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习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贡献,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从思想渊源上看,全球安全倡议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大国外交的实践探索,集中体现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思想内涵。从内在逻辑上看,全球安全倡议以坚持全球安全观为核心要义,以国际法国家主权原则为基本前提,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根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和平解决争端为方法、路径,以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实践目标。从价值内涵上看,全球安全倡议具有超越西方国际安全理论,拓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的理论价值;具有统筹全球发展与安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实践价值;具有引发国际社会共鸣,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的传播价值;具有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全球安全倡议 总体国家安全观 安全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吴凡,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国际执法合作学院讲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邮编:100081)
【中图分类号】 D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2023)02-0001-17
【DOI编号】 10.13851/j.cnki.gjzw.202302001
2022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这一融合国家安全与外交的创新性思想。其深刻内涵为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安全困境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是习近平结合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的重大战略论断,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与理论的又一重要创新。 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与大国外交思想高度融合的集大成者,同时也与全球发展倡议两翼齐飞、相辅相成,内嵌着对外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深刻内涵,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国际贡献。
一、全球安全倡议的思想渊源
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全球安全倡议的“根”与“魂”。全球安全倡议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大国外交的实践探索,集中体现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思想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智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产物与思想结晶。
(一)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两个结合”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举措。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华“和合”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不仅彰显了中国智慧的文化底蕴,也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第一,从目标和宗旨看,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天下观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结合, 目的在于追求世界和平,形成真正的共同体。这既是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也是实现国际共同安全的本质要求,同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沃土。
第二,从全球安全的对象范围看,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有机结合,表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以自然界为载体,万物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安全。这不仅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而且也为如何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可行之策,是谋求综合安全、实现可持续安全的本质要求。
第三,从全球安全倡议的包容性看,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社会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强调各国不同的历史环境与民族、宗教发展,决定了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因此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社会多样性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各国摒弃零和博弈、坚持合作共赢的本质要求。
第四,从价值取向看,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心向善”“讲信修睦”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道德与正义思想的有机结合,强调国家的外交政策要坚持正确义利观,遵循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不应公然损害基于人类社会的道义准则, 也彰显了中国“务实王道”睦邻外交德力俱足、义利兼顾的思想精髓。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融互通,全球安全倡议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而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战略眼光。
(二)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大国外交的实践和探索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安全道路,制定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外交政策,这些对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具有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就明确了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包括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外交实践夯实了基础。 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与《共同纲领》提出的外交政策一脉相承,反映了一个受压迫的民族和国家对建立平等国际秩序的追求与向往,建构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价值和伦理,构成了中国国际正义观的基本内容。 1974年,“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对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主线,继续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包含反对霸权主义、独立自主、同第三世界国家紧密合作、反对军备竞赛、平等互利、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等。这样的原则对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积极意义。冷战结束后,面对世界多极化格局和安全形势愈发严峻的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要义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主张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旧思想,倡导各国通过谈判对话、合作互利的方式增进政治互信,和平解决争端,对维护亚太地区与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胸怀天下”的政治胸襟,站在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以“一带一路”为主要着力点,以全球治理为主要平台,有力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符合全球安全倡议的时代价值与根本追求。
