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萍
中国传统宗族文化传承了上千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代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政治功能和家族管理功能被削减和弱化,其附属功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增强社会联结的功能等更加突出。当前,牢牢把握宗族文化的多重内涵,并有效从宗族文化中提炼出优秀元素,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
宗族文化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传统宗族文化常见于农村,常见的形式是“一村一姓一族”,大家同住一村莊,同姓一个姓,围绕着供奉共同祖先的祠堂,构成严密的、有等级秩序的村民血缘地缘相结合的乡民共同体,进而构成村庄自治共同体。宗族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由先秦的氏族文化发展到秦汉的豪族文化,再到魏晋隋唐的士族文化,最后到宋元明清的宗族文化。也就是说,宗族文化继承了不少过往的家族制度和家族理念,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的宗族文化主要集中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在我国北方则日渐式微。从地形地势方面来看,南方地区山地丘陵多,地域相对封闭,人口迁移不便,村庄较为固定。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修大建祠堂之风兴起,与此同时祠堂祭祀等各种仪式活动随之兴起。因此,宗族文化在南方地区的发展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我国徽州地区的人民对于宗族文化的定义清晰而明确,古籍《白虎通·宗族》中曾记载:“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这很清晰地诠释了徽州人心中的“家文化”。换言之,宗族就是家族,而这样的家族内部会按照秩序等级或血缘关系来区分,与此同时,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需要承担属于自己的义务,整个家族会祭祀同一祖先,大家同为祖先的后人,由此用更加制度化的家文化来维系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有了这样的宗族观念,徽州人开始了以宗族为核心的聚族生活,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基础上,宗族内的人们不但要恪守社会的基本准则,还要严格践行宗族的规矩和观念,时刻不忘祖先,对家族产生敬畏与信仰的情感。在现代社会学家看来,这种情感在当今时代可以上升为集体观念和共同意识。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训,以此来教诲曾家的子子孙孙:“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1]子子孙孙如果按照优良的家训为人处世,便有利于营造和谐而良好的社会风气。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是如此,良好而和谐的社会风气会对这个地区的兴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笔者认为,现今农村的经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建设等诸多方面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薄弱环节,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族文化以其独有的凝聚力和传承性,可以引导村民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共同建设富裕文明美丽的现代化新农村,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宗族文化的三大标志
任何文化都需要载体,宗族文化也不例外。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上千年,其载体即祠堂、祭祖活动和族谱。
首先是祠堂。祠堂是一个宗族实力的象征,是宗族的标志。修建祠堂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有一个完备的管理组织机构;第二,以一个有威望、有影响力的宗族“大家长”作为管理运行祠堂的人,这个人要么是当权者,要么是有钱人。祠堂具有社会属性功能,主要用来宣讲宗族道德,是处理宗族事务和议事的地方,也是处理各种家族纷争的地方。
其次是祭祖活动。我们的先人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古人认为人去世之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中继续生存,并保佑他的子孙后代。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祭祀祖先的传统,而在宗族祠堂中祭祀祖先规格最高,也最受重视。
最后是族谱。古者云:“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族谱记载着家族的变迁,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是阐释一个宗族由来的标志性符号,能够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对人们起着重要的训导作用。其中,修谱是最重要的环节。宗族会专门设立一个修缮族谱的机构,叫作谱局。谱局的管理者一般由族长或宗族“大长老”担任。修缮族谱的目的就是明确这个宗族的延续发展,宗族中有哪些人,这些人有怎样的亲属关系,把人和人用一个有记录的载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编写族谱的过程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再一次确认,族谱的作用是建立秩序,明确一个人在一个族群之中的归属。在今天来看,族谱则是一个家族荣光的最生动的见证,是研究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史的一个重要史料。族谱更多是一种记录,是一种承载和传承。例如天柱县高酿镇侗家山寨的侗家族谱,记载了侗家人从远古的落后走向今朝繁华的历程,是其从蜗居群体逐步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性记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族谱有着深远的意义。
继承发展宗族文化有助于加强新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十分重要,全国上下都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工作的基本点。我国新农村基层治理架构明确强化了党组织对宗族的领导,强调宗族组织与村民自治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对干部的考察制度,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会议。当今时代,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宗族制度中宗法族规的重要作用,并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2]。
例如在潮汕部分地区,宗族文化深入人心,由内而外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很难改变。宗族内部如果过于团结,一致对外,面对一些事件时可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发生“械斗”。在过去,面对争夺水源、土地、食物的问题,宗族之间经常会用“械斗”的手段粗暴地解决问题。同时,宗族内部有着自己的一套“法则”,有时候会利用“法则”过度执法。这些问题急需政府有关部门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解决。
