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美琳 周益桢 杨龙尚洁
摘 要:文章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200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对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研究主题、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进行多角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我国深入展开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热点;就业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5-0014-05
大学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目前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已瀚若烟海,理论观点百花齐放,本文力求以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实现以鸟瞰式视角对该领域国内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把脉”,为我国在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提供数据支撑,研判最新研究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类图像。它通过将知识谱系的序列化与知识图形的可视化相结合,从“谱”与“图”的双重性质与特征[1]显示出知识群或者知识单元之间的网络、结构、互动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并孕育新知识的产生。本文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绘制软件,对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来源、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从而系统全面地展现2000年至2021年间国内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热点与未来趋势。
(二)数据来源
该研究所使用中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检索平台,采用高级检索方式进行检索,检索表达式为“[篇关摘=大学生就业]” 。检索时间段设定为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三)資料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文献;文献类型为研究论文、综述、资讯;文献来源为核心期刊论文。排除标准为:重复发表的文献;不能获取全文的文献。
(四)文献整理及数据分析
该研究运用CiteSpace5.8.R3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以自定义参考文献输出格式导出,利用数据库软件对文献发表时间、机构、所属地区及刊载期刊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依照所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数据整理,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5696篇。
二、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文献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发表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研究热点的变化演进趋势。本研究对样本文献年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大体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6年,为快速发展期;第二阶段是2007—2014年,为高峰高原期,最高年发表量达到640篇;第三阶段是2015—2021年,为下降收缩期,至2021年年发表量降至86篇。自2006年,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崛起的趋势,并于2009年达到峰值,大学生就业研究在国内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收缩,保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遭遇严峻挑战,就业增量收缩,劳动者失业风险加大。国家通过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方位促就业、稳就业。2009年国家首次提出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学生就业引发全社会空前关注,该领域研究也成为教育学界研究焦点。自2010年起,关于大学就业的研究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兴就业机会日益增多,就业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新变化新趋势出现,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依托最新就业政策纵深演进,迸发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内容。
大学生就业文献年发文量变化趋势图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概括,通过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有助于归纳分析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热点主题。通过对5696篇有效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从中选取30个高频关键词。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来看,前三名热点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此外,对策、就业指导、毕业生、高校、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女大学生等也是出现频次靠前的高频关键词。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通过聚类功能将关键词共现网络聚成了不同的模块,代表着大学生就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助于将高频关键词进行主题归类,进一步探究关键词之间的逻辑框架。通过LSI算法从每个模块的关键词中抽取模块标签,每个模块都有着对应的聚类标签。聚类号越小,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聚类越大,即#0为最大聚类。本次研究共形成14个主要聚类。分别为就业、人力资本、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创业教育、高校、用人单位、就业压力、就业能力、就业创业、就业难、工科学生、弱嵌入性。
在聚类知识图谱中,Modularity Q为聚类模块值,Mean Silhoutte为平均轮廓值,两者为判断图谱绘制效果的依据[2]。该图谱中Modularity Q值为0.5494,Mean Silhoutte值为0.7078,表示该聚类是合理、高效且可信的,具体聚类情况见表2。
(四)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变词指在较短时间内使用频率较高或出现较多的词,根据突现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通过CiteSpace进行突现分析,得到大学生就业领域高频突现词,如图2所示。其中深色部分体现了关键词在该领域爆发的时间。“用人单位”和“大众化”在2000—2008年突现;“人才市场”在2001—2006年间突现以后,“高等教育”“就业力”“就业能力”“人力资本”分别在2003—2007年、2012—2016年、2013—2018年、2016—2020年突现,可见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始终是就业研究的热点;在“创新创业”在2014—2019年突现后,“就业创业”又于2015—2018年突现,可见“创新创业”成为自2014年至2019年的大学生就业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和谐社会”在2006—2008年突现后,“乡村振新”和“新形势下”分别自2018年和2019年突现,并成为该领域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就业质量”是自2014年至今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前沿领域,由此可预判未来短期内大学生就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依然会围绕着“就业质量”“乡村振兴”“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等关键主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三、大学就业研究趋势研判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简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迅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03—2010年前后“就业难”是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远比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初次就业率下跌。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地区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预期工资也普遍难与实际工资相匹配。加之高校和求职者对信息的掌握不全面,对市场的反应不及时,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出现。且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薄弱,就业指导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提出并运用,机制还不够完善,队伍设置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发展水平较低[3]。