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05-30 10:48王立欣闫苗弟
教育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研修教研人工智能

王立欣 闫苗弟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深入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重塑着行业样态。作为引领教育创新的内生力量,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支撑个性化教育的实现,为教学创新与教师成长奠定基础。面对新的育人环境,学校需积极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有机融合,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师的 AI 素养?如何建设智慧校园?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激发课堂活力?如何打通线上线下教育场域?本期线上圆桌论坛邀请多位一线校长,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议题一:树立人机协同理念,培育教师 AI素养

欧阳慧美:为促进学校特色品质发展,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泰禹第二小学在建校之初就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2021年,雨花区中小学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在我校成立,学校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得到快速发展。

构建智能环境,提供学校智能教研基础。2021年,长沙市被教育部评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2022年,雨花区被认定为长沙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区,我校被评为首批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校。2022年9月,我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大规模应用学校,目前我校已建成标准化微课录播室、创客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学校基于长沙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与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开展教师网络研修,同时借助各级智慧教育平台,对接各类优质资源,促进智能教研,提升教师智能素养。

搭建智能素养模型,探索教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学校以课题为抓手,搭建了由基本知识、核心能力和伦理态度三大板块构成的教师智能素养基本模型,构建了相应的智能素养培训课程内容。学校在培训中尝试推行教学应用、网络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一是定制开发对应教师智能素养的提升课程资源;二是将教师线上网络自主学习和线下协同研修反思相融合,开展沙龙式分享学习、菜单式个性学习、项目式合作学习、竞赛式差异学习等多样研究活动;三是制订一系列的教师智能素养评价方案与机制,推行分层评价、全员评价、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融合的评价策略。

搭建教师梯队,实现抱团成长。学校依托教研训一体化研修,实现了教师智能素养的全面提升,涌现出一批“人工智能+学科”双师型种子教师。学校结合学习共同体生命化课堂建设,成立了多个“1+3”与“1+N”种子教师团队,全学科常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课例研究,引导教师自主观察、自觉反思、协同成长。

李成芳:幸福小学始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变革的重要支点,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战略规划与实施中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以科学高效的研修体系培育专业精湛的教师,以技术为手段,以课题为抓手,以研修为核心,探索出“学研一体,同步提升”的研修模式。

扎實学习强基础。学研一体,“学”即建设学习共同体。为了高效推进课程建设工作,我们构建实施了三期三级三类的共同体学习体系。三期即每个周期、每个学期和每个假期围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开展多种形式的自学活动;将外出学习划分为“合格型学习”“提升型学习”“培训者学习”三级,为青年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搭建分层次、高效益的学习平台;将校本学习培训分为“校级”“教研组”“备课组”三类。

深入研修增效益。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研修工作流程,引导教师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教学研究,建立了个人、团队、区域教研机制。一是个人实践研究,学校探索出了儿童视角下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根据课题进度及班情学情,制订微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贯穿教学始终的实践研究;二是团队案例研究,学校划分语、数、英、科学、思品、体艺、综合七个研修组,每个研修组确定学期研修小专题,每学期人人执教专题研讨课,全面开放课堂,以课例研究的方式进行研修;三是区域分享研究,我们与省市县业务主管部门、县内外兄弟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研修活动,促进研修成果的交流分享。

课题引领厚底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课堂问诊把脉,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引领师生成长的高度,立项了一系列课题,形成了前后联系、逻辑相关的课题体系,在省级课题《山区小学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开展扎实有效的研修工作。

议题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智慧校园

沈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致力于办一所看得见未来的学校,经过了四年的建设,学校已经有了未来校园的雏形:基础设施以绿色、智慧与泛在互联为特色;学习空间是灵活、智慧、可重组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深度、无边界的;课程体系是个性、联结、融合的;教师是创新、包容、跨学科的;组织管理是开放、民主、扁平化的。

虚拟空间可视化,自主的学生成长“看得见”。学校的虚拟空间场景以学生真实成长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实现学生与学生、机器、教师多方的交流互动。以学生的兴趣引导为例,走过学校的“运动长廊”,会被“我的星空间”中一个个“体育小将们”的坚持故事所感动,平日里不起眼的小伙伴在这条走廊上变成了运动小明星,射手榜、得分榜记录了他们光辉的运动过往。

物理空间情境化,创新的学习方式“看得见”。学校以培养学生思考力、行动力和爱的能力为目标,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打造了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为主题的五感实验室,打破常规班级边界,推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向“主动、深度、无边界”的模式转变。

沉浸式表达,在体验中拥有探索世界的思考力。在“视觉实验室”里,学生观察、欣赏大自然中的色彩,学习马蒂斯强烈、鲜艳的色彩搭配来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培养学生对色彩的鉴赏力,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在探索色彩的世界里表达情绪,认识世界。

