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的情感表达研究

2023-05-30 14:38赵孟雄
文化产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黄州景色书法作品

赵孟雄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作“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人。现对苏轼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的情感表达展开研究,简要指出研究苏轼作品情感表达的意义,重点剖析苏轼经典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文学作品《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书法作品《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以期通过解析苏轼的作品体会其情感表达,感受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苏轼作品情感与风格整体的变化趋势

要剖析苏轼作品情感表达与风格的变化,就要分析苏轼一生的传奇经历。苏轼早期的作品呈现洒脱、豪迈的风格,个性鲜明;中期作品逐渐体现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与前期作品相比,情感表达更内敛,风格上呈现质朴的特点;后期作品渐近于佛学。嘉祐元年(1056)苏轼奔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于次年应试,当时其文章获得欧阳修的赏识,一时间苏轼名噪京师。当时苏轼的仕途一路顺遂,政绩卓然,其作品中充满了积极的仕进心态与野性的批判精神,风格自如洒脱,彰显出其政治上的忧患意识与生活中的肆意态度。苏轼后期的作品呈现出淡泊、开阔与旷达的特点,风格趋于成熟,宛如孤鸿般飘然且独立,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表达中便可感受到。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作品开始从豪放超逸转变为对人生与大自然的体悟,从“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中便可看出。黄州贬谪期间,苏轼作品中的紧张、愤怒、尖锐和豪迈转变为一种宽和、成熟的情感,从“奋力有当时志世”转变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后期的作品更加质朴淡泊,空灵隽永,展现出其将情感寄托于自然与恬淡的心境。从苏轼作品情感与风格的大致变化趋势中可以了解其人生阅历与思想的变化,领悟到其人生态度与处世之道。

研究苏轼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情感表达的意义

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都可以被看作作者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的呈现。无论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中,还是从书法作品的表达形式上,都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达。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是文人墨客情感的载体,后世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往往能感受到作者当时所要传达的历史信息与情感信息,了解作品真正的文化内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无论是在文学还是书法艺术上,都有较高的造诣。在文学方面,苏轼的诗歌艺术风格独特,清新且豪迈,词更是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在书法方面,苏轼颇具天赋,摆脱了唐代书法的束缚,将书法作品上升到禅的境界。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希望从新的角度分析苏轼的作品,从更高层次把握苏轼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从而挖掘出经典作品的审美价值。

苏轼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案例研究

《赤壁赋》的情感表达

《赤壁赋》是苏轼的经典之作,创作于其被贬黄州时期,该时期是苏轼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之一。苏轼由于与变法派的看法不同,对新法实施过程中的弊端进行了批判,被变法派诬告“谤讪朝廷”,并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从轻发落,被贬黄州。从创作背景不难看出,《赤壁赋》中饱含苏轼的丰富情感与其对人生的思索。关于该作品的情感表达,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解读。首先,通过对景色的描绘,表达赏景的愉悦。《赤壁赋》开篇描绘秀美的景色,用清风、高山、水光、月色描绘出一幅美景,表现出苏轼的洒脱闲适之情。苏轼与朋友们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把酒言欢,展示出其内心的开阔、舒畅。苏轼以其独具特色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与客共游赤壁的乐景图,悠悠天地,浩瀚江水,都是其情感的寄托。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不但表达了苏轼洒脱的态度,也为后续的议论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问答与思索,表达出其对人生的感叹。在畅游赤壁时,苏轼不禁联想到自己当下的处境,此时的情感开始从洒脱转变为悲观。苏轼通过与朋友对话思索人生。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虽然苏轼在《赤壁赋》中传达了一种无奈悲伤的思绪,但其内心始终保持着乐观与豁达,在一问一答中,苏轼走出了阴霾,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最后,借助大自然表达对生命真谛的体悟。在《赤壁赋》结尾,苏轼又立足于大自然,表达其认为的人生自在与超脱的要义,展现出其豁达的胸襟与乐观的态度。例如,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中,苏轼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大自然中事物的变化,认为与其抱怨悲伤,不如珍惜眼前。《赤壁赋》的情感表达从最初的山水之乐转变为对当下的伤感,再到走出悲伤,在这一系列变化中实现了情感的升华,读之,能够感受到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态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表达

《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苏轼被广为传颂的名篇,后世对其的鉴赏与解读很多。这首词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通过凭吊古代战场与追念风流人物来寄托情感。该词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江水、浪花、风流人物等意象融为一体,用壮阔的景色引出苏轼内心汹涌的情感,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隐含的急迫与压抑情绪。该作品的情感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析。首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了古今对比的手法,苏轼先将周瑜与自身的境遇进行对比,赤壁之战时周瑜意气风发,风华正茂,让苏轼联想到了自身遭受贬谪的经历,不由感慨“早生华发”,体现出其内心的无奈与悲哀。历史上如同周瑜般的人物不可胜数,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都只是过客。词句中的景色描写越是宏大壯观,所衬托出的情感就越是浓厚深沉,读者就越容易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其次,通过对时空的描写来表达情感。苏轼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对时空的描写,他很擅长利用时空来展现复杂的情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在开头用“大江东去”象征时间一去不复返,大江除了是自然界的壮观景色,还能代表时间,该句表达出了作者紧迫真诚的情感。“故垒”“一时多少豪杰”“公瑾当年”等词都是通过对时空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反映思绪。最后,通过景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景色大多是借景抒情,景物是作者情感的投射对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千堆雪”等景色可以反映出苏轼内心翻涌的情感;“江月”蕴含了哀愁的意味,表达了苏轼低沉、放达、矛盾与挣扎的情感与思绪。

