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宏 吉苠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经确定为国家远景目标(2035年)的重要内容,公益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仍处在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阶段。商业银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力量,将商业银行的优势与公益事业结合,着力发展公益金融,将可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将分析公益金融的现状,并提出商业银行发展公益金融的思路和建议。
公益是扶贫济困,但公益不应该仅仅是扶贫济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指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公益应该是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力量。初次分配是按劳所得,自己赚的钱自己花。二次分配是国家转移支付,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将钱收上来,再转给落后地区和重点区域使用。第三次分配是以人们自愿为原则以慈善公益方式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至少涉及两个关键点,一是人们为什么愿意将自己的财富主动奉献出来,这涉及观念、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合力;二是要以慈善公益的方式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私底下的资助会让分配范围变窄,还容易产生腐败、洗钱等问题。
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阶段,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与时俱进,着力推动公益事业的现代化,让更多社会力量融入一起推进公益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商业银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力量,如果能将商业银行的优势与公益事业结合,以商业银行链接的千家万户为公益事业引流,以商业银行擅长的资金清算为公益事业保驾护航,必可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银行助力公益事业发展将催生公益金融的新服务模式。本文将重点探讨商业银行如何更好拓展公益金融业务。
一、公益事业发展现状
(一)公益事业相关政策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经确定为国家远景目标(2035年)的重要内容。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亦已明确提出需要注意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协调发展,要推进配套的基础性制度构建安排工作。在最新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重点指出:将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让第三次分配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健全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规范培育发展慈善组织等内容,并提出要加强引导和支持公益事业发展,使有意愿有能力的个人、企业和社会群体等可以更加积极参与。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社会公益资源总量一般包含社会捐赠总量、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和彩票公益金三个部分。我国的社会公益资源总量在2020年就达到4100亿元,同比增长18.85%。
但从社会捐赠总量占GDP比例来看,我国仅有0.2%。与公益事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如美国(占比2.1%)、澳大利亚(占比1.8%),我国仍有较大差距。
从捐赠来源看,主要为企业捐赠,个人捐赠者渗透率较低,仅占总人口的7%,捐赠额约占二成。
我国公益事业正在经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总体水平还较低,离成为第三次分配主体力量还有差距,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商业银行作为经济生活的“中介”“中枢”,在助力公益事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握住公益事业发展的机遇,拓展出公益金融业务新模式,是商业银行亟须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公益金融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在直接捐款方面较为活跃,比如在武汉疫情暴发时,银行业在不到两个月内已累计捐款近6亿元。近两年,商业银行对公益事业的认识日益提升,已经不满足于直接捐款、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等,开始探索公益金融创新。
一是搭建公开募捐的平台。如中国银行积极搭建“中银公益”平台,运营四年后,平台已经入驻慈善组织180多家,先后发布各类募捐活动近500个,筹集善款近亿元。该平台由中国银行在2018年发起,中银慈善基金会作为平台主体创办,为民政部指定的三十家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之一,可提供项目信息披露、线上捐款通道、举报和投诉等功能。
二是创新打造公益金融产品。如中国农业银行推出慈善信托产品,强化监督管理和扩大公益效能,推出双受托人模式、开放式委托人架构、“决策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与监察人相结合等多种模式。至2022年底,农业银行已累计落地慈善信托规模2.4亿元,涵盖乡村振兴、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方面,成功落地袁隆平慈善信托,重点奖励在现代农业科技及生产发展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支持社会资金的持续追加,从而可以不断扩大公益效能,将袁老一心为民和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通过“公益+金融”方式更好传承。
三是为公益活动参与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中行、工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等四家银行联合政府机构发行广东省志愿者证,该证具备金融支付、公共交通、保险保障和公益回馈四大功能,是银行卡与志愿者专属身份凭证的融合。志愿者使用该证对应的银行卡进行消费时,银行将以“每消费1笔支付0.1元”配套捐赠于公益志愿事业。
商业银行开始迈出创新公益金融的步伐,从不同角度探索公益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从围绕慈善资金的支持与服务,逐步渗透至公益慈善事业的各个环节及各类相关者,但同时也应看到,公益金融创新仅在少数商业银行间推进,多数商业银行对公益金融的认识还停留在捐款捐物层面。已经开展公益金融创新的商业银行多数也只是在某个场景上进行突破,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在科技资源、金融资源、社会资源等尝试更多整合,促进公益慈善组织更加便捷、更加有效地开展公益活动。
三、商业银行发展公益金融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商业银行发展公益金融的必要性
从服务国家战略来看。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发展是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商业银行需要以服务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发点主动服务第三次分配,以公益金融为抓手构建全链条公益金融生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引导财富向上向善。