场景式学习,在实践中拥有改变世界的行动力。学校利用食堂这一非正式学习空间,打造厨房生活场景,装置各类厨具、家电,每个烹饪区配有电子屏,学生可以边看烹饪教学视频边制作美食。

融合式体验,在感知中拥有关心世界的爱的能力。在触觉实验室里,儿童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操作,了解触觉器官的工作方式,亲身感受视力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触觉特点与生活方式,了解其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意识到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生活便利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制作或者改装一个装置,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和共情力。

议题三:丰富教学内容形式,激发课堂活力

纪晨晓:OMO(Online Merge Offline)模式指的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是将传统的面授学习与线上网络化学习相融合,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形成教育合力。OMO学习方式将重塑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调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下面将分析几种OMO的教学模式——

线下主导教学,线上提供服务。该种方式以线下为主导,通过多媒体设备,在互联网平台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材料,包含视频、图像、音频等,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线上主导教学,线下提供服务。这一模式下教师角色发生巨大改变,知识性教学由线上教师进行,班级教师则承担更有意义的工作,包括学习任务的设计、督促、激励、陪伴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方面。此种方式能够将优质名师教学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学校,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线上主导教学的课程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线上录播课,线下补充。学生依靠录制好的名师教学课程学习,任课老师做教学补充,这种课堂缺少互动,录播的课程没有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情况作出教学调整,可能导致学生不适应课堂教学。二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直播双师课堂。直播双师课堂与录播双师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线上授课的教师与学生是可互动的。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将名师引入学校课堂,根据班级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互动问题等,辅导教师课堂上引导、调动、组织学生学习,形成“教”与“学”的闭环。

议题四:打通线上线下场域,形成教育合力

钱丹:首先,探索整体“智”治发展路径,引领学校数字化改革。线上教学期间,我们探索了“1349”云上育人新样态,即:一个核心课程(同心抗疫·星光在线)、三个维度(疫情、国家、自我)、四大学科主题课程(生命健康馆、学科充电营、德育实践馆、亲子阅读馆)。通过“教育云空间”系统推送优质课程资源4800 余节,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保证数字化资源人人可学、生生可用,为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其次,构建学习共同体,以“研在东山”为基础,拓展教研空间。为更好地落实“双减”背景下的五项管理工作,学校以作业提质为目标,进行“空间+主题研修”“空间+课例研修”“空间+码课研修”“空间+作业微课题”研究。学校创新开展了“133+N”学伴项目式作业实践,即一个宗旨(研在东山·应用为王);三大核心(以研共生、以研精进、以研幸福);三个样态(基于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学习);“N”个项目作业实施的指导支架。

2021年,结合“双减”政策,立足“长江经济带”的地域特色,全面开启“云上课堂”资源库扩容工程,自编数字化主题式教育“码课”——“红领巾在闪光”,构建了“1530”授课模式。“1”即“每天一分钟,红领巾闪光”码课;“5”即生命安全馆、绿色生态园、心灵氧疗吧、体艺SPA厅和东山i劳动五大特色场馆;每月30天不间断。线上线下融合的主题式教育课程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趣、贴近生活,形成了“深层学习”“主体激活”“资源拓展”的学习生态,为学生自信发展赋能。

王青云: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第一小学作为温州市首批“未来教育”窗口校种子单位,在未来校园建设上以“量身实用”为宗旨,努力提高智慧化教育的应用效益。经过几年的努力,教育智慧化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软硬件建设日渐完善,逐步形成“E·联盟”的信息化管理。

打造E·校园。学校在架构信息基础建设上,从网络基础、教学设施、安防设施三大模块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借助钉钉平台,对教师进行智慧化校园管理培训,搭建办公、教务等管理应用系统,提高教师办公效率。

培养E·教师。一是“准定位”——学科分组,互助教研。由市、区、校先进教研组先行,进行“一课三磨”的集体备课活动,形成优秀校本资源。经过集体备課的应用,教研组通过听评课功能,更加有效地对教学进行诊断,借助平台数据分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作出规划,达到线上线下双维联动。二是“搭平台”——教师展示,多元发展。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如校内师徒结对展示、校教学周展示、“互联网+义务教育”课堂展示,助推教师成长走出校园。三是“云管理”——技术整合,资源共享。借助希沃信鸽平台,推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集体备课新模式,以及云数据统计、云校本资源库、云教研分类、云课件分享等。

塑造E·学生。在基于未来教育的“行健娃”评价体系构建下,聚焦“未来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坚持五育并举,扭转“唯分数论”的片面教育质量观。依托“V校”智慧管理,以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和“6+1行健娃”评价为抓手,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内容综合化、技术现代化,健全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带动课程建设,撬动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研修教研人工智能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下一幕,人工智能!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