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荣 温萌 张晓娟 甘玉红
关键词:TPACK;高职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高速发展,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这一纲领性行动计划指引下,将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各类新型信息化教学形式与信息化设施平台被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学一线广泛应用,对于高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倒逼之势。因此,针对TPACK视域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再次成为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2 TPACK的内涵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在2005年提出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TPACK包括TK(技术知识——教学技术)、PK(教学知识——教学方法)、CK(内容知识——学科知识)三个最基本的内容,该理论提出当代教师应该同时具备TK、PK、CK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TPACK能力对于当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来说是必备的职业能力,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职护理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3.1職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助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发展,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数字化设施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的各类教育教学平台令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得各类教育教学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的相关精神,明确提出了“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导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等要求,对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指引。
3.2专业性服务支撑不足,导致内生性建设冲动缺失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摩尔定律”效应在教学信息化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上给各级各类高职院校的投入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紧跟护理临床岗位的信息化应用技能的要求,护理高职院校在高额的信息化建设投入方面普遍显得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于高职护理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没有与护理临床机构以及信息化服务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使得学校在行业指导和专业性服务上支撑不足,教学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化顶层规划。另一方面是由于在面临信息化建设高投入压力,而教学信息化建设短期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护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上缺乏内生性建设的冲动。往往在建设中更多考虑成本而忽略可持续性,导致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迭代性。因此,信息化设施的每一次更新,学校都将面临淘汰重建与甘于落后的艰难选择。然而,在以创新为主渠道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赛道上,教学信息化高速发展不进则退的现实,将成为护理专业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痛点。
3.3教师信息化深度应用能力尚存不足
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影响下,信息化教学的作用与优势受到了高职护理专业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和肯定。但是,由于护理教学一线专业教师基本都是非师范类教师,现有的教育学知识与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来自短期培训或教学中个人的自修,没有系统地经过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学习,在日常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缺乏长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导致教师们信息化应用能力良莠不齐,所以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与信息化技术深度应用方面尚存不足。对于SPOC教学平台、VR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云教材的开发,利用新兴的数字化教学手段以及课程评价等缺乏主动应用,尤其是面对部分信息化教学资源较高的制作技能和成本时,丧失信心,导致护理教学未能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一线教师不能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难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效能来大力提高护理专业教学效率。
3.4教师的信息化创新能力还待有效激发
护理高职院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长效发展。一方面,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更重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普遍建有信息中心、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等。但是,由于信息化产品的迭代与差异化发展以及基于成本的考虑,在顶层设计上缺乏统筹规划,各类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功能和运行基本上都是相对独立,没有实现有效的优化整合与互联,一体化、系统化、协同化服务于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教务管理系统、智慧教学系统、教学评价系统、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设施设备各自独立,系统之间没有互联互通的协同机制,各自产生的信息与数据不但无法形成共享,反而产生大量的数据冗余,导致教学数据零散而不完整,很难形成可具竞争力的优质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很多护理高职院校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往往更重视硬件建设,忽略了对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和评价,日常的管理与考核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培训效果不佳,考核不实,使得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得不到持续的督促与提高。同时,在教师们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缺乏成果的转换和激励机制,使得护理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因没有成就感、获得感而缺乏自觉。所以,尽管学校建有各类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但是因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思维与能力还远远滞后于应用需求,信息化设施和手段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优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没有让师生真正体验到信息化教学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3.5 TPACK视域下对高职护理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TPACK理论框架下,高职护理院校作为护理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针对大数据时代医疗机构护理职业信息化特征,提升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促进高职护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职护理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专业教学环境的信息化需求,更需结合职业岗位建立情景式信息化教学环境,让护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通过信息化模拟情境真实体验护患交流,更好地掌握人文沟通技能。因此,在TPACK理论框架下,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结合“双师型”护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需求,高职护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学科知识与临床应用技能的高效教学,就需将专业学科知识( CK)、科学教学方法(PK)、高水平信息化教学思维与技能(TK)作为基石,同时将护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强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打造便捷高效的教学平台,从而实现高职护理教学与临床应用的无缝对接。
