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晓青(1986~),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临平区南禾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教学。
摘 要:泥塑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针对幼儿泥塑教学经验不足问题,在相关文献研读基础上,通过“二问、二试、二提升”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践,对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进行了探析。研究认为,幼儿园泥塑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从泥塑学习活动出发,通过合理、科学的观察与比较,立足幼儿泥塑生活经历,凸显幼儿本位,提供丰富的泥塑材料,采取适宜的教学指导策略,从而使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发展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幼儿;自主探究;探究能力;泥塑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5-0159-04
所谓“泥塑”,通俗地讲就是玩泥巴的升级版,其主要是将加工好的泥料,通过搓、捏、揉、拉、压等方法捏塑成型,再通过填缝、打磨以及上色等将其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泥塑是旨在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一种趣味性活动。开展幼儿泥塑活动,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想象力的激发以及大脑的发育。目前,很多幼儿园都有相关的泥塑课程或泥塑教学活动。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其持续性上出现了“昙花一现”。剖析根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师生缺少泥塑的认知经验。对“泥塑”一词,很多幼儿园的教师以及幼儿是陌生的,尤其是生活在城镇的人们。城市出生、城市长大,接触泥土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何谈泥塑呢?二是泥塑活动开展相对复杂。开展泥塑活动需要准备的过程长且物品种类也多,如陶泥的湿润度、合适的工具、拉坯机器的检查,在幼儿制作过程时间上也相对较长。三是泥塑活动所需材料费用较贵且不易存放。陶泥活动所需的材料较为昂贵且泥巴存放上也有较高要求,这导致个别幼儿园和老师不得不放弃。四是泥塑教育教学经验相对匮乏。由于此活动并非大众项目,所以很多幼儿园教师对泥塑教学缺乏一定的经验。并且,相关可以借鉴的文献也相对较少,这也成为阻碍幼儿园开展泥塑教学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文章围绕幼儿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以泥塑活动为载体,通过“二问、二试、二提升”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践加以探究,旨在交流与共勉。
一、 二问:解析“泥塑”,建构泥塑认知
(一)一问:什么是泥塑?
主动学习的关键是内在学习动机得以有效激发,兴趣就是动机的一种。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让幼儿自始至终对泥塑活动参与保持浓厚兴趣,是提高泥塑活动实效性的原动力。笔者在开展幼儿泥塑活动教学前,对班里的幼儿开展了一次调查(图1、图2),从而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组织做好准备。从调查结果来看,30%的幼儿在陶泥店、手工店等场所有过泥塑活动体验,45%的幼儿是通过观看电视或一些培训机构的泥塑宣传广告等渠道对泥塑有一点接触,有25%的幼儿对泥塑比较陌生,没有接触过的经历。通过活动开展前的调查,笔者对班级开展泥塑活动有基本情况的掌握,这为泥塑教育的相关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活动组织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二问:怎么玩泥塑?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笔者认为这个“玩”应该是没有附加条件的。如果一定要强调通过玩学到什么,那么这个“玩”也就没有意义了。福禄贝尔曾经讲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为此,笔者在活动初期,针对孩子们泥塑经验上的不足,组织开展了“你想怎么玩泥塑?”的讨论活动(图3)。通过讨论,笔者发现孩子们对泥塑活动充满了期待。
综上,一问(什么是泥塑)和二问(怎么玩泥塑)为笔者的后续开展泥塑教学打下了基础,让后面的教学实践有效性提高有了保障。
二、 二试:尝试“泥塑”,丰富泥塑经验
(一)一试:尝试玩泥
为了实现泥塑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笔者在活动开展前的一天里,在工作坊中准备了近两个小时,主要包括陶泥与泥油的配置、揉泥拍泥切泥、湿润保存。准备下来,让笔者感叹泥塑真是一门手艺活儿。有了笔者的初步体验,也为第二天教学活动的开展坚定了信心。第二天,课堂伊始孩子们款款落座,个个精气神十足。活动开始后,孩子们挽起袖子开始了玩泥活动,初次体验中孩子们从最简单的搓条开始,大部分孩子玩出了“小蛇”“毛毛虫”“面条”等简单的造型,也有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模仿筆者的笔筒制作。虽然,笔者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但是活动开展还是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
案例1:我不喜欢玩这个泥巴
佳佳:一边做一边说:我要做个小兔子的笔筒。
成成:不声不响地开始做了,她慢慢地把泥巴搓成泥条……
小宝:小心地搓着泥条,断了,再搓,又断了,再搓,反复如此……
时间过半了,很多孩子都做好了自己喜欢的笔筒。
佳佳:开始用小兔子的耳朵来装扮笔筒。
成成:笔筒装饰是花朵和叶子。
小宝:一个泥条都没有搓成,而是一段一段碎碎的泥巴球。
教师:“小宝,你的笔筒做好了吗?”
