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勋
北京市重点火车站及站区作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在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中,既是对外交流的门户,又是展示首都文化的窗口,还是全国各地旅客进京的第一印象。但是目前这些区域普遍存在历史文化底蕴缺乏展陈和表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匮乏,文化活动较少,缺少文化消费新业态,与周边文旅资源联动不足,文化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现基于站城一体化理念,在剖析原因、阐释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索以公共文化空间展示彰显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品牌塑造文化特色,以创意设计营造文化空间,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供给,以文化活动增魅力,以“文化+”添活力,提升文化传播力等可行路径。
北京市重点火车站及站区作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是北京连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中,既是對外交流的门户,又是展示首都文化的窗口,还是全国各地旅客进京的第一印象。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的交通枢纽发展规划,北京将围绕2个国际航空枢纽、10个全国客运枢纽、若干个区域客运枢纽,构建“2+10+X”的客运枢纽格局。在10个全国客运枢纽中,已有明确点位的8个是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北京西站、清河站、丰台站、北京朝阳站、副中心站,上述8个火车站归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火车站周边站区部分归2019年12月设立的北京市重点站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辖。北京市重点火车站及站区在北京城市更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北京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引导其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的站城一体化发展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站城一体化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1993年美国建筑师彼得·卡尔索普提出,TOD模式即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手法来解决当时城市向郊区蔓延的问题,提倡在半径约为400m的范围内,建立以公共交通站点和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混合用地社区[1]。以车站为中心打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街区,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各大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广泛应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TOD不同于以往“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其以集约型开发思路,在立体空间内,寻求土地的高效和多元化利用,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位于城市中的车站是一个潜藏着巨大可能性的公共空间。以文化赋能车站地区,讲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用文化的感召力传递这座城市的精神与内涵,使其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是促进站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北京市重点火车站及站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筑牢首都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
北京市重点火车站及站区具有客流量大、辐射面广的优势,是做好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应该统筹站区公益宣传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抢占舆论阵地,弘扬主旋律,将首都红色文化作为凝心聚力之魂,引领时代风尚,将城市精神作为砥砺前行之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北京城市精神品格。
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北京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北京是全国文化引领高地,往来旅客和首都市民都对其寄予了较高的期待。在火车站及站区,应以多种形式充分展示“四个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文化建设推动站城一体化发展,使火车站和站区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展示窗口和平台,以及北京的文化地标,从而增强旅客和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营造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空间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往旅客的要求仅仅是安全、正点即可,火车站所在地区普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匮乏,大部分旅客不愿在车站进行休闲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车站的候车环境、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智能化程度及商业餐饮等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故需要打造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空间以满足旅客新需求。
促进形成双循环格局下北京车站新商圈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扩内需促消费,充分释放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北京火车站客流量大,部分火车站是天然的不夜城,是北京促进文化消费、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抓手。构建“文化+”商业模式,引入文化消费新业态,提升商娱层次和服务质量,有助于构建以车站为中心的经济圈,辐射带动城市周边区域发展。
促进站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北京当前拟规划5类“站城一体化”工程,以轨道交通站为核心,在500至1000m半径范围内进行“站城一体化”规划[2]。在“城市更新”此起彼伏的今天,火车站关系着城市的发展沉浮,故应该进一步明确车站的定位,使其成为地区的代表、地区的导向[3]。在火车站和站区进行文化建设,以文化赋能发展,对原有的各要素进行合理恢复与优化利用,凸显其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富有历史文脉气息的城市风貌,在此基础上强化其服务功能,弘扬本土人文精神,塑造文化特色,优化空间公共性,促成站城一体化发展,更好地为旅客和市民服务。
北京市重点火车站及站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回顾中国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先后经历了“有站无城”的1.0时代、“交通枢纽”的2.0时代、“交通综合体”的3.0时代,当前正步入“站城一体”的4.0时代[4]。北京近年来也正在向“交通综合体”的3.0时代和“站城一体”的4.0时代过渡,一些老站和站区设计之初对交通功能考虑较多,对站城一体化发展、旅客出行体验方面考虑较少,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加上车站内外权属不同,难以统一协调解决。一些新建的车站如丰台站、清河站等车站文化元素注入较多,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但是由于管理权属不同,导致建设不同步,风格不统一。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缺乏明确展陈表达
北京地区的重点火车站及站区很多都是百年老站,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缺乏明确的展陈和表达。如百年京张上的重要车站北京北站、清河站;北京西站、莲花池一带的金中都文化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北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在火车站及站区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公共文化空间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匮乏
