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鉴视域下《瓦尔登湖》与中国古典哲思的对话融通

2023-05-30 19:13:59林家荣唐文璐
今古文创 2023年18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

林家荣 唐文璐

【摘要】《瓦尔登湖》是东西方文化互鉴的典范,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哲思在西方文化中的吸收与重建。表面上看,书中引用的十处儒家语录是中国哲思对梭罗的主动影响,研读对比后不难发现,实则为梭罗在一定程度上借儒家外衣表达个人思想。这一文化互鉴的交流模式深深影响了后世,促进了儒道思想在西方国家本土化的进程,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动态双向的交流互鉴中,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化之林扎根生长,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关键词】《瓦尔登湖》;中国古典哲思;文化互鉴;对话融通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8-007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23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湘教通2022[174]号);湖南文理学院202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YB2209)。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1837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梭罗在导师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的指导下,开始了对超验主义的探索与实践。他早期曾在超验主义文化阵地之一的杂志《日晷》(The Dial)上协助编辑与评论,其内容之一就是为东方文化开辟的专栏辑录数十条儒家经典语录,后又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加以摘引。

学者阿瑟·克里斯蒂指出,《瓦尔登湖》对《四书》的十次引用均转引自法国汉学家玻狄耶(G.Pauthier),而玻狄耶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翻译,还在注释中比较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这也解释了梭罗思想中的道家色彩。梭罗一生强调简化,享受孤独,体会个人精神的提升和凝练;他反对工业革命,提倡回归自然,感受原始平淡的美趣。林语堂先生曾评价梭罗的人生观是“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富中国人色彩”的。也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梭罗深受中国哲思影响,将儒道思想全盘吸收并贯彻于其超验主义及自然主义理念的实践中。然而,在仔细对比推敲之下不难发现,梭罗的引用并非对原典要义的准确转述诠释,而在其中大量添加了自己的主观理解。他借用儒家的外衣,通过行文抒意表达极富个人色彩的思想,《瓦尔登湖》也由此展现出一场与中国古典哲思的对话交流、互鉴融通。

一、茅茨不翦,精进不休的人生观

(一)简化生活

梭罗厌恶贪图奢侈、挥霍成性的物质世界,他来到瓦尔登湖,是因为“在那儿麻烦可以减到最少”。在《瓦尔登湖》第一章《经济》中,梭罗从食物、衣服、住宅、燃料等出发,探讨何为生活必需品。他强调简化生活,抨击骄奢淫逸:“我觉得只要有少数的工具就足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使生活舒适的物品,不仅不是必要的,而且还极大地有碍于人类进步。”梭罗认为,为生活带来舒适的大部分奢侈品实则有碍于人类的进步,呼吁人们不要因为贪图物质上的富足而误入歧途。

梭罗对身外之物的鄙弃与对自我修养的珍视与儒道思想不谋而合,他在书中赞扬中国的古哲学家“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正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宽敞舒适的房屋并非生活必需品,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足以曲肱而枕之,经营农场和打短工的收入足以补偿日常开销,便已是梭罗生活的乐趣。从他在书中详细列出的在瓦尔登湖生活的开销来看,他真正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简化生活,用行动诠释了儒家的“知行合一”。

(二)丰盈精神

梭罗强调生活的简化,抨击人为物役、人为物累,追求精神的丰盈,呼唤自我完善,追溯人性本质。他引用《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即一旦不圄于物质财富,便能更专注于精神富足。但与儒家思想不同的是,相比于前者强调人要不断自我革新、反思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激发潜力、提升自我素质来说,虽然梭罗此处更新的目的也在于精神上的提升,其侧重却是个人生活而非道德修养,即通过舍弃生活中的多余事物保留简化的生活本质。他强调反思个人生活,并在后文中提到人必须要学会再觉醒,要掌握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的能力,他认为休息了一夜后,人的感官和精力都会重新弥漫一次,而人们则应该唤醒自己,不屈服于贪睡的欲望,以求精神上的焕新。

