邀请专家工程师进行讲座培训,针对潜在即将操作的仪器设备进行应用技术培训,加强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减小面对实体仪器所产生的犹豫胆怯感,以及尽可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为错误。做好仪器资源共享最终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能上手,敢上手,好上手”的培养目标。
3.5加快教师角色培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职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我。每个教师首先都应该端正教风,树立“拒绝水课,打造金课”信念,这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实验教师应以身作则,提前做好预实验,尽可能整合和夯实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而课堂管理和课堂驾驭能力的提高才是重中之重,要多观察学生的即时表现,不能一味灌输式教育;要多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避免填鸭式完成教学任务;要多与学生就实际实验过程探讨,减小照本宣科式的理论化教学。学校层面也应出力帮扶教师角色培养,帮助新教师与老教师合理结对,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对外交流,针对药物分析实验老师,可以安排多到药检所参观培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避免闭门造车。政策方面应出台常青的奖励激励机制,树立“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正确导向,让教师有盼头、有动力、有底气地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
3.6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实验实操是药物分析专业学习的必由之路,无捷径可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必须要改变自身低效的学习方式,实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有机结合。学生首先要重视实验每个环节,包括自我预习、老师讲解以及同学讨论等。其次要端正学风,遵守课堂纪律,如实验分组不是浑水摸鱼的挡箭牌,而是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实验日志不是简单重复的流水账,而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详尽记录每次实验的方方面面,以供后续复习反思。药品由于其自身特殊商品的性质,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第一道把关人就是每个高级药物分析专业人才,因此初次接触药物分析实验的学生必须强调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职业道德——“药德”修养以及补足相应法律法规意识。每个药物分析实验数据的真实严肃性不仅是对实验者自身负责,更是对他人负责。最后每个学生都应该牢固树立责任和安全环保意识。安全是任何实验的前提,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针对化学实验所产生的废液、废气均应该绿色化处理。
结语
鉴于药学自身一体化、分模块、多学科和开放性的特点,注定了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应该是多种模式、多种内容、多种层次以及呈现学科交叉形势。因此,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不仅在于宽度,更在于深度,要兼顾分析系统性和实验技術重点性,也要兼顾实验条件局限性和实验技术相对全面性。以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切入点,要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和锻炼科研技能,坚持以学为主体,以教为引导,逐步实现由“学生学会”到“学生会学”的跨越式转变。但改革离不开评估,尤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主动修正已有教学改革模式,达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祝颂(1996— ),男,江苏苏州人,硕士,助理实验师,从事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