(三)集中体现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思想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的国际环境,为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习近平开创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了以“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为基石, 以“十个坚持”为体系, 以“五個统筹”为内涵的国家安全理论架构。 其中,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是“五大要素”之一,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树立全球安全观是“十个坚持”之一,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也同属“五对关系”和“五个统筹”的范畴。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放在国家安全篇章来加以阐述。这说明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体现了中国维护自身安全的根本需求,也包含了运筹对外关系、促进国际共同安全的应有之义。从内容上看,全球安全倡议包含“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和平共处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也包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同时,全球安全倡议也通过统筹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体现国家主权和人民安全在全球安全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解释安全问题的联动性和跨国性;通过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梳理安全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为如何强化自身安全以更好维护全球安全提供思路。因此,全球安全倡议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对外呈现,统筹兼顾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
二、全球安全倡议的内在逻辑
全球安全倡议以“六个坚持”为核心内涵,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形成了以全球安全观为核心要义、以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为基本前提、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和平解决争端为方法路径、以统筹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实践目标的全球安全思想与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与大国外交思想融合的重要成果。
(一)核心要义:坚持全球安全观
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作为全球安全倡议的首个“坚持”,意义深远,有统领其他五个“坚持”的意义。一方面,全球安全观由亚洲安全观升级而来,体现了中国维护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的思想内核。2014年5月,习近平在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首次提出了亚洲安全观。亚洲安全观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沟通合作为手段,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为解决地区争端、维护区域安全稳定贡献了安全治理方略。2017年9月,习近平在出席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全体大会开幕式时,将亚洲安全观升级为全球安全观,并提出坚持合作共建、改革创新、法治精神、互利共赢四点主张,旨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2020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将“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并列表述,共同作为“十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全球安全观在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议以全球安全观为基石,彰显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共同安全的理论自信。全球安全观已经成为中国应对地区热点问题的“高频词”和“关键词”。自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始终秉持客观、中立立场,不仅先后提出“四个应该”和“四个共同”,为劝和促谈、缓解人道主义危机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同时,中国也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办事,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的基本立场,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 与一些西方国家大搞地缘政治竞争,热衷于“拉帮结派”与“脱钩断链”的做法完全不同,全球安全观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与大国担当,是中国参与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机制的思想指南,也是对一些西方国家奉行的零和、排他、绝对的安全观念的坚决否定。
(二)基本前提:坚持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
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是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原则的核心内涵,也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联合国各成员国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大会于1970年一致通过了《国际法原则宣言》(2625号决议),明确了各国主权平等原则(principle of sovereign equality of states),提出各国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强调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可侵犯,每一个国家都有权自由选择和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 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以《联合国宪章》为依据,具有法律约束力,应当得到各国的维护与遵守。同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处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首,是新中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因此,国家主权原则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实践经验上,均是各国开展合作的基石,关系各国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唯我独尊、恃强凌弱,肆意践踏国际法基本准则,一再侵犯他国主权、破坏他国领土完整、插手他国内政,严重破坏了地区安全稳定,加剧了国际动荡。近年来,美国联合其盟友开展南海“飞越与航行自由”行动,为反中乱港分子撑腰打气,在台湾问题上不断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核心利益,违背了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与全球安全倡议的正义理念背道而驰,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三)根本遵循: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发展了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奠定了多边主义的基石,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根本遵循。一方面,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联合国宪章》仍是国际社会为实现共同利益而遵循的主要国际合作准则。国际社会应寻求和平解决争端、尊重各国主权平等,《联合国宪章》的有关原则是国际关系的基础,是和平和国际法的核心。 2022年10月,古特雷斯在联合国成立77周年纪念日的致辞中指出,“今天,联合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落实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体现出《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未得到有效履行,这是影响全球安全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础。在世纪变局的当下,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世界经济跌宕起伏、地区冲突频发,世界各国只有以《联合国宪章》为共同准则,才能通过合作达到互利共赢、共同应对安全威胁。中国始终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真正的多边主义,为世界提供了如“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国际公共产品,起到了积极引领和示范作用。相反,一些西方国家大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行单边主义之实,严重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影响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
(四)重要原则: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
1975年,由35国领导人签署且正式通过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Helsinki Final Act)是关于欧洲安全与合作的共同纲领,具有很强的道义和政治约束力。 在文件序言中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欧洲安全的不可分割性,即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其核心内涵在于“一国不应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为代价来加强自身安全”。该原则也得到了包括北约成员国、广大欧洲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被列入《新欧洲巴黎宪章》(Charter of Paris for a New Europe)、《北约—俄罗斯基本协定》(NATO-Russia Founding Act)、《欧洲安全宪章》(Charter for European Security)等诸多国际条约和战略文件。2010年,在欧安组织第七次政府首脑会议上发布了《阿斯塔纳纪念宣言:迈向安全共同体》,再次强调了“安全不可分割原则”。 但欧安会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旨在规范其内部成员国的安全秩序,以形成一种共同安全机制,其存在一定局限性。乌克兰危机、纳卡冲突、西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动荡,也一再证实欧洲安全机制存在缺陷。