叠加高等教育自身兼具的培养周期长及反馈滞后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偏离的情况发生,部分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较差[4]。之后的10年里,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依然会考虑就业城市,中大城市仍是大多毕业生的首选。毕业择业时注重就业单位性质,体制内单位更受学生青睐,就业意愿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其他[5]。创业也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选择。2020年至今,受新冠病毒感染影响,全球经济放缓、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企业招聘需求减少,综合影响下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贯穿始终,其中既有环境因素——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新冠病毒感染影响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也有学校因素——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工作不完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更有大学生自我选择的因素——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难以匹配、目标地区集中大中城市、对工作单位性质有偏好。
(二)研究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大学生就业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展示了自2000年到2021年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发文量趋势、主要研究机构分布,并深入分析了该领域研究发展的态势演进与热点主题演化。
从研究机构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研究受到学界大范围关注,形成以高等院校为主,其他机构以当地教育局、社科院为主的科研群体,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高发文量高校主要包括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业类院校和科技类院校,其中以师范类院校居多。从研究水平看,本研究的取材样本均为核心期刊,由样本量及文献发表期刊的级别和类型表明大学生就业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受到国内高质量期刊的关注。
从研究机构地区分布看,国内不同地区间发文量存在显著差异,发文量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北京、江浙、两湖一川、河南、河北、两广及山东,发文量均在100以上,最多高达738。发文量较低的地区发文量不及50。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跨机构、跨地区间合作情况不容乐观等问题[6]。其次,研究群体和研究机构间形成去中心化趋势,刊载文献数量排名前10的期刊,发文量累计百分比为40.31%,影响力较高的核心作者的引领作用不足以形成核心,研究人员和机构的学术联系和交流待进一步提升,尚未形成强核心的研究集群。再次,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地域发展不平衡,这与各地区的高校分布数量及科研实力是有一定相关性的。如高发文量机构排名前二的为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而高发文量地区中亦有高居第二的北京,所以不难得出,北京地区所具有的科研氛围和经济实力,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发现该领域内跨区域学术合作与交流较弱,还应进一步加强跨机构、跨地域间合作,为本领域研究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思路,并发挥其核心作者的引领作用。
(三)研究热点分析
根据可视化网络呈现的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情况,大学生就业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为人力资本、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
在人力资本方面,主要研究关键词为社会资本、就业能力、终身学习等。人力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质量与求职结果。王霆认为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能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显著正相关影响[7]。黄敬宝认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双轮驱动力,通过大学生自身积累人力资本、高校开展就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政府要完善劳动力市场等途径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8]。
在就业指导方面,主要研究关键词为创新措施、课程结构、实践能力等。杨一平认为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辅导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可就业性”,有助于实现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9]。白文龙认为就业指导应人本化、长期化、连续化、系统化、专业化,以科学地、规范地构筑大学生职业生涯[10]。
在就业能力方面,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是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11]。张丽华等通过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问卷调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明显的年级差异、就业能力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就业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发展等结论[12]。
(四)发展趋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重点群体,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十四五”时期,随着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就业总量不减,结构性矛盾突出。要实现“稳就业”,还需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努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进行突现分析得到近五年大学生就业领域高频突现词为 “就业质量”“乡村振兴”“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新的历史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入,城乡区域经济循环为主的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乡村振兴迸发潜力,农业农村发展充满活力。
进行大学生就业领域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到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国家大政方针脉搏,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坚持问题导线。聚焦大学生这一重点群体,主要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针对此类矛盾,需围绕“就业质量”“思政教育”等主题开展研究,探讨如何精准帮扶,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及就业育人内涵研究,多渠道创造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岗位,以实现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敦帅,陈强,王丽娟.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2021,39(03):2-9.
[2] 陈悦.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4.
[3] 曾湘泉.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 经济研究,2004(06):87-95.
[4] 赵崇毅.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视点[J]. 经济特区,1995(09):151.
[5] 肖呈生.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A]//同行[C]. 合肥:安徽同行杂志社,2015:184.
[6] 刘逍遥,苏泽琦,范琼尹,等. 基于CiteSpace的近20年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现状及趋势可视化分析[J]. 中医学报,2020,35(11):2480-2486.
[7] 王霆.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 高教探索,2020(02):108-114.
[8] 黄敬宝.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 北京社会科学,2012(03):52-58.
[9] 杨一平. 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2(05):61-63.
[10] 白文龍. 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J]. 辽宁教育研究,2003(04):38-39.
[11] 郑晓明. “就业能力”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91-92.
[12] 张丽华,刘晟楠.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 航海教育研究,2005(01):52-55.
(荐稿人:田润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