从弘扬社会责任来看。商业银行要对股东、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以及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要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更要主动弘扬社会责任,从而提升社会影响力,为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鸿星尔克河南捐赠的现象级事件,开启了企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公益活动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建立非常好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对商业银行来说,公益金融将是非常有效的影响力投资方式,可以快速提升银行的ESG评级,实现银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公益金融业务潜力来看。现在国内的捐赠规模还不足先进国家的十分之一,随着第三次分配相关政策的落地,公益慈善事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必将成为国家战略下的又一蓝海市场。如果参照美国的捐赠规模GDP占比,国内捐赠规模将有望增长到4万亿元。同时,公益组织链接着众多希望承担社会责任的捐赠企业和有爱心的个人捐赠者,发展公益金融将可建立与这些优质目标客户群体的连接,为后续业务拓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准确把握公益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公益金融是把银行的金融工具、商业的运作方法、累积的业务资源引入公益事业,通过“公益”与“金融”的跨界融合,让公益不止于公益活动。一方面,银行在资金结算、账户监管、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引入银行金融工具,可以更好解决公益事业中专款专用、公开透明、保值增值等问题,促进公益业务的规范发展;另一方面,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资金资源,在客户服务、资源整合、数字技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银行发展公益事业将可发挥其连接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的枢纽作用,将资金链、服务链和信息链以数字技术结合,为捐赠人、捐赠企业和公益组织赋能,实现“公益X金融”的倍乘效用。
发展公益金融,我们还需要准确把握公益金融的内涵和外延。第一,公益是根本。公益金融说到底还是公益,必须坚持以公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追求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基础上与银行金融工具、业务资源有机整合。第二,金融是纽带。资金链、服务链和信息链贯穿公益金融的各个环节,是构建公益生态圈的关键纽带。第三,赋能是抓手。公益金融将用金融工具、数字技术来解决公益慈善事业中专款专用、公开透明、保值增值等问题,通过为公益慈善组织赋能来发展公益金融。第四,整合是关键。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的业务资源和资金资源,通过公益金融进行有效整合,将可把各方“源头活水”汇聚一体,为有能力的人群和企业回报社会提供更好的支持,为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三)创新打造公益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开放共享、敏捷迭代的公益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为解决公益组织的痛点和满足个人、团体的公益慈善需求创新打造更多金融工具。
在助力公益资金拓展方面,可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平台优势,助力公益组织拓宽捐赠渠道,让更多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群体参与捐赠。如设计收益捐赠产品,将存款产品和理财产品的收益全部进行捐赠,本金可以选择到期后捐赠或赎回,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公益事业。开发公益理财、慈善信托等金融产品,以个性化的慈善架构和量身定制的慈善规划,满足高净值群体客户的长期慈善需求。
在助力公益目标实现方面,可以开发公益理财产品,将投资标的锁定为乡村振兴、扶贫扶困、绿色产业等领域,聚集社会资金助力公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资金运用方面,可以开发资金监管类产品,按项目或按受捐人设立专用账簿进行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用于指定方向。比如在疾病救助时,捐赠资金可以按项目要求仅用于医疗支出;在学业帮扶中,可开发专属电子钱包,确保受捐人在使用捐赠资金消费时仅可用于学习相关的支出。
在扩大公益事业影响力方面,可以将商业银行庞大的客户群体作为市场目标,弘扬社会责任目标的同时,提升客户对银行品牌的认可。如设计支付配捐产品,在客户刷卡或扫码支付时,可以按笔数或金额比例获得积分奖励,积分可以转换成捐赠金额定向捐赠给公益项目。从健康需求出发,还可以进一步设计医院场景的支付可获得加成,如医保电子凭证在医院支付时可获得双倍积分,通过各种公益场景的搭建,让公益项目触达更多人群,让公益事业深入人心。
在助力公益组织发展方面,可以围绕公益组织的流程管控、项目管理、资金使用、信息公开等各方面的需求,以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创新能力为公益组织赋能。如研发公益业务平台,公益组织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项目从立项、审核、运行、结项和公示的全流程管理,进行志愿者、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持续跟踪,助力公益组织优化完善组织发展模式。
(四)用好金融科技推动公益金融发展
商业银行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金融科技上探索多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将金融科技与公益事业结合,不仅可以助力公益事业的数字化转型,更可实现金融与公益的真正融合。
商业银行将提供高安全性、高可用性的云服务技术,为公益组织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搭建云上公益。区块链具有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回溯等特性,可将捐款情况、捐赠资金使用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让参与者更有信心。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发现爱心人群进行定向推送和正向激励。
借助金融科技技术可以不断创新公益金融的产品、业务和运营,公益组织、捐赠人、受捐人、银行、民政部门等相关方通过金融科技将能更好参与到公益事业的推广中,帮助公益项目更好落地,公益资金更有保障,更好弘扬财富向善的社会精神。
结语:
发展公益金融需要商业银行持之以恒,将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公益事业进行充分整合,将公益事业转化成自身的基因,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商业银行高层从上而下的一致认识,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期待公益金融在商业银行的努力下茁壮成長,开花结果,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出令人瞩目的力量。
(作者单位:广发银行总行机构客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