而全球安全倡议的有关原则更具普遍性,一方面,其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包容、协调、非零和的安全架构应更加均衡、有效、可持续;另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议更加凸显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种以人类共同安全为内核,兼顾人类发展与世界和平的安全不可分割理念。具体而言,全球安全倡议就是要逐步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这也与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相得益彰。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在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这一理念体现了全球安全观范畴内的共同安全的深刻内涵,为应对全球安全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可行之策。
(五)方法路径: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和平解决争端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谈判、斡旋等非武力方式解决分歧,这也是全球安全观中以合作促安全的应有之义。首先,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当今世界,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不断增强。乌克兰危机的发生引发了全球粮食危机、欧洲难民危机、能源供应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威胁人类安全的各种问题,给欧洲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困难。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各国重视彼此的合理安全关切,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和平解决争端,携手应对危机。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其次,美国以权力为主导的霸权模式无益于争端解决。从历史上看,美国挑起的一系列战争均将地区和平和当地人民推向灾难深渊,并衍生出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与地区安全造成冲击。 再次,协商、合作是和平解决争端的最优路径。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不断完善双边、多边对话机制,持续推进相关磋商,堪称区域管控分歧、和平解决争端的典范。 中国不仅在涉及自身安全问题上坚持对话协商、管控分歧这一国际争端协调机制,而且还积极参与朝核、伊核、缅甸、巴以等重大热点问题的斡旋、磋商,积极参与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为世界和平作出积极贡献。
(六)实践目标:统筹应对全球性挑战
世界各国应统筹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国际共同安全,回应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美好追求,这是全球安全倡议的落脚点。
第一,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愈发突出。一是安全问题的联动性。根据国家安全问题不是原生的而是衍生的基本逻辑, 某一领域的安全问题是通过逐步演化、累积产生的,这意味着任何国家的安全短板都会导致内部风险升级和外部风险涌入,进而外溢为全球性安全风险。安全问题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导致全球性的安全问题绝不仅为某一领域的单独风险。例如,乌克兰危机从地区冲突的传统安全风险衍生出经济、能源、环境、粮食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风险。二是安全問题的跨国性。随着全球化的高速推进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面对疫情、气候、环境、粮食等事关人类命运的全球性安全威胁,各国均不能“独善其身”“自扫门前雪”,而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三是安全问题的多样性。随着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安全问题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一些新型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跃升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例如,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识别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应用的“非法化”和“武器化”,生物恐怖主义、核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数字恐怖主义的滋生蔓延,深海、极地、太空等安全“新疆域”问题等,均是全球性安全问题多样化、复杂化、衍生化的体现。
第二,全球安全治理动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当前国际社会存在以部分西方国家主导的“伪多边主义”,其在形式上虽然打着多边主义的旗号,实质上推行的却是强调冷战思维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伪多边主义”试图解构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的中心地位,扩大阵营对抗的危害,加剧国际冲突与分裂,破坏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因此,全球安全治理的合作动能不足是无法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首要因素。再次,应对全球性问题需要多元协作共治。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治理的多元主体、平等话语和民主协商,反对一方独霸或少数几方共治的做法。 这就要求各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对安全问题的关切,形成由国际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高校智库、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互动格局。古特雷斯也曾指出,“构建一个由政府、民间社会、地区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学术界、商界等组成的伙伴关系,对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持久和平至关重要。” 显然,面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复杂交织,各国需要遵循多方参与、平等合作、协商治理的模式,才能助力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
三、全球安全倡议的价值内涵
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担当与贡献,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传播价值和时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超越西方国际安全理论,拓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西方国际安全研究的两种基本思想流派。
第一,现实主义长期占据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地位,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系统阐述的“霸权稳定论”是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置于首位,认为建设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具有霸权和支配地位的强国来维持秩序,即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国际体系稳定。 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认为,霸权国建立自由世界经济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与安全利益,而安全不仅包括霸权国本身的安全,而且包括盟国的安全,在霸权国的安全利益中还包括盟国的经济和军事利益。 同时,以“海权论”“陆权论”为代表的地缘安全论,也是现实主义国际安全范式的经典理论。不难看出,当今美国仍坚定奉行现实主义国家安全政策,以谋求全球霸权和单极格局为出发点,通过领导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来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且敌对的欧亚大陆国家的出现。但是,由于现实主义安全理论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安全等传统政治议题,对非传统安全以及人类共同安全的认知不足,同时现实主义安全理论过度信奉“权力至上”,不认同以和平方式可以实现新旧国际权力转移,从而暴露了其理论短视的弱点。