《永遇乐》的情感表达

“永遇乐”词调始于柳永,有平韵、仄韵两体。本文探讨苏轼的《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永遇乐·长忆别时》两首经典佳作中的情感表达。《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该词是首记梦词,用独特的意境来表达苏轼内心的感慨,可谓“借梦抒情”。该词采用倒叙的手法,上片“寻找梦”,下片“感慨梦”,以小见大,将景色、情感、道理融为一体,用清旷的意境和悠然的景色表达出一种人生空幻的情感与诗人想要获得解脱的想法。在词的开篇苏轼采用了骈行句式,“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清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无限赞美,接着进一步写景,“曲港跳鱼,圆荷泻露”,然后引出自己的思绪和感想。苏轼用“天涯倦客”来形容自己漂泊的经历,“望断”即目之所及望不到归家的道路,隐含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词尾用“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发出对过往人生的感叹,展现出苏轼内心的沧桑感与时空意识。

《永遇乐·长忆别时》创作于熙宁七年(1074),是一首怀人词,表达了苏轼对好友孙巨源的思念之情。词的上片描写了孙巨源离别海州时的情景,以“月”这一意象为线索抒发情感。全词中三次写到了“月”,以写月开始,也以写月结束。有开头离别时刻的月,“景疏楼上,明月如水”;也有随人而走的月,“月随人千里”;还有友人所望的月亮,“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该词的情感表达具有艺术性,且写作手法特殊。苏轼用明月来表达对友情的珍惜,整首词的情感表达自然且生动,结构富有层次,艺术格调高雅。苏轼《永遇乐》的词通过细微的事物参透人生的得失,使人豁然开朗,透露出苏轼的智慧与丰富情感,这便是其文学作品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情感表达

《望江南·超然台作》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离京,后被调往密州。在密州期间,苏轼命人重修城北旧台,并将其命名为“超然台”。苏轼登上超然台后,内心的情感十分复杂,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有当时壮志难酬的无奈与伤感。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实现了情感的转变,他开始自我慰藉,不可一味地伤感怀念,避免徒增悲伤。这首词是豪迈和婉约的结合体。词的上片写景,苏轼描写了登台时看到的郊外美景,如“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一城花”,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将春日的色彩变化表现出来,为下片的情感表达作了铺垫。词的下片开始敞开心扉表达情感,由景入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寒食节后是清明节,往往应该返乡扫墓,但当时苏轼难以返回家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词尾还描写了他在酒醒后的自我安慰,“诗酒趁年华”,指无论是作诗还是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表达了苏轼内心的超然。“诗酒趁年华”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流传甚广。纵观苏轼的一生,他屡遭贬谪,苦难的境遇使其参透了人生,从“诗酒趁年华”中便可感受到其情感的升华。一方面,苏轼认为当逆境来临时,不妨保持“超脱于世”的心境,忘却尘世间的烦恼,抓紧时机用诗酒来表达自我,活在当下;另一方面,当命运不公时不可盲目愤恨,自暴自弃,这样会使自己一蹶不振,失去自我。总体而言,《望江南·超然台作》虽然采取了借景抒情的方式,但要注意苏轼“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贯穿全文的“超然”思想。他用春水、楼台、柳枝等写景,同时增加了“新火试新茶”的细节,将异乡的景色和思乡的情感完美结合起来,生动地表达出其内心的复杂与惆怅。

苏轼书法作品的情感表達案例研究

苏轼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早年他学习“二王”的书法作品,中年以后又学习颜真卿、杨凝式、李北海,形成了深厚朴茂的风格。从苏轼书法作品的形式看,其字体结构偏平、稍肥,可能与其执笔的方式有关。苏轼曾评价自己的书法作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的书法创作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在艺术创作中不断丰富技法,并通过书法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黄庭坚按照苏轼书法作品创作的时期,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的作品有不同的特点。早期作品如《宝月帖》整体姿态更妩媚;中期作品如《黄州寒食诗帖》圆润遒劲;后期作品如《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呈现出沉着豪迈的特色。

《宝月帖》的情感表达

《宝月帖》是苏轼传世最早的墨迹,也是其早期书法的经典之作。创作该作品时,苏轼正处于而立之年,创作背景是苏轼替父亲苏洵问候杜叔元。《宝月帖》共四行,四十二字,规格为23厘米×17.7厘米,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该作品中的每个字都以筋骨立形,书体清秀,有着灵动的气韵,神采飞扬,整个作品呈现出锋芒毕露之感。图1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宝月帖》。从该作品的书法特点上能看出其情感的表达较为直接,笔法虽精严却无约束之感,锐利的笔法间展现出苏轼的才气。