小宝难为情地说:“没有。”
教师:“为什么呀?你看他们的笔筒都做得多漂亮呀!”
小宝小声地说:“这个泥巴不好玩,我不喜欢。”
教师:“那你喜欢什么呀?”
小宝:“我喜欢橡皮泥,软软的,能黏住,这个不好玩。”(他的情绪有点低落)
在观察中,笔者认为小宝比其他孩子小了大半年,他的小肌肉群没有发展到中班孩子的年龄段,所以导致其不能灵活地玩弄泥巴。虽然也尽量努力按照要求去做,但是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笔者并没有一定要求他做出什么,只是想让其学习搓泥条的方法,再用泥条学做笔筒。但是,他觉得自己没有学会,对玩泥巴也失去了兴趣。针对此问题的出现,我们组织了“搓条”方法的讨论活动(图4)。其实,幼儿对陶泥不熟悉,但对“搓条”这样的动作并不陌生。通过讨论活动的组织,对“搓条”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强化对小宝的鼓励与指导,从而使其产生泥塑活动的参与兴趣。这一案例让笔者认识到,课前的准备无论怎么充分,课上教学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而面对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二试:尝试换泥
经过前面泥塑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会了用陶泥操作搓条、揉圆、压扁、垒高等,也有了简单的作品开始呈现。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玩泥的孩子多了,用量也多了,废料也就多了,活动中出现了陶泥供不应求的情况。然而,陶泥价格不菲,学校在投入经费上是有限的,也来不及予以补给。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幼儿由于几次的失败,失去了对泥塑的热爱。最终,班级的泥塑活动被迫暂停了。在一次家访中,笔者向家长介绍了笔者在实施泥塑活动上的困惑。刚好,这名家长有一个朋友是做瓦片生意的。家长非常热心,主动帮笔者联系朋友解决了笔者泥塑教学上的材料问题。可以说,这给笔者的触动很大,除了认识到开展泥塑教学不仅需要有效开展家校共育,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视野上的拓宽,不能因一条路受阻就轻易放弃,而应积极地去拓展更多的路。
综上,从一试到二试,笔者对泥塑活动开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明确了在后期开展此活动的信心,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 二提升:探究“泥塑”,提升泥塑能力
(一)一提升:提升幼儿经验
幼儿的成长多表现为经验上的积累,经验来源于日常活动中不断地探究、磨合、再发现,其是幼儿获得直观经验的途径。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失败,在失败中发现问题的存在,在探究中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案例2:易碎的泥巴
上课前,笔者拿来了之前与孩子们一起做的泥塑作品:杯子。想着在课堂上对其涂上颜色,可是发现上面出现了一些浅小的裂纹,这是怎么回事?再看一看孩子们的作品,发现上面也有一些裂纹,有的甚至已经裂开了。笔者认为也许涂上颜色就看不出来了,于是认真地对其进行了涂色。可能是涂的颜色比较厚,下午活动的时候,笔者杯子上的裂纹看不见了。但这个时候,有不少孩子说自己的杯子开口了。笔者故作镇静地说:“没关系的,涂上颜色就没事了。”孩子们听了笔者的建议,认真地对自己的杯子进行了涂色。但是,由于他们涂得太浅,而且水分也大,颜色间没有了黏性,导致杯子颜色干了之后还是有明显的裂纹出现。孩子们发现涂了颜色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就表现得非常着急。此时,笔者并没有马上告诉其原因,而是要求孩子们分头去找开裂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图5、图6)。
实践证明,当幼儿有了探索欲望时,他们会变得更加主动。课上,笔者将问题抛给了孩子,并引导孩子们通过合作去寻找杯子干裂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最终让孩子们收获了更加多元的知识。可以说,幼儿园开展泥塑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让幼儿尽情地玩弄陶泥,在接触中去感受泥的特点,并按照自己的愿望捏造出自己心中喜爱的事物。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不能进行有效指导,其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若想有效开展泥塑教育,对指导策略的研究必不可少。
(二)二提升:提升幼儿发展
每一名幼儿都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感受与认识这个世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也各不相同,为此在泥塑教育过程中应该给予其更广阔的空间,促使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最大化发挥,这样才能创造出形态各异、充满生机的泥塑作品。随着泥塑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幼儿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懂得了要如何爱惜陶泥材料、工具,也学会了珍惜每一件泥塑作品,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寻求帮助及主动帮助其他的小朋友。
案例3:泥塑在唱歌
