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育”制度下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

2023-05-30 11:43周金花
大观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美育诗词

周金花

摘 要: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从诗词及音乐本身的特点出发,探究诗词与音乐交汇融合的可能,以及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创作出富有文化内涵且传唱度高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以更好地展现诗词与音乐交融对当代“美育”制度下古典诗词文化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诗词;音乐;“美育”;文化传承

注: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当代‘美育制度下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在探析”(202210290232Y)研究成果。

很早就有人提出将音乐与诗词结合起来并付诸了实践,但在发展的道路上,音乐的走向是会改变的,大众对诗词的看法及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旧词新唱,是当今时代的热点。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迎合大众审美的走向,将传统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古诗词的文化特性,又彰显现代审美的艺术作品,打造出与传统填词音乐不同的新流派音乐呢?要想如此,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及音乐学与汉语言文学两学科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另外,还要在扩充中国艺术歌曲素材的同时做到以美育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坚定其文化信仰,使其乐于且积极向外诉说中国故事,做好经典文化的传承工作。

一、论“美育”制度

(一)何为“美育”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艺术教育是它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们主要是在学校接受教师传授的关于正确审美的观点,从而培养对美的鉴赏力及创造力。音乐文化和古诗词文化都是能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内容,且二者都对人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创造美不仅是古典诗词文化在艺术歌曲中的传承,更是当今“美育”制度的重要目标。

一个国家的文化可显示其历史发展轨迹和综合实力,“美育”正是我们这么多年发展中所缺少的。以中国历史为例,早在隋朝,隋文帝就创立了科举制,这一制度给那些寒门子弟开了一扇步入仕途的窗。如此,儒学发展迅速,一部分人得以脱离体力劳动,靠脑力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由此,六艺中的“御”,即驾驭马车,就不再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了。与此同時,“礼”“乐”“书”“数”等,也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社会分工。也就是说,在每一项活动分出来的同时,各活动的发展也越来越细化、精进。那么在当今社会极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有理由、有精力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于是“美育”又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二)“美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育”成了人们所追求的重要的教育模式,这源于人民的觉醒及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国家也开始重视人精神层面的发展,要从娃娃抓起,从美抓起,同时人们对美的需求日益强烈,“美育”应运而生。“美育”不仅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社会主义发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我国在颁布的多份文件中多次提到“美育”的重要性,如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美育德,以艺育智,“美育”是当今的时代热词。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是“美育”的方法及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社会中音乐的发展是推动“美育”发展的利器。

二、论诗词与音乐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最生动的载体。它以独特的展现形式成为中华儿女的骄傲,朗朗上口的音调等都是吸引我们的特性。用“诗词”一词来代表这些作品,并不能完全概括这些作品的文字特点,相比之下,用“诗歌”一词其实更为贴切。自古以来,诗、乐二者便是一体同源的,诗词最早的表现形式并不是落在纸面上,而是由人们唱出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诗歌被遗忘,或许是因为传承的方式不被后人喜爱,所以大家不愿去学习一些落后的曲调,而是去追求当下时代的产物。词与曲的分离导致二者被遗忘的速度加快,形成了经典文化边缘化的现象。古代文人墨客总爱将“诗词”与“歌赋”紧密结合,是因为从根本上二者就应融合,“诗词”代表着内容和意象的表达,“歌赋”是形式和载体,只有二者融合,才能确保形式与内容兼得,从而展现出其中真正蕴含的艺术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少了份逻辑性,重内容而轻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特点,多段体的形式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所常用的,使音乐美感具有倾向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化、流行艺术等的发展使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不能够很好地停下来去思考经典的东西中所蕴含的真理。对于这些经典的、传统的东西,人们或是一瞥而过,或是完成任务般机械地阅读、背诵。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说过:“作为个体意义上的人,保持独立思考保持自由,是其他一切的基础。”经典文化的传承需要大家去思考,其也需要被大家记住,需要大家冲破生活的牢笼。

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题材、情感以及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有表现爱情、劳动、讽刺、赞美的,有轻松愉悦、积极明快、慷慨激昂、愁绪多思的,还有独唱、对唱、帮腔等形式。不难看出,《诗经》为中国古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提供了助力。

提到诗,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唐诗。唐朝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治国理念,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是诗风盛行,许多文人志士乐于以诗会友,继而出现了李白、杜甫等有名的诗人。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且音韵平仄相应、起承转合、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其格式也对仗工整,富于形式美。诗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抒发出丰富的情感,展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及音乐性,饱含真情。其还富有虚实相生、形象生动等特点,意蕴之美使人沉醉其中。

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词不但继承了诗的形式,随着文明的开化,其内容与诗相比也有所延伸,与音乐的关联性更为密切。诗多是由诗人撰写,而词,则有“填词”的说法,前者先作诗后伴曲,后者则是先有曲再有词,倚声填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此词牌名即是该词倚声填词的曲。就曲而言,乐府诗所配音乐是“雅乐”和“清乐”,“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由于词具有显著的娱乐化特征,其传唱程度广于诗,但词所配音乐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其中杂糅了“胡乐”的成分,曲调或是乐器都较为杂乱,无法与诗歌的正统相比。