现如今,政府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大力向群众宣传民主法治的思想,引导村民主动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将法律法规与宗族族规有机融合,一旦发生纠纷,可以采用法律的手段,而非用传统的宗族“械斗”手段来解决问题。例如,以往宗族观念重的地区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数是依靠宗族威信以及情感的倾向性。而在当今时代,村民一旦树立起正确的法治思维,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自然而然便懂得民主法治的重要意义,一些落后的糟粕思想就会随之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被淘汰。同时政府部门应正确引导宗族势力发挥正向的作用。由于宗族文化的观念已经深入村民的血脉之中,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可以让宗族中有威望的人作为“中间调和人”先出面调和协商,再引导村民利用法律的途径和手段来解决问题,防止“以战治战”,激化矛盾。这样,传统的宗族礼治和现代法治建设便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和契合点,有助于加强新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继承发展宗族文化有助于新农村的经济振兴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中,宗族作为纽带牢牢地把村民系在一条链子上,该区域的村民有着城市居民所无法感受到的归属感。由于存在固定的宗族群,宗族群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地缘血亲关系,将一个地区整合为一个整体,并通过宗族群天然的信任促进本地域群体的紧密合作,通过一定的宗族规范来强化本地区村民的合作动机,通过宗族网络扩大合作区域块,以此来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以及给村民创造就业的机会[3]。
将宗族观念有机融合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利于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地区经济发展不应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及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应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注村民就业诉求、生活方式选择的自主程度以及村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宗族群,族民世代居住在同一个区域之中,同宗同源的血亲使他们更加重视共同发展,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即不仅注重对有血亲关系的族人的呵护,及时解决族人的各种问题,为族人提供广泛的、有效的、多种多样的服务,还注重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在宗族观念的引导下,地区经济发展也会找到更加合适的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或正在发挥着影响力,别具特色的宗族文化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地可以围绕本地的特色宗族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一些产业。例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用当地的湘西文化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业和旅游业,不仅将凤凰姜糖、凤凰朱砂制品、苗族银饰等特产推向全国,还将其与当地的旅游业完美结合,使其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宗族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去当地参观旅游,使游客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并进一步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4]。
继承和发展宗族文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发展宗族文化,有助于重拾“家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在治国理政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孟子在其著作中就强调过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过:“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宗族文化包括培养教育子孙后代养成高尚品质,学会处理内部矛盾,建立家庭层面规范的伦理关系和引导规范的行为等内容。
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最深的地方。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族观念、乡民情谊、桑梓之情根植于农村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宗族文化对于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一些农村宗族中的家规家训之中有着环保、诚信、睦邻、慈善、爱老、助孤、救济等优良传统,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能够紧密贴近农村乡民的日常生活,使这些优良传统扎根于乡村的土壤之中,更加深入人心。在一些宗族文化活动中,将宗族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寓教于乐,能够让人们深切体会其中的文化传承,提升对新农村、新文化的认同。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对宗祠的保护。宗祠文化是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祠具有宗法制家国一体化的特征,不仅记载着家族曾经的光荣历史,更有助于增强家族的团结。举行活动时家族成员共同参与其中,有助于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其体会内化于心的宗族文化精神。现在,宗祠是人们缅怀祖先、激励后代子孙的精神寄托,能够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宗族文化的传承和發展趋势
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昭示着中国基层建设中乡土文化的深入人心。我们需要多维度地、理性地对待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下,当代的宗族文化已经逐渐摒弃糟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更多是时代精华。徽州地区的“主任负责代理”让我们看到继承和发展宗族文化有助于促进新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让我们看到继承和发展宗族文化有助于新农村的经济振兴。乡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应积极引导村民走出宗族的小圈子,通过观念更新、理念传播、政策引导等方式将宗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凝聚公众价值,形成高度文化认同。
结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宗族文化已经绵延上千年,深入人心。在当代,宗族文化依然具有凝聚人心和增强民众归属感的重要意义。在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探寻宗族文化,不断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因势利导,对推动乡村振兴和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2]马馨悦.传统潮汕民居中的宗族文化与生活美学[J].西部皮革,2020,42(16):135-137.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全国政协“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发言摘登[Z/OL].(2019-07-02)[2023-04-10].http://www.cppcc.gov.cn/zxww/2019/07/02/ARTI15620543234614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