梭罗的生活简单且孤独,他时常形单影只,交往的人不多。可正是在这样的茕茕孑立、踽踽独行中,梭罗收获了远高于一切荣华富贵的精神富足。在《离群索居》一章中,他引用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来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即精神富足的重要意义。但结合其章旨大意及上下文来看,梭罗的引用实际上是对原文某种程度上的改写:原文意指有道德的人定不会孤独,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将交往视为一种肯定;而梭罗表达的则是道德上丰实的人即使没有朋友,也不会感到孤单,实际是对人际交往的排斥。

相比于朋友陪伴的多少,梭罗更在意个人精神上的凝练和升华,为此,与他人的相处甚至是可以舍弃的,独处才更有意义。他曾多次在书中表达对独处的重视,并写道:“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过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相比儒家,梭罗这种对自我提升的追求与道家更为相符,不仅二者都有所谓修身养性,更有庄子赞叹生命,梭罗享受生活,正如《逍遥游》中所写,当大鹏乘六月之风时,“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拦生命的蓬勃,也只有遵从个人意愿才能坚守精神独立。作为自然的观察者,梭罗在书中大量描写了瓦尔德湖畔的自然万物,尤其是在他居住的小木屋周边,前院一簇簇花朵儿形成花环闪闪发光,窗边一群群鱼鹰自由徜徉,这便是生命的朝气,而非人为物役的操劳与疲惫。

二、个人觉醒,无为而治的社会观

(一)个人觉醒

《瓦尔登湖》不单是梭罗进行自我探索的阵地,更囊括了其对社会的思考。他一生极力反对黑奴制,谴责奴隶主坏死的良心,以此为遭受到不公奴役的黑奴发声。他在《村子》一章中写自己“拒绝付税给国家,甚至不承认这个国家的权力,因为这个国家在议会门口把男人、女人和孩子当牛马一样买卖”,接着引用《论语》“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的原意是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其德行就能起到引领作用,百姓就不会以下犯上,而那些暴虐成性、以儆效尤的统治者,必然會使百姓不满从而引起叛乱。即先有统治者向善,才会有老百姓跟着向善。

孔子自上而下思考,反对血腥镇压,提出为政化民的思想,而后,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反对武力兼并和暴政害民的“霸道”,主张“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梭罗在其文中所表达的,有与儒家思想相近之处,即认为一个有作为的政府不应牺牲人民的安全,反对不义的侵略行为和不人道的蓄奴制。但其不同之处在于,梭罗并未侧重于规劝政府履行其应承担的职责,相反,他站在被统治阶级的立场,对政府的腐败丑陋贪婪感到麻木,对统治阶级的道德修养不抱幻想。他说他本可以不顾一切地反对社会,但他多么希望这个社会能来猛烈地抨击反对他,因为这样,绝望的便是这个社会了。梭罗自下而上反思,认为公民面对强权的不义有权出于良知拒绝,他寄希望于唤醒个体的觉醒,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无为而治

梭罗的这一思想后来发展为其《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中“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思想。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看似相近又相互区别。庄子和梭罗都反对政府的过分干预,主张社会的自然发展,不过,庄子的“无为”,与其说是“不作为”,倒不如说是指“道”,即“道”的规律,意指在遵循规定的基础上,不对民众加以干预。庄子认为好的治国之道,唯有不超越原本的真性,不改变自然的常态。从道家角度来看,一切灾祸皆始于“有为”,即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导致的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为而治”才是治国理政的最佳选择。在道家哲学思想中,“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其本质含义是“道法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当这种“道”下落到人道层面时,所指的是“唯道是从”的圣人,而治国时的“无为”则要求这种理想化人格贯穿“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以实现其统治与社会的安定。梭罗倡导的“不管的政府”则并不以个人或某个阶级的统治为基础,他所强调的是个人思想独立、意识觉醒和自身解放。在他看来,政府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即是不作为,在一个民风简朴的社会里,国家是不必要的负担。

三、青山绿水,相得益彰的生态观

(一)融入自然

梭罗将自己的生态观实践于瓦尔登湖畔,并融会于《瓦尔登湖》中。他认为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人所具备的本性(human nature)孕育于大自然(nature)中,相互作用,交相辉映。正如他所写道:“我发现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但不是我捕到了一只鸟把它关起来,而是我把我自己关进了它们的邻近的一只笼子里。”每当他找不到人说话时,他就“照例用桨把叩打自己的船舷,发出阵阵回响……最后,每一个树木葱茏的峡谷和山坡全都在发出咆哮似的。”他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指出,人和大自然相融,自然会获得大自然无穷无尽的能量。