第二,自由主义国际安全理论的再次兴起源于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上升,但仍存在严重局限和先天短板。以西方民主价值观为基础提出的“民主和平论”提倡对外输出民主,是美国以各种方式干涉他国政局和政治走向的理论依据。以经济相互依赖为基础提出的“相互依存论”过于夸大经济合作对国际安全稳定性的重要性,也不能解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当下仍存在大国竞争与地区冲突的现实问题。以制度规范约束的“国际制度论”却无法阻止美国无视联合国决议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行为。相反,全球安全倡议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来源于中国与时俱进的国际安全理念,蕴含着以“王道”取代“霸道”、以“双赢”取代“零和”、以“合作”取代“对抗”的理念,是对“国强必霸”陈旧逻辑的坚决摒弃。全球安全倡议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为核心要义,从安全主体、安全范围、安全路径和安全效果等四个维度重新建构了国际安全的分析框架,是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建立在以维护霸权稳定、巩固同盟政治基础上的国际安全理论的扬弃与超越,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与理论深度。
(二)实践价值:统筹全球发展与安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内嵌着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原则,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准则。 放眼世界,习近平相继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正是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国理政方略运用到全球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第一,立足国际视野,对外统筹发展与安全。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开放包容的伙伴精神,遵循务实合作的行动指南,为开展全球发展治理指明了方向。从相互关系上看,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促进全球发展与安全的两个支柱;从作用上看,无论是全球安全倡议还是全球发展倡议,均强调通过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从效果上看,全球发展倡议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合衔接,全球安全倡议聚焦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是更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基础。
第二,坚持以身作则,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从维护自身安全的角度看,中国坚决奉行“结伴不结盟”的外交方针,不组建小圈子、不划分势力范围,积极采取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中印边界对峙,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处理南海事务,倡导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发展中美关系,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从维护国际共同安全的角度看,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安全问题的斡旋、协商,促进俄乌双方和谈,为遭受局势动荡或自然灾害的地区与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促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并积极参与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国际共同安全。
第三,彰显大国担当,主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始终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仗义执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 同时,中国坚决履行承诺,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工作,率先组建了全球首支成建制常备维和警队。参与维和行动30年来,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待命部队数量最多、分队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中国“双碳”目标的制定不仅是自身绿色发展转型的需要,也为全球脱碳进程注入了绿色生机。2022年8月,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国际标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有效促进了全球应对气候治理的进程。 各国只有从根本上把握统筹全球发展与安全的關系,才能更好破解和平、发展、安全、治理赤字,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三)传播价值:引发国际社会共鸣,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热烈讨论与广泛共鸣,截至2022年12月,已有70多个国家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与支持。
从国家的官方立场来看,以2022年7月举办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七次外长会为例,澜湄国家外长高度赞赏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强调这两大倡议同澜湄合作互补互促,对澜湄各国携手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9月以来,习近平相继出席上合峰会、G20峰会、APEC峰会、中阿峰会、中海峰会等5场峰会,与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也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向世界推介,并得到了热烈欢迎与积极反馈。
从学术界的认知来看,尼日利亚阿布贾智库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朱(Charles Onunaiju)认为,“全球安全倡议旨在将磋商和对话重新置于促进全球共同安全的核心,是消除地区安全威胁的重要举措。中国通过支持非盟和平与安全机制,在加强非洲地区安全架构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针对非洲正在出现安全赤字的现状,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值得认真考虑。” 土耳其安卡拉危机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穆斯塔法·科云库(Mustafa Cem Koyuncu)认为,“尽管中国没有详细说明全球安全倡议的具体举措,但它可以被视为将当前国际局势化危为机而采取的重要一步。”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朱志群认为,“全球安全倡议作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一种方式值得探索。西方国家不应仅仅因为是中国提出的,而下意识地反对这一倡议。”
综上所述,全球安全倡议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好评和支持,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希望中国发挥引领作用来维护全球和平稳定。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地缘政治因素,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难免被西方国家戴上“有色眼镜”加以审视。因此,中国应继续采取务实、有效的行动,助力全球安全倡议行稳致远,不断提供维护全球安全和地区安全的公共产品,展现倡议的引领力、行动力与包容性,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四)时代价值:促进世界和平安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网络空间等问题不断加剧,乌克兰危机等地区热点问题持续,以美国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大搞集团对抗与霸道强权,这些都是全球安全倡议提出的背景。2022年10月,美国拜登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中国视为“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并将未来十年视为与中国开展大国竞争的“决定性十年”。 美国认为,中国不仅是全球唯一能在经济、外交、军事、技术等领域与美国开展竞争的国家,而且将“挑战”与“重塑”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单极体系,这也是美国对华战略转变的根源。尽管该报告内部充满矛盾,美国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又面临“府院分治”的困境,但以“竞争”为主线的美国对华战略已成为两党共识,并在短时间内难以逆转。因此,美国为了巩固全球霸权而采取的系列单边行动将成为未来影响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的最不稳定因素。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各国若不以追求共同安全为目标,全球秩序将逐渐走向失衡。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当坚定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积极履行大国责任,尊重彼此差异,谋求共同发展,继续深化两国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和开辟更大合作空间,推动两国关系重回健康轨道,为稳定国际安全秩序贡献力量,促进全球安全倡议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全球共识。放眼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各国只有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才能做出维护共同安全的正确选择;只有形成命运与共的理念,才能携手应对各种安全挑战。全球安全倡议将以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追求,推动世界各国化解意识形态纷争、超越历史文明冲突、走出零和博弈泥潭;将展现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开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宏伟愿景。
[责任编辑:石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