《黄州寒食诗帖》的情感表达

苏轼才华出众却仕途不顺,曾三次被贬。历经磨难的苏轼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态度,并在书法方面不断钻研,最终达到了技艺精湛的境界。《黄州寒食诗帖》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该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图2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州寒食诗帖》。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作品最开始的书写较为平缓,内容是对事件的叙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描写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的经历,人们可以通过作品的上半部了解苏轼从政坛新秀到漂泊无依的过程,体会他在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该部分字的大小相对均匀,且行距舒朗。在第四行和第五行中,苏轼写到了“花”“泥”等意象,并结合这些意象想象自己在黄州的遭遇,从笔触的改变可以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此时,作品的字形伸展明显,笔墨浓重,能从中感受到苏轼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和其悲凉的心境。在第六行和第七行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绪开始回归到现实,心情趋于平静。《黄州寒食诗帖》中行距的变化较为明显,能从字形大小以及笔墨的厚重程度感受到作者情绪的变化,整个作品随着苏轼情感的变化而完成,富有节奏感,很自然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洞庭春色赋》的情感表达

《洞庭春色赋》创作于苏轼被贬岭南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之时。从创作背景来看,当时苏轼处于风雨交加、流离失所的境遇之中。图3为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洞庭春色赋》。“洞庭春色”原为酒名,因此该作品也是咏酒之作。该作品频频引用典故,用丰富的联想来赞美洞庭春色,如“嫋嫋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等。该作品开篇就引用了“商山四皓”的典故,表达出苏轼对入仕的复杂情感。整个作品的辞藻绚烂,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在最后心生悔意,觉得不可放浪形骸,写道“公子其为我删之”。另外,该作品还表达了苏轼对仕途坎坷的复杂情绪。该作品肆意潇洒,共二百八十七字,行书三十二行。从写作特点来看,该作品结构紧密,笔墨沉稳老健,欹正得宜,最能体现苏轼“结体短肥”的书法特征,即字体短、粗、平,有向右倾斜和向上倾斜的特点。乾隆曾评价该作品:“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该作品笔意雄劲,姿态娴雅,从中仿佛能看到苏轼在被贬路上辗转奔走,在跌宕命运中漂泊的踪迹;但从严谨的结构和浓厚的墨色上,又能看出苏轼历经苦难后对人生的接纳,对生命的感悟。后人评价:《洞庭春色赋》既展现了苏轼艰辛困苦的生活遭遇,又展示了他乐观向上的品格,令人回味无穷。

《中山松醪赋》的情感表达

苏轼的《中山松醪赋》与《洞庭春色赋》被称为“文翰双绝的千载二赋”,两件书法作品均是苏轼晚期的经典书法作品。“中山松醪”原为酒名,该作品也是咏酒之作,苏轼借该作品表达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郁结的情感。《中山松醪赋》创作于1093年,行书三十五行,共三百一十二字,作品原件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该作品同样姿态娴雅,潇洒飘逸,体现出“结体短肥”的特征。苏轼不拘泥于书法的成法,写作时自由肆意,将自身颠沛流离的经历,复杂的情感都化作笔墨线条的变化,用笔率真,结体严谨,有“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中山松醪赋》是寄予友人,和挚友互诉衷肠的作品,因此其情感抒发比《洞庭春色赋》更加直接。

综上所述,苏轼的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都在我国古代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了开拓与创新。苏轼的诸多作品中都蕴含着复杂的情感,通过探究苏轼不同经典作品的情感表達方法和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本文对苏轼的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书法作品进行分析,得知苏轼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且情感丰富。此外,也有学者对苏轼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中的情感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认为两者间存在审美一致性与互逆性。笔者经验有限,望未来不断总结,并从更新的角度研究苏轼作品,以深刻解析其灵慧的审美思想和丰富深邃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秦文文.苏轼诗书作品的情感互融表达——以《梅花诗帖》为例[J].收藏与投资,2022,13(07):11-13.

[2]庆振轩,潘浩.苏轼制诰的情感因素与表达维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127-135.

[3]李娜.基于《中国古代山水文学散论》分析苏轼山水文学的情怀与意境[J].人民黄河,2022,44(06):171-172.

[4]汲安庆.别样抒情:独感与共感相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艺术表现秘妙探析[J].语文建设,2022(03):46-49.

[5]苏叶.南宋时期苏轼《赤壁赋》经典化试论[J].中国书法,2020(02):154-156.

[6]张珈萌.苏轼诗歌中的比较思维与主体精神的强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05):67-76.

[7]张自然.宋人笔记所载苏轼书事论略[J].中国书法,2019(12):41-44.

猜你喜欢
黄州景色书法作品
《海那边的景色》
多情最是黄州月
咦,春天!
书法作品选登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