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晶
民办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居于独特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加快推进,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本科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其办学规模得到补充,结构布局不断调整,内涵和质量建设也逐步跟进。
2022年,我国民办高校共有764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390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2所;高职(专科)学校350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924.89万人。新时代以来,国家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无疑对民办本科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较低,面临很多转型发展的困难和挑战。因此,需要把握形势,认清自身,超前谋划,民办高等教育才能获得主动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理性看待和研判民办本科教育处境
毫无疑问,在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大力支持下,我国民办本科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也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要看到民办本科教育存在起点低、认可度低、质量低、管理水平低等现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仍然相对处于劣势。
起点低。中国有民间办学的传统,孔子即是我国第一个举办私学的教育家,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私学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整体看,古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建制性大学。民国时期,民办高校虽得到一定发展,但未成气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办高校经历几十年的积累发展,无论规模、结构、水平还是声誉,都牢固占据着一统局面,而民办高校的处境则相去悬殊,尽管国家也强调民办大学的重要性,支持民办高校发展,但事实上,民办高校不可避免地充当着补位的角色,长期处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边缘。时间短、起点低、经验少,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质量和声誉提高难,最终表现为办学难。
自上而下来看,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国家重要战略。但从底层视角来看,社会力量举办民办高校,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不是“捐资兴办”,而是“投资办学”,将举办民办高校作为经济行为或谋利行为。客观而言,投资办学也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但投资办学容易造成民办高校举办者过于追求利润的短期功利行为,在功利化办学导向下,民办高校易陷入低水平、低信任状态,不易做大做强。这也是国家之所以要不断规范民办高校,加强盈利和非盈利分类管理,以及强化办学评估检查的主要缘由。
质量低。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自学费杂费,政府基本没有经费支持。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民办高校教师也多来源于刚刚从其他高校退休的老教师或者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教师总体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严重失衡,稳定性差。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年流动率多在15%以上,大大高于公办高校。由于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导致教学计划与课程不能照例开出,或者课程质量低下;由于设备和教学基础设施差,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的习得、基本技能的训练得不到满足;此外,当前民办本科高校很难开展有规模、有组织的科研与学科建设,这些都使得民办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社会认可度低。在整个高等教育金字塔中,民办本科高校社会认可度低、美誉度低。过去报考民办高校的考生,多是升学无望者或高考失意者,把民办高校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选择,民办高校学生也被认作三本生或学差生,在社会招聘中往往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近年来,虽然政府实行了二本与三本合并招生,但效果并不显著。认可度低还表现在产学合作中,社会企业往往优先选择名牌高校或重点高校。在捐资助学、遴选毕业生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前些年民办高校学生购买火车票无法享受学生优惠价。在学术金字塔结构中,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社会声誉、社会资源等方面,出现了愈加显著的“马太效应”。
管理水平低。由于民办本科高校大多由举办者个人出资或者家族融资兴办,容易出现家族管理的倾向。家族管理结构和家长式管理方式,其好处是领导层内部团结,管理层级少,容易达成一致决策,办事效率较高。但由于缺乏制度保证,這种“有利发展”是暂时而脆弱的,并且遮蔽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决策不民主、信息通道封闭化、无法调动基层创业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互缺乏信任、不能很好地凝结办学共同体、学校的目标与规划难于实现等,极大影响办学事业的组织有序和健康发展。
民办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民办本科高校已经积累了一定基础,办学质量也不断向上提升,但对照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民办本科高校在规模与体系上已经打下了发展的基础,今后要更多着眼于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政府应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加大对民办本科高校的支持力度。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是公益性组织,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政府应该按照办学质量与管理水平,适当对民办本科院校进行补贴或者给予专项经费奖励,鼓励民办本科高校不断提升质量和强化内涵建设。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改变目标,但也存在师资队伍不稳定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现有政策不能给民办高校教师以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待遇,教师地位不高,身份不清,这是影响队伍稳定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个别省市政府给民办本科高校教师一定数量编制内待遇,较好解决了问题,建议国家加快解决民办高校师资事业单位编制问题。
改革管理,加快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步入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的家族式粗放型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民办高校转化管理方式,建立民主、开放和专业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营造优良的大学文化和育人氛围。其一是完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构成,明确董事会权利、责任与义务,规范议事规则,从家族式决策转向民主协商和民主决策;其二是强化党组织建设,在学校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对外交往中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宗旨;其三是完善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会议和学生会组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民办本科高校按照教育规律、人才发展规律、学术规律以及社会需要规律相统一方向发展;其四是理顺民办本科高校内部关系,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保证校长充分行使管理权力,处理好学校行政与二级院系间的关系,扩大院系在人事、劳动分配、教学与研究中的权力,激活基层办学活力,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
合理定位,保持定力,扎实进行教学改革。民办高校体制和机制灵活,要处理好市场需要与教育规律之间、灵活应变与稳定发展之间、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之间的关系。从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出发,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包括合理配备专业师资团队、管理干部团队和教学辅助团队,精心选择有条件的专业和课程,按照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建设,按照国家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和规范要求,参考同类本科院校办学经验,深入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民办本科高校区别于专科高校之处,在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要建立在学科建设基础上,要按照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律与要求,选择有条件的重点学科,优化学科结构,培植学科队伍,打造学科平台,深入开展学科研究。要强化教劳结合、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建立有别于传统学术型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促进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