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辉
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重要手段,围绕运动促进健康的治理效能,结合体医融合发展思路,能够促进高校体育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开创新路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重点梳理了体医融合与高校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机理。高校因其学生群体的普遍性和公共资源的丰富性,是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的应然之举。本文主要厘清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内涵包括:文化教育价值、公共服务价值和健身运动价值。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包括:高校复合型人才缺少;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与医疗卫生机构环境融合欠佳;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健康要素缺乏。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路径纾解,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以及高校资源高效率利用提供新思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康是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国家对体医融合重视程度高,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体医融合找到新的路径和开阔的布局。在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困难,不仅仅是高校,社会中也存在忽略体医融合现象,要真正做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医疗知识,潜移默化的使大部分人吸收这类知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对此,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国民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1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价值意蕴
1.1 文化教育价值
文化系统维持着整体系统的潜在模式,文化系统中所包含和保持的观念意识和价值规范,为整个系统提供了根本的行动方式和行动模式。体育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众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概念的形成,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需要多元化,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可以促进体育教学融入医学基础知识,将体育教学丰富化。高校是我国拥有高质量人才的重点区域,从高校入手,大学生以自身易接受新鲜事物和先进文化性的特点,对体医融合发展具有思考性和接受性。高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通过所受教育,运用所学医疗知识和体育知识,起好带头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渠道手段传播普及体医融合发展在当前我国的文化教育价值,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纳入到社会生态模型中构建和推广,构建多元主体联动推广。在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融入医学知识,不仅是体育技能输出,进行体育与医学文化知识输出也是同样重要的,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价值。
1.2 公共服务价值
高校学生占青年人的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有较开阔的空间开展活动,高校学生和体育场馆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有促进作用,高校体育场馆、体育教师和学生也都能为我们的体医融合带来一定价值。体育场馆是公共体育服务和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阵地,具有开展体医融合的潜力,同时也是实施体医融合的重要载体,随着不断推进,体育场馆已经成为体育健康综合体。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条件较好,能大范围容纳群众,在社会需要中可提供一定支持。高校体育教师和专家通过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组织公益活动,对社区群众和各学院学生进行部分基础医疗卫生知识,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讲解,使大家熟悉了解。高校体育教师在另一角度发挥自身的价值。现将体育资源与医疗资源深度结合,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宝贵资源,在体育场馆中,将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基础运动急救知识,既能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也有一定的公共服务价值。
1.3 健身运动价值
体育健身价值是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舒缓心理压力,提高人体免疫力以及促进人身心健康为最终目的,培养高校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从高校体育教学入手来发展体医融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是提升我国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突破口。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进行技能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在体医融合背景下,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其中包括医学基础知识,还包括运动损伤急救知识,这些在高校都有一定的健身运动价值。医疗解决的是静态的病,关键在预防与治疗;而体育运动是解决动态的健康状态,关键在引导与强化。在高校,通过一些选修和必修的体育课程,如中华武术、大众健美操以及篮球等项目的开展,以及一些基础医疗卫生宣传活动的开展,大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医疗基础知识增加,日常生活中,保持自身身体健康,并能够运用所接收的文化知识,带动家人及周围邻居参与体育锻炼,普及基础医学知识,促进大众健康。
2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困境
2.1 高校复合型人才缺少
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责任,而在体医融合发展下,是从健康医学的角度再认识体育教师。通过健康医学,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运用科学的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在这个过程中知其所以然,则需要体育教师拥有体育各学科知识外,对医学相关知识进行储备。目前,我国体医复合型人才发展正处于人才培养体系散乱、人才数量存在缺口、人才专业技能不足困境。在许多的高校康复医疗保健专业方向的教师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相关教师未深入、系统地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或参加培训,或出现继续教育蓄力不足的情况,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在该科目教学课程中的作用。高校相应的专业教师的缺乏会导致学生的体育与医学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体育专业学生对于该方面的知识只能了解到一部分,知识储备极少,在之后的生活和就业中,能够应用的可能性较少,自身学习和实践少,则更难去传授给别人,使大众对该方面的相应知识了解和渗透。在出现高校具备“体医融合”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理论知识研究不足,高校与医疗机构合作较少,支撑高校开展课程的医疗器材设施不足等情况,无法满足相应的人才需要,学习机会也相对有限,学习资源短缺,导致复合型人才出现欠缺现象。
2.2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与医疗卫生机构环境融合欠佳
高校在体医融合中是其主要的促进对象,高校青年较多,有一定体育和医疗基础知识,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体育专业学生在经过学习和实践,能够自觉主动学习体育中的医疗知识,并且结合体育专业学生活泼性格,有一定的能力带动身边人去接受和学习医学相关知识,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锻炼或者在运动过程中保护自己,在出现紧急情况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紧急措施救援。高校体育专业虽开展有解剖学、营养学等科目,但实际运用操作较少,与现实中所需要的体医融合环境还存在一定差距。医疗卫生机构靠推文编辑团队、专家医师团队也是无法做到全方位、有效的进行健康科普,相关人员未参与和融入到其中,思路没有创新,健康科普内容也并不能呈现。从医疗卫生机构方面来看,与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也没有深度融合,高校与医疗卫生机构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耦合模式有待商榷和探析。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两地优势去发展,环境的融合欠佳,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修正,将体医融合在高校的公共服务价值提升。
