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欣欣?赖即心?黎健敏?全嘉晓
摘要:为探讨逆境信念在社会支持与农村留守初中生未来取向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分层整群取样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国人逆境信念量表和中国青少年未来取向量表对866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初中生总体的社会支持满意度偏低,逆境信念和未来取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社会支持、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逆境信念在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逆境信念和未来取向三者关系密切,可通过提升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和逆境信念促进他们未来取向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支持;逆境信念;未来取向;农村留守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5-0014-05
一、引言
留守初中生是指年龄在16周岁以下,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亲子间分离了半年以上,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1]。以往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长期与双亲(或一方)分离,由于缺乏亲情关怀和有效监护,通常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和适应性问题[2]。未来取向是个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对未来所形成的偏好与规划,既能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的提升,又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现着个体设想和规划未来的过程[3]。对于处境不利的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能够为其提供保护作用,减少其当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4]。目前,未来取向的研究更多关注大学生及中职学生,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关注较少。在此背景下,为促进农村留守初中生更好地发展,探讨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将个体嵌套在社会环境系统中进行研究,是生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种研究取向[5]。社会支持指个体通过社会关系能获取到的他人提供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支持,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个体提供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和稳定的社会性回报[6]。例如,父母的温暖鼓励能够提升子女的积极自我认知,促使他们积极探索和规划未来[7];学校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可以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和学习投入,尤其是帮助出身于社会底层家庭的青少年调整自身对未来的期许,设置合理的未来规划[8];同伴支持是困境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补偿性资源之一,可以协助他们明晰自己的目标,推动他们未来取向的发展[9]。人类具有社会性,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教育与职业选择,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密切相关[10]。据此,提出假设1:社会支持对未来取向预测作用显著。
留守经历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逆境,但并非所有处于逆境中的个体发展都必然会因受挫而止步[11]。Newcomb和Burton[12]的研究显示,逆境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实践者在未来工作中的承受力和职业认同。
逆境信念( beliefs about adversity )属于个体重要的认知资源,指个体对逆境的理解与认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逆境信念有助于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适应外界[13]。积极的逆境信念能促使个体在不利情境中获取应对资源并采取积极合理的应对措施[14]。如果个体将逆境视为可变的、有挑战性的,则逆境对其负面影响较小,个体更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态势,对未来心怀憧憬和希望[15]。可见,积极的逆境信念有利于个体正确理解逆境的本质,减少逆境对个体的不利影响,保持对未来的乐观期待与规划,对个体未来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
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社会支持一类的近环境保护因素会作用于个体特征,影响儿童的发展,即个体特征在其中发挥着中介效应[16]。在个体的信念系统塑造过程中,父母承担着重要角色,能够充实留守儿童应对压力的心理资源,让留守儿童对自我和所处环境形成的认识和评价更为客观、积极[17]。从现有的研究出发,可以推测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其面对逆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信念,进而推动个体更加积极地规划未来。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假设2:逆境信念在社会支持和未来取向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考察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逆境信念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为提升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被试
选取广西河池市、柳州市、南宁市下属县的四所农村中学,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技术,抽取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在校生作为被试。本次调查共发放1600份调查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346份,有效回收率为84.1%。基于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定义,最终将有效问卷中的866人划分为留守初中生。其中,男生404人,女生462人。后續分析均以此样本为基础开展。
(二)研究工具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
采用肖水源(1987)编制、谭静[18]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修订后的量表由主观支持(4个项目)、客观支持(3个项目)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项目)3个维度组成。采用4级评分,各条目得分之和越高,表明个体的社会支持越多。对比原版内容,部分题目有改动,如将第四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将第五题中家庭成员中的“夫妻(恋人)”和“儿女”删除[18]。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2.中国人逆境信念量表(The Chinese Beliefs about Adversity Scale,CBA)
采用Shek[19]编制的中国人逆境信念量表,该量表聚焦于中国文化背景中个体处于逆境时持有的信念,囊括了“好丑命生成”(消极信念)、“有志者事竟成”(积极信念)等9个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6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6“非常同意”。个体逆境信念感的指标为项目平均分,个体对逆境的正面信念认同程度越高则分数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为0.72。
3.中国青少年未来取向量表
采用刘霞、黄希庭和毕翠华[20]编制的中国青少年未来取向量表,该量表由未来认知(广度、密度)、未来情感(乐观性、思虑性)和未来意志行动(计划性和执行性)3个维度构成,共31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未来取向越积极,各维度上所有项目平均分代表个体在该类取向上的偏好和特点[2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三)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根据缺失值和极端值剔除不合格数据,采用Epidata 3.1录入,通过软件SPSS 21.0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运用AMOS 22.0软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检验中介效应。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数据均来自留守初中生的自我报告,存在导致变量间形成虚假相关的可能。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将研究中社会支持、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三个量表中所有测量指标进行未经旋转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共10个。第一个因子可解释的变异量为18.64%,小于临界标准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得分与逆境信念得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得分与未来取向总分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逆境信念得分与未来取向总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详见表1。
对社会支持、逆境信念及未来取向三个变量的分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未来取向及其三个维度(未来认知、未来情感、未来意志行动)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其中,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未来取向总分的显著正相关系数最高。这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未来取向联系最为密切。
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与逆境信念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逆境信念与社会支持的两个维度(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社会支持利用度维度与逆境信念的相关水平最高。这说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水平越高,对自身所持有的逆境信念就越积极。