无论正统如何,诗词与音乐的关系都极为密切,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由于古代中国对曲谱的普及力度不足,一些诗歌的曲谱渐渐消失,生命力较顽强的文字却保留了下来。另外,诗歌在使用过程中也被人们割裂。例如,人们在编撰一部文献的时候,通常只会将诗标注出来,而不会援引曲谱,如此,谱的保存渠道也就又减少了。正因如此,经典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困难。

三、现代音乐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周朝的礼乐制度更是闻名中外。随着文明的开化,音乐逐渐由为祭祀所用转变为大众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前文有提到,中国传统音乐很多分为曲和词,且一曲多用的现象十分普遍。缺乏创造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壁垒之一。

现代音乐在理性化、工业化、技术化、专业化、商业化的土壤中成长。网络的出现,使得世界连成了一张网。在当下的时代,个性化的呼声与日俱增,于是音乐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多样化成为现代音乐的代名词。

现代音乐是强大且理性的音乐美学体系,作品中的理性思考更加明显。同时,各民族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音乐美学也体现出了较显著的民族情怀。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对艺术刺激的研究不断深入,现代音乐美学中融入了很多的科技元素。现代音乐美学注重对人多重感官的强烈刺激,讲求技法高超,功利化趋势明显。最重要的是,现代音乐中还融入了较多的商业元素。在商业因素的影响下,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可能会在资本的打压下变得不够纯粹。但同时,这样能促进资源更好地整合,放大音乐的魅力。对比传统音乐一曲多用、词曲不匹配等状况,许多曲式在后来的传唱中逐渐失传,而如今许多现代音乐中,词仅仅依附于曲而存在,无人在意真正的词意。

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选择。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传承的重要形式和推动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将经典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

随着《经典咏流传》一类节目的出现,许多或鲜为人知,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被改编成现代流行音乐歌曲并实现了广泛传播,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将音乐旋律与朗朗上口的诗词韵律相结合,有助于深化大众对诗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另一档经典文化传承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不同的是,《经典咏流传》的受众更为广泛,《经典咏流传》的受众大多是一些对中国诗词极为热爱、对诗文积累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及专业学习者。《经典咏流传》抓住了经典文化传承的热潮,将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与诗词进行融合,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激发了大家对经典文化的热情。紧接着,“思乐阁”平台的推出又是对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完善与补充,作曲家创作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层出不穷且引人入胜,不仅给声乐演唱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也在无形中推动了经典文化的复兴。例如:《敕勒歌》等动人心弦的歌曲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这首歌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北国草原一望无际、苍苍茫茫、壮丽富饶的美丽画卷,勾人的旋律将大家带入苍茫的原野中,使人向往。《青玉案·元夕》本是辛弃疾的词,寄托着他的思想,将其编成乐曲更能使人感受到词中超凡脱俗的女子形象。

音乐的通感,是其他任何传播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不同于传统古诗词的输出模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输出运用到了听感。听感的加深,引发大脑对于场景、意象的思考,从而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然而,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常常会出现旋律与诗歌并不契合的情况,要想在创作中使二者相协调,就需要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将诗词与音乐进行融合时,需要将时代背景及诗词内涵等内容进行融合,用更加适合的和声曲式进行编曲创作,从而真正创作出人们乐于接受、富有意境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当前,众多出彩新编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还未真正达到受众面广泛的效果,这些歌曲大都难度较大,更适合专业的学习者进行技术上的提升。而对于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些歌曲的难度太大,传唱的范围也就不够广。如今,在经典文化边缘化的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的是适合大众的、更贴近大家的、方便传唱的艺术作品。

诗与乐本就不可分割,二者的水乳交融是当代社会的不懈追求。诗乐交融是历史的选择,是艺术发展的成果。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内涵,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色彩。在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诗词和曲谱的普及力度不再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阻力。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不仅仅是对一方有利的,二者碰撞、融合所发挥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如若能引起大家对诗词及音乐的热爱,那么经典文化即诗词的传承将更加顺风顺水。与此同时,音乐乐谱的普及也将日趋广泛。从“美育”出发,从大众出发,音乐及诗词的发展不可限量,六艺将不再只是古代人的专利,也可以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苏玲芬.独具东方韵味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J].中国教育学刊,2021(2):138.

[2]井鹏.浅论现代音乐美学特点[J].黄河之声,2018(2):65.

[3]王宇琼.以《经典咏流传》为例浅谈诗词与音乐的融合[J].黄河之声,2022(11):178-181.

[4]陈何延.论中国古诗词在音乐学习与表演中的传承[J].秦智,2022(2):87-89.

[5]李松.中华传统音乐发展的基本生态条件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音乐,2021(2):5-12.

[6]廖劲斌.现代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的启示[J].北方音乐,2020(22):219-220,256.

作者單位:

中国矿业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美育诗词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