2.3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健康要素缺乏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体质健康促进、运动知识与技能传授,还要通过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健康、培养意志品质,达到以体育人的目的。通过近几年文件發现,包括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国等的大众健康普及,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是在不断完善的,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但做的还不够,有些内容趋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的从学生角度出发,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是否真的有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体医融合发展需要非医疗干预和医学基础知识相结合来促进身体健康,高校中的教学资源需要有效利用起来,提升学生、大众的“医疗+体育”理论知识和健身运动的意识。但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教学模式,有以增长学生技能为主的教学,有以健康为主的教学,包括还有以发展学生体能为主的教学,但真正的做到健康知识普及,体育医疗急救知识实践的还存在不足,存在缺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较少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未能激发健身的潜在作用,最终导致高校部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高,还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是高校体医融合发展的困境之一。
3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困境纾解
3.1 “体育+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
体育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课堂,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课堂中的体育活动方式是否都是促进学生健康,是现阶段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体育和医疗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问题和质量提升。在体育方面,高校体育新开设课程内容,要从“运动技术教育”转向“健康康复教育”,转变课程理念,为医学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体育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体育+医学”知识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体育课堂中增加医疗保健知识,体育医疗急救知识,促进体育知识与医疗卫生知识的深度结合。在医疗方面,高校通过非医疗手段干预,开设体育与医疗相结合的特色专业,为体育知识学习增加通道。我们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对内,邀请“体医融合”专家到高校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培训;对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上各类相关培训和资格证书的考核。“体育+医学”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涌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群众锻炼的意识和锻炼行为以及对医学知识的储备。
3.2 创新体育教学环境与医疗环境的有机耦合模式
高校有活动空间大、环境相对开放的优势条件,创新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增加医疗相关设施设备以及对体育场馆负责人进行医疗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学校体育场馆的后备力。以高校为切入点进行试点服务,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体医融合。增加高校公益事业,通过专业教师指导,组织体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拟实际演练,促进社会医疗环境与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相融合,对于学校和社会的接轨创新有机耦合模式。既可以促进教师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又能使学生多些实践经验,在以后的就业或者生活上,都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医疗环境,在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医疗卫生以及运动健康知识普及是较好的一个选择,有利于社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使高校既走出去又带进来,高校学生增加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自身的就业、认识观能够有一定的方向;对于社会来说,更能看到青春青年对生活的激情以及对待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思维创新。创新融合模式,明晰学校环境与医疗环境的内在逻辑机理,对学校环境与医疗环境进行有机耦合,为学校体育教学创建有利局面,提供更高质量服务,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发展。
3.3 完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设置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导向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载体,在设计时应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确保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妥善结合。体育锻炼是通过身体练习,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通过体育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而且需要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心理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在国家大健康战略与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体医融合已是着力推进的健康服务模式,它主要是在融合思维下,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运用医疗卫生知识与体育学科进行的促进科学健康,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健康有重要意义。完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仅包括专业技术动作的讲解,应融入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以及保健学等相关知识;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被动的接受体育课程的学习,应是从心理,自觉主动的接受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积极给家里人普及。对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各个学校根据教学大纲设定,增设促进学生“体育+医疗”课时比重;体育教师灵活教学,有效管理教学内容;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在课后认真总结,真正的做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一体,促进体医融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课程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内容丰富化,体育与医学相融合发展,体育课程中融入医学知识,促进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潜移默化自觉学习,进而促进大众身心健康。
4 结论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可以实现社会成员的全覆盖,体医融合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应然之举,高校为体医融合发展带来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为体医融合带来新型复合型人才,提升了人才质量,高校的体育场馆服务社会,为社会普及医疗知识,一定程度解决社会问题,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益于高校体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广普及医疗与非医疗干预知识,创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体医融合在高校发展的模式,使体育与医疗深度融合,不仅是教学资源统筹利用,更是对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国家公共卫生治理有效发展的实然之举。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