课上,孩子们提出要求想要参与揉泥的准备工作,于是笔者把这项“大任务”分给他们去完成。(任务开始前,笔者先做了示范,并把加水的比例告诉给孩子们)
成成:“谁能帮我一下,我的袖子掉下来了。”
小诗:“我来吧,我的手还没弄脏。”
贝贝:“佳佳,我建议你先少拿一些泥,先省一点用。”
佳佳:“你说得对,我放回去了一些。”
大东没有揉泥,正叉着腰欣赏着我们之前制作好的作品,他深呼一口气,饶有兴致地说:“你们快听,我们的泥塑有声音。”
所有孩子停下手上的活仔细听起来,一阵风吹进来,泥塑展示架上真的传来一阵悦耳的声音,孩子们兴奋雀跃:“是泥塑在唱歌。”
这一案例中,孩子们从活动中感知了互助的意义,萌发了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学会了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也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感受。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活动参与不应做过多的约束性要求,而应是积极地引导幼儿在泥塑活动中主动感受艺术的美,鼓励孩子们探索艺术在生活中的美,从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说,当幼儿对泥塑活动产生了兴趣,自然就形成了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帮助下,他们会发现问题并尝试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这一案例也让笔者认识到,泥塑活动的实施是否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我们教师从提升幼儿经验和提升幼儿发展两个方面加以助推,从而提高幼儿在泥塑活动参与过程中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二问、二试、二提升”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究泥塑活动的实效性,实践也证明,经过一学期的泥塑活动开展,工作坊焕发了生机,幼儿的诸多泥塑作品呈现在展示架上。这些作品中幼儿的痕迹明显,工作坊的特色也得以显现,也为幼儿园的其他班级开展泥塑活动提供了参考。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深刻地认识到,要让泥工坊会“说话”,不只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活动,还需要立足幼儿的身心特点提高其活动的参与性、兴趣性、可操作性,让泥塑活动不再呆板。活动设计与实施中,教师要能夠充分挖掘幼儿天性中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幼儿对泥塑活动从不解到认知,从半解到探究,从发现到成功。文章所呈现的“二问、二试、二提升”让幼儿对泥塑活动的认知变得更加主动了,对泥塑的知识积累变得更加丰富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采用观察、发问等方式促进了幼儿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笔者积累了泥塑活动教学的经验。秉持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幼儿,活动的内容延展至幼儿,退位、留白、支撑顺应当下儿童观,立足儿童本位给予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等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实现了泥塑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未来,笔者对泥塑活动教学的探究还将持续下去,也会继续在不断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将问题转化成动力,在活动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记录、分析、调整,充分思考自主探究能力与幼儿发展的作用,支持幼儿完整地享受泥塑活动自主探究的乐趣、互动表达的兴趣,深入、系统地去梳理泥塑活动的课程资源,最终将泥塑塑造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独特品牌。
参考文献:
[1]沈文君.让泥塑活动与幼儿的想象力结伴而行[J].教师,2022(5):78-80.
[2]孙慧.泥塑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22):93-95.
[3]陈少丹.泥塑活动中支持幼儿个性创作的策略[J].读写算,2021(17):49-50.
[4]缪秀清.幼儿手工泥塑指导策略谈[J].新课程,2021(16):201.
[5]赵佳珏.浅析大班幼儿泥塑游戏的实践策略[J].启迪与智慧(下),2020(6):84.
[6]林哲卉.浅谈泥塑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班级幼儿泥塑前测结果为例[J].新课程(综合版),2019(11):220-221.
[7]沈徐铭.趣泥塑·重品质:浅谈幼儿在泥工坊中的学习品质培养[J].新课程(综合版),2019(11):240.
[8]杨嫣.开展泥塑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教育观察,2019,8(34):32-33.
[9]陆艳萍.顺应幼儿发展做孩子的好伙伴:幼儿园泥塑园本课程的实施[J].家庭生活指南,2019(10):164,287.
[10]陆寒斐.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幼儿泥塑教学实践[J].家庭生活指南,2019(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