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封爵何以走向两个极端

2023-05-30 10:48
新传奇 2023年17期
关键词:外戚爵位神宗

明朝嘉靖时期开始,大部分有大功之臣都只受到了官职的加封,受封为爵的极少。而与之相反的是,崇祯至明亡这一段时期,没什么功劳的将领被轻易封爵,甚至还包括有罪之人。明中后期封爵何以走向两个极端?

明朝嘉靖时期开始,大部分有大功之臣都只受到了官职的加封,受封为爵的极少。而与之相反的是,崇祯至明亡这一段时期,没什么功劳的将领被轻易封爵,甚至还包括有罪之人。这两种现象看似处在两个极端毫无联系,但其实正是前一种现象导致了后一种现象的发生。

嘉靖之前与嘉靖朝爵位的封夺

嘉靖(明世宗年号)之前的各朝都经历了战事与和平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一大功”和“累小功”两种封爵模式为主的封爵制度。其中“一大功”封爵是指在战事中立下匡扶社稷的重大功劳而被封爵,“累小功”则是都督一级将领,因长期镇守地方等积功而受封为伯爵,若再有功勋则继续晋升。两者分别对应战事与和平时期,互相補充,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封爵制度。

然而,在明中叶尤其是嘉靖前朝的正德(明武宗年号)时期,一大批外戚、内官子弟以及佞幸的武官被封赏,打破了原有的合理封爵制度。

明世宗登基后,他与各外戚、佞幸武将关系疏远,将他们视为潜在威胁。为了集中权力巩固统治,明世宗下诏裁革正德年间各类无功而被拔擢或冒封的官员与侯爵。由于世宗曾被强迫认明孝宗为父,因此对孝宗的外戚昌国公张鹤龄与建昌侯张延龄也很记恨,将两人的爵位剥夺。

之后,明英宗外戚安昌伯钱维圻病逝,钱维圻庶兄钱维垣请求继承爵位,明世宗使其家族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相当于降了一级。钱维垣的祖母王氏上奏请求恢复伯爵位,被吏部驳回。明世宗便趁机在朝堂上讨论了外戚封爵一事,援引军功封爵这一祖制,规定除有重大军功之外,其余外戚封爵都只能维持一代,死后子孙不得承袭。此后便少有外戚内官世袭勋爵或冒封的现象。天启(明熹宗年号)时期,虽然魏忠贤把持朝政,冒封自己的子孙为勋爵,但被清算之后依旧如旧制。

嘉靖时期封爵受到限制的并非只有外戚、内官,还有有重大战功之人。嘉靖时期,“南倭北虏”侵扰边境,战争频繁,诸多将领立下了重大战功。嘉靖时期名将沈希仪斩敌五千余人,之后又任总兵镇守贵州、宣大、广西等地,然而最高官职也只是都督。贵州总兵右都督石邦宪斩敌两千余人,镇守贵州十多年,死后也才被加封为左都督。长时间担任大同总兵的周尚文在升至武官最高品级左都督后,又以战功被授予太保兼太子太傅这类三公职位,可谓是明代武臣中首位担任三公职位的人,然而也并没有被封爵。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世宗听从大臣的建议设悬赏封爵的“封爵黄榜”,以激励将领士兵们离间北虏。嘉靖三十四年,明世宗悬赏俺答、把都儿等北虏首领以及勾结倭寇的汪直的首级,承诺赐予爵位。后来胡宗宪擒获汪直,但由于胡宗宪手握重兵于地方,为防止胡宗宪失控,明世宗公然背信弃义,只升任其为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同时令其一子任锦衣卫副千户。

嘉靖后至崇祯前的封爵

明世宗时期不遵循军功授爵这一制度封赏功臣,并且设立“封爵黄榜”又不兑现,对后世造成了深远影响,几乎成为了定例。

万历(明神宗年号)二十年(1592年),宁夏哱拜反叛,神宗悬赏擒拿哱拜者“与世封”,承诺给予世袭封爵。同年,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神宗悬赏擒杀丰臣秀吉与他的部下玄苏者以爵位。后来哱拜自杀,丰臣秀吉逃跑,但将领功劳应当也与擒拿相当,然而他们并没有得到封爵之赏。

万历二十二年,辽东总兵董一元大败蒙古土蛮,杀敌四百余人,使蒙军一夜奔逃,明朝的劲敌速把亥的次子把都儿因这一战而身死,然而董一元也只是被升为左都督,加太子太师太保衔。

万历二十七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叛变,神宗悬赏擒杀杨应龙父子者授予封爵。第二年,兵部侍郎李化龙平定了播州之乱,杨应龙自杀,其子被李化龙擒获。然而李化龙只被加封为太子少保,神宗并未兑现承诺。

往后各朝也都曾颁布过“封爵黄榜”,然而因为目标过于苛刻,“封爵黄榜”从未真正得到履行,于是朝廷的封爵承诺便也基本成为了一纸空文。

晚明唯一一次正式封爵也与“封爵黄榜”无关。万历二年,李成梁因为东州大捷而被升为左都督,万历三年在沈阳之战中大胜被加为太保。万历六年,李成梁在劈山、海州抗击泰宁速把亥以及土蛮各部的进犯,杀敌超过千人,年末又在海州设下埋伏击败了敌军,“使三万之寇狼狈逃遁”,被称为“两百年来未有此捷”。李成梁既符合“一大功”,又符合“累小功”,这才于万历七年被加封为伯爵。

崇祯及南明各朝的封爵

封爵本为激励文臣武将为国效力的措施,然而嘉靖后至崇祯(明思宗年号)前这一段时期,皇帝对于封爵十分吝啬,设立“封爵黄榜”又不兑现,失信于文武大臣,致使文武大臣失去了为国效忠的进取之心。

崇祯时期,明思宗终于醒悟看清了这一事实,于是开始不吝封爵,希望能够激励文武大臣为国效力。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兵至北京城下,思宗封带兵支援的总兵满桂为东平侯。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进逼北京,思宗又封吴三桂、左良玉等总兵、都督为伯爵,以期他们能够率兵救驾。然而,这一手段已失去了对文武大臣的诱惑力,甚至明思宗下诏令吴三桂、刘泽清入京勤王也未得到回应,此时的补救已经太迟了。

之后的弘光时期,弘光帝(南明皇帝明安宗的年号)继续封爵,封守卫长江、淮河等地的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以爵位,当时被称为“四镇”。但此举并未使他们更卖力为国效忠,反而使他们以此争权斗势,致使内乱频发,加速了政权的灭亡。弘光帝甚至还封已经降清的吴三桂为蓟国公,胡乱封赏现象可见一斑。

往后各朝也继续实行大举封爵,被封的虽然有忠心为国者,但更多的是割据和扰乱政局者,因此明朝最后的挣扎便成为无用之功。

嘉靖时期,明世宗为了集中权力对于封爵十分吝啬,甚至不惜公然背信弃义,而之后的朝廷都盲目沿用这一制度,不愿信任群臣,封爵也是少得可怜,使封爵这一制度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崇祯时期虽然改变了这一局面,但为时已晚,封爵制度已基本失效,大明的颓势不可挽回。由此可知,君臣之间的信任对一个政权十分重要,若执政者对群臣不信任,那自己也将失信于群臣,无法领袖群伦,这是国家衰败之兆。

(《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3期 秦博/文)

猜你喜欢
外戚爵位神宗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侘寂美学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为例
居延汉简所见戍卒问题琐议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巫蛊之祸”性质再论
从国君称呼看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
曹魏政权立后的解读
巫蛊之祸对汉武帝一朝政局的影响
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