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3-05-30 07:16:36王振华陈春丽杨同乐王玉柱
高教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多元化教学模式课程思政

王振华 陈春丽 杨同乐 王玉柱

摘  要: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和素养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具有创新高水平的新工科人才,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該文探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意义,以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为例,剖析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探索专业交叉协同创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与科学素养,达到育人、育才双重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线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177-04

Abstract: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basic computer ability and literac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high-level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lents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ublic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science. Taking the public basic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explores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cros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iming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uter operation skills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achieving the dual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Keywords: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 courses; 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l; online platform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工作,德育和智育是其两大抓手。2017年 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在课程育人方面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各专业教学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学生人数众多、专业范围广,更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一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意义

课程思政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将来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高端人才,将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融入到教育中。课程具有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课程特点,有意识和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价值塑造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课程思政不是改变课程的原有属性,而是教师将政治态度、国家意识形态及崇高的人生价值理念塑造融入课程教学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2],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灌输的不足。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核心内涵是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面向本科一年级的入门类课程,具有基础性强、受众面广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问题分析求解能力解决各领域实际问题[3]。作为本科生入门课程,教师对学生成长具有一定影响,这是加强课程思政最重要的现实依据。基础专业课教师发挥好“排头兵”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作用,围绕计算机技术与学科发展需求,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协助,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因此,在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思政的意义重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4],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

二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与实施规划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需从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教学全过程,在实践教学各环节找到有力落脚点,做好“精、准、深”课程思政教学[5]。

(一)  教师集体备课,提升思政高度

计算机课程隶属工科,任课教师多为工科背景出身,相比思政课专业教师,思政功底相对較弱,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6]。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号,更不是生搬硬套,需要基础课教师长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思政人文素养的沉淀。课程思政是一项新尝试,需对课程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集体备课,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科、知识点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度剖析,时刻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群策群力,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教学知识点集体学习研讨,协同共建课件与慕课,共同挖掘可加入思政素材与思政元素,交流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这样既有利于扩大知识储备,还有助于提升思政高度,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二)  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计算机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处理与管理-问题求解与实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赋能教育[7]。该门课程内容部分思政元素见表1。

(三)  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开展课程思政,不是将又红又专的思政大道理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而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在知识讲解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面向学生人数众多,学生学科背景差别较大,不适宜采用“一刀切”的课堂讲授,需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上机操作”的基础上,融入其他教学组织方式。如图1所示。

1)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推动知识的混合式教学。学期初对学生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信息化基础及兴趣,然后根据学生调研情况及专业方向来安排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了解最新华为事件、芯片制裁等事件时,采用小组主题讨论,由学生自行查阅最新时事资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线上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分层分类学习。线上资源提供多层次多样化资料,满足多基础多专业需求,开展上机实验时,结合虚拟仿真与在线实验平台,教师录制实验方法,学生可自主边听边练,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验案例采用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如多媒体作业选题为“发现城市之美”,学生自由组成小组,用自己的视角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如北京胡同、校园文化和博物馆等,学生在探讨研究中学习,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展示作品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和交流能力。

3)考核采用多样的过程化考核。每个单元知识点设置5~10道线上单元测试题,每个测试最多允许做3次取最高分,学生在每个单元知识点自检中总结学习问题,积累知识及学习方法;2次月考闭卷机考考核,让学生阶段性掌握学习进度,便于教师更精准组织教学,也激发学生互相促进学习的决心;每1~2周布置多样的实践性个人作业或分组作业,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期末终评全面考核课程知识。客观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诚信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促进教学效果。

4)多种产出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通过以赛促教、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特点开展进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勇于创新和主动学习、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三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经验

当今社会注重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全面发展,高校工科专业亦需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将思政元素融入基础课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以价值塑造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一)  教学中既不生搬硬套,也不牵强附会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思政课的内容搬到教学中,而是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课程与思政,不是物理相加,而是化学反应。课程里有“思政内容”,学生不感觉到唐突;课程里有“思政味”,学生却无“被说教感”,通过师生间情感共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相比文科课程教学,部分工科课程教学存在重实践“硬教学”,轻人文精神、道德素质“软引导”的现象。事实上,工科不仅重视逻辑知识,也要强调人文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占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8]”由此可见,“德”的地位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德育居于五育之首,引领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向。因此,要以价值塑造、德行培养引领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二)  明确课程思政目的,进行价值塑造

课堂思政应是“润物细无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想教育贯穿其中,要找准“契合点”[9]。爱国是最朴素和崇高的情感,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思政活动。通过计算工具及计算机发展史,让学生看到中国古人的智慧,也看到我国巨型计算机的超算走在世界前列水平,让学生看到中国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激起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并使其转化为学习和科研的自觉行动。通过疫情防控让学生看到大数据的应用和价值,同时也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快速有效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知国才能更好地爱国。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建设现代化内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充分领略智能制造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从而增强大学生立志投身于专业课学习,将个人的成才梦有机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认识,并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自觉。

(三)  找到着力点,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10]。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性和操作性较强,学生大多是多专业混合的百人大班,理论与实验学时比重基本相同,教学中要找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案例,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满足学生对新技术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持续学习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计算机课程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新技术新案例为驱动,结合思政有关的生活及时事素材开展,让学生在实训中潜移默化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及新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此外,教育学生自觉爱护机房环境、遵守规则和规范上网行为等,传授知识同时更要做好育人,弘扬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

(四)  在线平台拓展时空,线上线下融入课程思政

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构建以“家国情怀”为引领的地学工程计算机通识教育体系,结合传统文化、历史典故、时事政策和学校科研成果,使跨专业的文-理-工“家国情怀”融入到计算机在线教学资源。教师方便开展课内外教学活动,如签到、随堂练习、分组任务、单元测试和问卷等,并通过平台真实完整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延伸了课堂空间。

基于开源软件的在线实验平台有利于教师结合时代发展与人才需求,制作更结合工程实际的实验,并与时俱进更新,保证教学素材的时效性、有效性。平台及时反馈评价学生实验进展,限时功能、代码查重等功能,约束和培养学生守时诚信等思想品德素质,以通关、排行榜等机制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平时成绩与表现,能有效避免人情关系和人为提分,过程化考核评价更客观公平,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正确态度,同时增进师生信任,促进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合理修正,有利于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

四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过程。课程思政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贵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教师需要坚定信仰,深刻理解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思路,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结合大学计算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助力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

8.html.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 教育部.抓准抓实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EB/OL].(2020-06-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06/t20200609_464012.html.

[5] 孫新德,刘国梅,刘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1):133-134,137.

[6] 杨奎武,胡学先,赵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7):77-78.

[7] 陈慧女,马曾,史珂.军事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41(S1):190-192.

[8]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9] 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1):119-122.

[10] 李薇,黑新宏,王磊,等.课程思政教育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9(11):20-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和遥感数据同化的大尺度水稻重金属污染胁迫动态监测”(41371407);教育部产学研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建设”(202002300038);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改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201920,项目负责人为王振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改项目“《Linux操作系统》实践教学改革”(JG202215,项目负责人为王振华)、“《大学计算机》线上实验建设”(JG202216,项目负责人为陈春丽)

第一作者简介:王振华(1975-),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机器人。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多元化教学模式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教育(2016年9期)2016-12-21 00:40:04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20:17
民办高校以NCRE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4:07
多元化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水质工程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英语”课内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施①
科技资讯(2015年8期)2015-07-02 20:41:06
慕课时代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软件导刊(2015年1期)2015-03-02 1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