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乾
〔摘 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在教学时应用该技术的频率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抽象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学会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经了解发现,仍有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了解不全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对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创新进行探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2-0088-03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从教学理念、方法以及模式等方面入手,借助信息技术的特点,实现教学创新,改变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格局,转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看法。应利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喜欢上数学,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自由、愉悦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逻辑发展不全面,教师在教学时,则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设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同时,他们能够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这非常不利于数学教学的长远发展。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会增加,教师也能借助网络搜集大量适合小学生的教学资源,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态度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教学质量會严重下降。尤其是以往的教学,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堂氛围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为学生提供自学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由此可以看出,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能力不强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都会格外重视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即便如此,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综合能力仍然有限,虽然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却往往无法紧随时代潮流,利用更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工作。这导致他们无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学生缺乏参与热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大学习难度的课程,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知识的难度会逐渐增加,学生需要脱离简单的计算,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这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会让他们逐渐失去学习信心,从而降低参与热情。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创新
(一)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学校要想让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高效应用信息技术,就应提前组织他们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高其信息技术能力,促使他们的思想发生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校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单纯组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还需聘请专业外援,从更专业的角度为小学数学教师提出具有实践操作价值的建议。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高级教师或者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有研究的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要求所有数学教师都积极参与,并鼓励他们与专家共同探讨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所教内容充分融合在一起”,“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会导致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学生无法从中真正学到知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法并不感兴趣”,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会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给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如“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增加师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看法”等。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看法会发生较大变化,他们也会明确认识到自己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会高效利用信息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实践培训,让他们把参加讲座时学到的教学方法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即组织教师开展听课活动,将所有同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分为一组,互相听课,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从而完善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的态度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经了解发现,当前小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较早,他们很小便可以熟练地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信息化设备,所以简单的信息技术教学法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加强师生沟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小学生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生活化情境,并在其中融入数学知识,保证教学高效开展。
以对“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一般会直接从教材出发,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认识钟表中的时间,记住秒针、分针、时针分别代表的含义。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很难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时间。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一天的生活轨迹,分别涉及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吃晚饭、睡觉等环节,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在观看视频时融入该情境,并回想自己一天的经历,逐渐形成时间概念。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型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轨迹,并准确标明时间。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完成,如7:00起床、7:20吃早饭、7:45上学等等。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一天的经历,并与其他同学互动,这不仅能改善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改变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小学教育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教师需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但是,教师如果单纯减少教学内容或者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并不能真正发挥“减负”的价值,学生的心理压力并没有减少。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了解真正给他们带来压力的是什么。笔者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发现,他们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自身能力不足和教师、家长的期望值较高。学生能力不足,无法高效学习,难以在规定时间内掌握数学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会越来越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教师与家长的期望,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针对性,保证学生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习知识,减少学习压力。
以“四则运算”的教学为例,因为小学数学主要以计算类内容为主,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会习惯利用大量习题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他们通过“熟能生巧”的方式掌握知识。但实际上,很多小学生因为能力不足,并没有真正理解四则运算。对此,教师可利用微课进行辅助,将整个教学过程记录下来,经过剪辑,将重点、难点浓缩成5分钟左右的小视频,并上传到班级群中,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随时观看,反复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减轻,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比如,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部分。教师便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整理出来,让学生通过2+8÷4-1=?,3+9×2+7=?等习题进行训练,真正理解“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计算顺序,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四)形象展现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在学习很多数学知识时,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会讲解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还会讲解与图形有关的内容,并会涉及各种需要图形辅助解决的应用题。教师很难通过书面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时,最初会结合教材,为学生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性质及其特点。但是,在引导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不同面时,他们会因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无法理解这部分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可移动、旋转的长方体、正方体。这样学生既可以快速理解,又能结合视频提高想象力,为其后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在教学汽车往返类应用题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因为想象力不足,难以理解题干中的信息。如:“一辆汽车和一辆货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而行。两车在距离乙地56千米的地方第一次相遇,而后两车继续行驶,到达对方出发点后按原路返回。途中两车又在距离甲地42千米的地方相遇,这两次相遇点的距离是多少?”对此类问题需深入分析,并通过画图的方式辅助解决,但大部分学生较难理解此类题目。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为学生展示,让他们边看视频,邊理解题目,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高其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上高效利用信息技术,就应该先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并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总结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究,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总结高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小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进而推动数学教学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珊,周孟楠.数字时代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2(21):146-149.
[2]赛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创新[J].试题与研究,2022(31):97-99.
[3]易然.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教师博览,2022(3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