火车站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特殊类型,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并使用,给往来旅客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很多车站在建设之初主要考虑了交通功能,对站城一体化考虑不够,因此火车站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遍匮乏,旅客享受不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周边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较低,火车站与周边的城市空间割裂,与周边居民的生活隔离,成为“孤岛”。
人流集聚但少人气,群众文化活动不足
当前,北京的火车站地区大都处于缺乏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人流集聚但人气不够的尴尬境地。虽然有的车站有一些特色建筑空间,但过于宏伟宽阔,更多地体现了城市形象需求,而没有从使用需求出发去考虑宜人性,未能用旅客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实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虽然车站地区人流聚集,但人们或刷手机消磨时间,或来去匆匆,未能充分发挥火车站交流传播的“文化驿站”作用。
商铺林立但消费不足,缺少文化消费新业态
火车站地区普遍给旅客留下了“物差价高”的刻板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具有个性、创意、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文化+”商业类店铺更受人们的欢迎,如综合书店、VR游戏体验店、文创商店等。传统业态已不能满足旅客在购物、文化、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车站店铺从一铺难求到萧条关门,曾被视为商业宝地的火车站地区留不住聚集的客流消费,周边市民也不会将其作为消费场所,火车站地区未能享受到巨大客流量带来的经济红利。
文旅信息提供不足,与周边区域缺乏联动
北京市文旅资源丰富,但旅客很难在重点火车站及站区城市的窗口地区获得此类信息,车站商业广告居多,对文旅资源的宣传不够。车站和站区周边许多特色文旅景点也未被推介,如北京站距离明城墙遗址公园较近,西客站距离莲花池公园较近,适合时间较为充裕的候车者参观游览,但旅客缺少获取此类信息的渠道;车站对北京文旅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也缺乏与周边文旅资源的联动。
文化传播意识不够,文化影响辐射力较弱
在火车站及站区,由于传统观念只重视其交通运营功能,“阵地意识”薄弱,存在“重业务轻传播”的思想倾向,忽视了文化传播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认为传播可有可无,或不考虑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文化传播显得枯燥刻板,宣传效果不佳,造成车站地区的文化影响力较弱。
北京市重点火车站及站区文化建设路径
雕刻时光——以空间展示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以历史时序为主线,大事件梳理点面结合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空间,以精美文化墙或常设展览形式展现车站的历史变迁。或打造老照片墙配以车站简介,回溯车站往昔;或沿循媒介发展脉络展示车站发展变化,从报纸广播到网页照片、新闻视频,从旧报纸到新媒体,从模糊到清晰,从静态到动态,沿着媒介脉络讲述车站的前生今世,展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站一品”——以文化品牌彰显车站地区文化特色
根据各站历史文化特色,打造“一站一品”,并以此为引领,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矩阵。如秉承站城融合理念,将北京北站下沉广场以口袋公园的形式打造成“北站会客厅”,形成品牌打卡地;方言承载地方文化的精髓,故可以将“京腔”这一文化元素融入车站的语音提示系统中,打造“声音”文化品牌;将火车站及站区打造成“阅读+”体验、创意、展览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书香西站”文化品牌;将“车站生日”“春节送福”等活动常态化,形成活动文化品牌,增强文化氛围感和文化影响力。
旧貌新颜——以创意设计营造文化空间
根据各车站自身特色,对闲置空间进行创意设计,通过放置文化微景观,设置最佳拍照点等吸引旅客拍照打卡,设置小型多功能读书角、游戏区、唱吧等,满足旅客休息娱乐的需要。火车站地区是一个承载离别和思念、乡愁与希望的地方,故可以将有创意、有温度的文字如“我在北京很想你”“北京,我来了!”等设置在适合的位置,供旅客拍照打卡。在通廊、停车场等场所注入文化元素;设置外形小巧、设备齐全的“胶囊驿站”休息室,避免乘客在车站露宿,体现人文关怀等。
“站城一体”——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供给
完善车站和站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建设“书香车站”“博物馆車站”。对接北京市的文旅、文博机构,引入实体书店,举办小型特色主题展览,满足旅客的文化精神需求,提升站区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打造真正为旅客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研发具有车站特色的针对过往旅客和社会公众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北京礼物”。积极推动旅游咨询等服务走进站区。张贴布置车站周边文旅景点示意图,从文旅部门取得最新旅游咨询信息,便于旅客获取,为旅客提供优质文旅信息服务,实现和城市的积极联动,促进站城一体化发展。
“好戏连台”——以文化活动增强车站魅力
将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引入车站及站区,为旅客提供旅途文化大餐。提供小而美的专业公益演出空间,开展系列小型音乐、戏曲演出活动,让广大乘客在旅途中感受艺术魅力,幸福出行。在国庆节、中秋节等假期期间,举办经典红歌快闪等活动,营造共庆佳节的良好氛围。通过此类方式,将车站及地区打造成一个具有爱国情怀、历史底蕴与生命力的文化空间。
“文化+”科技,体验智慧车站新生活
以微信公众号为服务平台,运用VR全景导航,利用大数据制作旅客衣食住行指南;引入智能的人流量统计工具,了解各区域实时人流;设置小型VR体验馆;引入智能机器人,升级服务技能,使其既能够提供常规的查询引导服务,又可与游客进行趣味性交互,给乘客带来全新的服务项目和感官享受。引入清扫机器人、消毒机器人、测温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为旅客提供智慧车站出行新体验。
“文化+”商业,感受车站商圈新活力
当前,北京市正在加速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车站和站区应立足于自身天然客流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握消费新趋势,结合文化特色,打造“舌尖上的北京”餐饮区,设置文创伴手礼商业区、非遗集市等,定期开展文艺演出、脱口秀等时尚文化消费活动,提升商业质量,促进消费升级,打造国际一流的文化消费集聚地,进一步满足旅客和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效推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以全媒体传播提升车站及站区文化影响力
创新形式,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加强对车站和站区文化实践与服务的宣传,拓展新媒体传播路径,借助“两微一抖”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利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受众参与度高等特点,开拓车站文化传播新领域、新途径。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采用故事化叙述的手段,带领人们具象化地感受车站和站区的新面貌,提升车站和站区美誉度,增强其文化影响力。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重点火车站及站区文化建设路径研究”(编号:21GLB02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1]王志刚,吴学增.站城一体化(TOD)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2]北京拟规划5类“站城一体化”工程:以轨道交通站为核心[EB/OL].(2022-06-09)[2023-03-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150242729040917&wfr=spider&for=pc,html.
[3]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开发研究会.站城一体开发II TOD46的魅力[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4]盛晖.我见证了四代火车站变迁[N].科技日报,2021-06-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