农村留守初中生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总分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的两个维度(未来情感、未来意志行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未来取向的未来认知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总分的相关水平最高。这说明,农村留守初中生所持有的逆境信念越积极,对自身未来取向的发展就越积极。
(三)中介效应检验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逆境信念及未来取向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这一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的逆境信念可能在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之间存在中介效应。逆境信念在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良好,如表2所示。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Amos结构方程模型,采用Bootstrap(抽取2000次)中BC( bias-corrected) 偏差校正法的上限值、下限值检验逆境信念变量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未来取向的95%置信区间为[0.50,0.67],不包括0,说明总效应显著。进一步检验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对未来取向间接效應的95%置信区间为[0.08,0.13],不包括0,间接效应显著。社会支持对未来取向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40,0.58],不包括0,表明直接效应显著。因此,逆境信念在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
四、讨论
首先,对社会支持、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父母支持与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生活目的感呈显著正相关,教师的支持、朋友的支持总体上与未来职业取向均呈现显著正相关[21]。积极的家庭系统因素(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和同伴系统因素(如积极朋友群体、朋友间沟通)均能够促进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22-24]。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能够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弹性,对未来生活拥有良好的感受与谋求积极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农村留守初中生总体未来取向水平的提升。总体而言,社会支持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持有积极的逆境信念,负性情感体验越少,有助于他们做好未来规划,实现积极发展。
其次,对农村留守初中生逆境信念在社会支持和未来取向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农村初中生的逆境信念,进而使其有更好的未来取向。这再次验证了社会支持通过给予有需要的个体以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支持与鼓励,可以提高个体感知自我应对的能力,减轻对压力事件严重性的主观感受[25]。逆境信念在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对未来取向的影响通过逆境信念的中介效应发挥作用。
积极逆境信念在个体适应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保护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有体现[26]。留守本质上是一种逆境,在不利的环境中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关键在于他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认知和评价[27]。为促进农村留守初中生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积极的逆境信念是必要举措。外出务工的父母应给予孩子及时、必要的物质支持与情感关怀,提升子女社会支持的满足感;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子女,促使他们对留守处境的不良认知向积极方向转化,提高积极的逆境信念水平,进而更全面地认识未来,对未来持有乐观的心态并有明晰的规划,增强对未来规划的意志力和执行能力。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逆境信念在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万娇娇,纪莉莉,吴丽娜,等.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4):500-506.
[2]范兴华,方晓义,黄月胜,等. 父母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2018,50(9):1029-1040.
[3]岳云帆,何宁. 父母教养投入对初中生未来取向的影响:个人成长主动性、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C]. 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21.
[4]Mccabe K M,Barnett D. The relation between familial factors and the future orientation of urban,african american sixth graders[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0,9(4):491-508.
[5]麻丽丽,许学华,李颖.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24-26.
[6]刘晓,黄希庭. 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 心理研究,2010,3(1):3-8,15.
[7]曲可佳,邹泓,黄绍舒,等. 父母教养行为、自主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6):675-682.
[8]熊红星,刘凯文,张璟. 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8(1):1-8.
[9]Kracke B. The role of personality,parents and peers in adolescents career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2,25(1):19-30.
[10]郭琪琪,吕厚超. 未来心理时间的新取向:集体未来思考[J]. 心理科学,2021,44(1):184-190.
[11]赖运成. 中国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教育建议[J].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90-1595.
[12]Newcomb M,Burton J,Edwards N. Student constructions of resilience: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childhood adversity[M]. Australian Social Work,2018,72(2):166-178.
[13]余欣欣,秦忠梅. 农村初中生逆境信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乐观的中介作用[J].中国卫生统计,2020,37(5):742-744.
[14]Shek D T L.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adversity: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ur in Hong Kong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J]. Childhood,2004,11(1):63-80.
[15]Stanford B H. Resiliency:What we have learned[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5,107(2):295-299.
[16]赵景欣,申继亮.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7):65-70,76.
[17]刘霞,胡心怡,申继亮. 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22.
[18]谭静.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0.
[19]Shek D T 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adversity,psychological well-being,delinquency and substance abuse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economic disadvantag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5,71(1/3):385-409.
[20]刘霞,黄希庭,毕翠华. 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7-12,201.
[21] 赵景欣,张婷,林玲玉. 隔代亲合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留守烦恼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6):1092-1097.
[22]张玲玲,张文新,周秀琴,等. 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4):50-55,60.
[23]徐超凡.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与启示[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3):160-165.
[24]喜悦,徐卫伟,张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9(5):283-292.
[25]凌宇,胡惠南,陆娟芝,等. 家庭支持对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与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1021-1024,1008.
[26]Huang,Wong,Tan. Associations among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of adversity,income recovery,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survivors[J]. Social Work in Mental Health,2014,12(4):343-364.
[27]谢其利. 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逆境信念與孤独感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84-86.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