综上,笔者认为高职护理教学信息化发展虽然初见成效,但是,高职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尚處于初级阶段,未来还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TPACK视域下高职护理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4.1强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依据国家层面针对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指导性要求,强化护理高职院校“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办学理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护理行业在临床信息化应用方面的紧密合作,保持护理教学在临床护理信息化岗位的专业应用上无缝对接。同时,学校还需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专业服务方面的投入,选择高水平的教学信息化应用开发企业,为其提供长期的系统化技术服务支撑。高度重视护理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规划,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建设发展交流与研讨,统筹规划基于TPACK视域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方案,建设规划既要突出护理专业实际需求,还要体现学院信息化发展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既要避免“一步到位”的贪新、贪全思想,也要杜绝重复建设造成浪费问题,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与教学资源开发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既要体现无处不在的信息化智慧教学服务,还要深度构建师生的教学信息化应用意识与数字化工作思维,从而整体推进护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长效发展。
4.2优化教学资源,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在高职护理信息化教学应用系统的选择上,院校应秉持信息化建设长效发展理念,注重校园教学信息化功能的“系统化、一体化”建设。深化与教学系统供应企业的合作,依据TPACK理论要求,结合护理专业信息化应用实际,统筹规划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引进与系统支持。系统化整合教学资源,建立集管理、教学、科研、评价等系统为一体的数据共享平台,保障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数据存储与共享,促进护理专业教学设施设备的互联互通。如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智慧校园教学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不但提供了针对个人的移动网络终端应用APP,还推出了网络服务硬件系统,实现了校园各类教学信息化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实现了各类教学数据的共享与管理,既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学管理和资源共享,也可以完成学生过程性学习记录和综合性成绩评价。还可以有效发挥系统开发企业的技术支持(如护理专业信息化“云教材”的开发与教学视频、精品课程的制作等),帮助专业教师实现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与成果转换。同时,企业持续保障系统迭代与更新支持,为教学系统的升级换代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提供长效保障。
4.3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与评价的长效机制
高职护理院校需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岗前培训与考核机制。首先,强化对新人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性培训,规划基于TPACK框架的系统性学习内容、课时以及学分等,严格按照考核流程开展综合性考核,将考核成绩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评价指标。其次,加强对在岗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日常长效性培养与评价。一是完善护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强化“双师型”教师护理临床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教学信息化技能的“双培养”措施,定期开展校内学习、观摩、交流、竞赛等教学活动之余,还需积极推进护理教师深入护理临床岗位,开展护理岗位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技能的提升;二是着力推动任务引领型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日常培养,通过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对信息化平台的深度应用,使其日常教学工作无法脱离信息化数据的共享与应用,让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与工作紧密结合;三是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系统应用水平测试、课程信息化设计互评、信息化教学过程性评价、信息化优质课程评选等活动,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日常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考核依据,同时纳入教师年终考评、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评审体系。
4.4落实成果转换与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基于TPACK框架的高职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激励机制。聘请护理临床一线的信息化应用专家,组建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研发团队,帮助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鼓励教师开展符合护理临床需求的教学信息化应用研究,支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研究成果的转换,并积极进行推广和应用。如学校层面积极开展与教学系统服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助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云教材、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研发成果由企业通过信息化应用平台公开推广并产生效益,使得教师的研究成果产生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收益;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申请信息化教学科研项目、完成的信息化教学成果等成绩纳入教师日常的业务考核、职务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必要条件,从而有效调动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积极性,使得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实现持续性和长效性发展。
结语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将出现跨越式发展,教育教学手段的迭代与更替会越来越快,将进一步倒逼高职护理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TPACK视域下,高职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指导、学校层面的科学规划、学校信息中心和护理专业教学部门的专业设计等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更需要护理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思维,在长期的护理教学中持续学习、努力创新、不断成长,才能有效促进护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持续性发展。
作者简介:谢振荣(1972— ),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临床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通讯作者:甘玉红(1986— ),女,汉族,甘肃红古区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