显然,梭罗已经将自己于自然融为一体,正如《中庸》中“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认为诚挚之心能造就天地万物的一片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天地万物间的重要一环,唯有用诚挚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使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从而不断发展。梭罗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印证:“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物体的本性是万物存在的源头,这一切并不在“我”的掌控中,因此,个人的行为并不能改造自然,而应与万物的本源和谐共处,谋求共存,得以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正是秉持相似的理念,所谓“天”指大自然,“人”指人类,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并将二者看作同一个整体,把人伦中的道德升华到自然之中,顺应自然万物的生长衰败,而不将一切看作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转移,更不试图主宰自然,用诚挚之心造就天地万物的一片和谐,也唯有用诚挚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使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从而不断发展。

(二)批判掠夺

古往今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伴随着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掠夺与剥削。梭罗作为超验主义的实践者,十分鄙夷一切破坏大自然的行径。他谴责无节制地伐树、取冰等破坏大自然的行径:“印第安人山上长满浆果的乌饭树全给采伐殆尽,盛产越橘的草地也被耙平,果实都运到城里去了。”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革命,火车头的汽笛声逐渐弥漫在瓦尔登湖的树林,破坏接踵而至。科技的日渐进步发达却成为对自然生灵的无情迫害。对人类这种企图掌控自然的行为,梭罗予以抨击。

梭罗提出,对待自然要合乎天道、人道,警醒人们以君子之姿态建构良好的自然生态关系。这一观点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道法自然”正是以遵循规律为基础,不破坏、剥削、掠夺自然资源,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纵览儒家经典,也不难发现与梭罗遥相呼应的重“时”尚“中”的思想。所谓“时”指万物皆有自己的时节,不可违背自然节律的变化。所谓“中”指要按照事物内部的规律,不得过量,要以适度原则为前提。“时中”正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体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为他适时而变、不偏不倚、处事沉稳。儒家的时中观运用到自然中就是以适度原则为主旨,在自然中各取所需,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不破坏,不掠夺,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四、结语

在瓦尔登湖林中生活的两年零两个月,梭罗孤独却又充实,简朴却又富足,《瓦尔登湖》也凭借其恬静、朴素、淡泊的风格被人熟知,其蕴含的哲理激发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与思索。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瓦尔登湖》对世界的影响不言而喻。它与《圣经》一起,被美國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1985年,美国评选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瓦尔登湖》名列首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40年,它已有超过50个译本。梭罗的独立精神影响了托尔斯泰、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许多政治改革家。《瓦尔登湖》也对国内许多作者产生了影响,如著名诗人海子寄其理想于诗歌之中,在梭罗思想的影响下构建了自我对抗世俗的诗歌解读。张爱玲称赞梭罗“胸中自有山水,寥寥几笔,随手画来,便有一种扫清俗气的风度”。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评价,艾默生和梭罗时代的美国思想具有世界意义。古老的中国哲思“宛如海鸟从大洋彼岸衔来的一粒种子,被带来并安放在另外一个大陆的土地上……但它们潜在的生命力没有消退,50年或100年后,作为回赠礼物又被带回原来的大陆”。作为文化互鉴的典例,《瓦尔登湖》在文化传播这一动态背景下,跨越时空,得到了双向延伸和发展。这一颗来自东方的种子,越过山海,在世界留下了不可消磨的活力,中国的故事也正在沿着这一路径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颖.梭罗对《庄子》的吸收与融通[J].甘肃社会科学,2010,(03):50-52.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3]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4]陈晓芬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Thoreau,H.D.Walden and Other Writings[M].New York:Bantam Books,1962.

[7]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王学典编译.礼记[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9]林语堂.美国镜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肖钰.梭罗与中国经典: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再建构——以《瓦尔登湖》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06):107-111.

作者简介:

林家荣,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生,英语专业。

唐文璐,文学硕士,湖南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与传播。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已化为一种意境
时代邮刊(2024年3期)2024-03-28 20:26:09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小瓦”三记
辽河(2020年5期)2020-05-27 09:36:08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环球时报(2018-04-10)2018-04-10 04:20:14
200
新少年(2017年11期)2017-12-07 16:09:46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